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意识形态批评,其次是道德批评;上世纪初及80年代以来,引进西方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出现了运用各种理论来演绎批评作家作品的分析批评。这几类批评都不是从直接的作品阅读体验出发,而是从作品外在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或是某种抽象的理论形态出发,用作品来验证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或某种理论,文学价值附属于意识形态价值、道德伦理价值或是某种理论形态价值,忽略了批评家的阅读快感与想象力的创造活动,扼杀了文学批评活动的生命与活力。对此,应改变现代批评的外在判断属性,回归文学作为人生体验、想象创造与语言媒介的本性,重构想象批评。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6)
"意识形态叙事"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受到叙事与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历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承载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此基础上,阿尔都塞建构了"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改变了原有批评范式,使叙事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明确被提出来。詹姆逊在阿尔都塞的研究思路上,系统地解答了二者关系问题,标志着"意识形态叙事"理论的建立。在理论的建立过程中,西方文论学起到了重要作用。"意识形态叙事"概念具有政治本质性,我国学术界对其概念的使用区间需要做进一步规定和限制。  相似文献   

3.
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神话学"方法是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的奇妙结合,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分析文学、文化文本生产文化意义与意识形态观念的内在运作机制.作为一种方法论,巴特的"神话学"还具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假设,对当代文学、文化批评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伊格尔顿通过详尽分析文本、意识形态和历史的关系阐述了"文本是意识形态的某种生产"的观点,并且认为,一种文本科学的知识必须建立在一种意识形态形构科学的基础上,而科学批评旨在探究作为文学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机制;在此过程中伊格尔顿对西马系谱思想家的相关思想作出了某种批判与取舍.  相似文献   

5.
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辩证关系中建构了独特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念.他的文学批评观念深化了传统的文学社会学研究的批评史观,对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是伊格尔顿的批评理论有着浓厚的"本质主义"的理论缺陷,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过分倚重影响了他对文学批评理论的现实效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建筑的意识形态批评:在文化与形式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当代中国建筑,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综合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中的"反映论"和"中介论"等经典分析方法入手,构建一种以文化为中介的"多维与辩证的建筑意识形态批评"模式,是建筑批评的一种致思方向.当代中国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当展示的两个维度:一是,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穿越建筑形式的表层结构进入"比深度本身更深、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社会文化层面,探求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动力;二是,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该超越建筑形式被动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机械思维,努力挖掘建筑形式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纵观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人们关于语言的不同观点促成了很多文学批评流派的起点和终点.语言使用者、语言、语言意义和语境形成了一个互相作用的四维关系.语言又与叙事紧密相联,形成一个语言与叙事互动的文学批评大潮.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语言论转向",可分为形式主义语言观、语言的诗性与意识形态性、后结构主义语言观三大板块,它们从批评理论到批评实践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为我们认识文学语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16,(1):77-82
批评话语分析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分析方法,它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汲取养分,将语篇、权力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法都认为语言具有多功能的系统性,对意义的选择性和社会性,一方面系统功能语法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分析基础,另一方面批评话语分析为系统功能语法提供了更大的社会理论拓展空间。两者的结合表明对语言的研究重心由关注语言形式上升到关注重语言与社会文化的深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9.
批评话语分析将语言学视角与社会视角结合起来,研究语言,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讨论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或权利关系,从而揭示意识形态与语篇的关系。主要从批评话语分析的分类系统,及物性系统,转换系统和情态系统角度来分析2012年9月10日中国政府就"日本购钓鱼岛"事件发表的声明。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往往具有中性的含义.本文试图分析隐喻的社会建构性,即剥开其意识形态的内核,并结合博克的"戏剧观"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加以推动阐明.隐喻的意识形态性为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可以推动批评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电视即符号——西方"电视镜像"符号批判理论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社会的媒介文化批评中,符号学和意识形态理论被西方学者运用到了电视媒介和电视文化的评析和批判之中,并在电视批评学中形成了西方特有的电视符号批判理论。符号学本身是对媒介及其文化进行研究和批评的一种方法论,本文以"电视即符号"为题,着重探讨西方学者是如何在符号学视域下对电视文化和电视媒介本身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  相似文献   

