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王双桥 《江汉论坛》2001,42(9):43-47
人是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三位一体的存在。人的不同的存在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因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尺度。人的自然存在的审美尺度是形体美和健康美;人的精神存在的审美尺度是智慧美、心理美和意志美;人的社会存在的审美尺度是仪表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和业绩美。  相似文献   

2.
杜丹  王善江 《浙江社会科学》2023,(7):112-117+127+160
存在是人类认知中最基本的概念范畴,中西方哲学及语言学对“存在”方式及词源的探索由来已久,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可能世界,所有的事物都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存在,人类世界的各语言也以不同的编码方式表达它们不同的存在方式。“存在”在现象学的呈现是复杂的,现象学为此提供了正确的概念、工具和方法来定义、识别和研究人类的存在。存在主义在现象学的基础上深化了最初的概念及认知方式,最重要的是确定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及其真实本质。通过对跨语言中存在动词和存在方式的现象学分析,并以海德格尔“此在”观为视角,发现了其类型特征、语言共性、存在现象及其本质内涵的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表明了语言与存在的不可分割,