12.
奥运会主题口号的批评话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批评语言学倡导对语篇,尤其是对公众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主要目的是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分析基础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分类系统、及物系统、情态系统和转换系统。以1984年到2004年的六届夏季奥运会的主题口号为研究对象,从分类系统的角度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以揭示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齐马的本文社会学及其学科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社会学是奥地利学者皮埃尔·V·齐马提出的文本批评理论。这是一种辩证的综合的理论,缘于它有机结合了社会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精神分析批评,打通和结合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将语言分析和文化分析以辩证综合,将审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融合于一体。它也是一种经验的批判的理论,在解析语言向意识形态的推论关系过程中坚持经验与批判的有机融通。齐马本文社会学理论由于具有实践性、批判性、辩证性三大品性,恰好回应和阐明了当代语境下文艺学学科定位与建设问题,可为文艺学学科定位提供一种思路,并能为文艺学学科建设指明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批评是关于叙事文本的意识形态批评之重要维度,它力图在对叙事形式的分析中把握文本建构接受者主体性的内在机制。贝尔西、詹姆逊和西弗曼分别在文学批评和电影批评中展示了对叙事形式的主体性批评的理论路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叙事形式的主体性批评理论在逻辑起点、推演过程、对象定位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但无论是对于叙事批评还是意识形态批评来说,都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5.
艾伦·伍德在《新社会主义》中对二十世纪后期所谓"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批评。伍德批评安德鲁·高兹对工人阶级概念的解构,批评E·拉克劳将意识形态或话语独立化,批评加尔文是柏拉图式的马克思主义者,以此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洁性。今天,重温伍德的思想,对于我们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关系是文化诗学谱系研究的重要部分.新历史主义对文化唯物论既有社会批评的方法论借鉴也有文化诗学的理论创建:文化与社会的批评理念是两者方法论的理论契合点,"借古讽今"与"以今参古"的批评指向是研究旨趣的分歧点,而意识形态与权力话语的批评范式则体现出两者理论建构的不同诗性导向.考察这两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指涉关系,可以使中国文艺研究获得一个历史与文化的诗学新起点.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凭依的结构主义的方法,深深影响着其意识形态观,从而形成了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范式。阿尔都塞、齐泽克等人是其思想代表。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意识形态的整体性、先在性和强制性,试图摆脱意识形态的"虚假意识"之争而从社会功能、社会存在的角度理解意识形态,贬抑历史和人道主义,并展示了意识形态与语言的紧密关系。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人们思考意识形态问题提供了许多深刻睿智的观点,但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8.
陈然兴 《理论界》2010,(4):102-104
通过对"阿尔都塞式效应"的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沃伦、萨莫斯等人指出,意识形态话语有其本质上的叙事性,意识形态把个体插入叙事结构中,将其质询为表面上的无矛盾的主体,掩盖主体在认知上的条件性,制造出自由主体的幻觉,从而使个体自愿地成为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代理主体。对意识形态叙事维度的揭示,为叙事的意识形态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符号理论视野中,意识形态的发生逻辑和运作机制更为澄明。符号世界中的意识形态肇始于作为符号的基本单元或语言的基本元素,是打上意识形态烙印的价值观念对前语言或前符号的"植入"或"侵入",从而让历史地生活在由符号构成的文化世界中的人们难以跳出意识形态来考察意识形态。随着文化生活的无限延展,意识形态就像"酸性溶液"一般强力渗透而无所不至,突出表现为泛化、碎片化乃至日常生活化而非所谓的"终结"。因此,提升话语权和创新文化就成为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语言测试的中立性立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体现出监管、控制、权势等意识形态特征,语言测试存在被滥用的危险。改进测试本身已难以解决语言测试所面临的问题,应关注语言测试的社会及政治语境。本文结合相关案例,从批评应用语言学的理论视角,倡导将语言测试批评的视角从考试结果转向考试过程及考试所涉及的社会因素,进而真正发挥语言测试所应有的功能,促进语言测试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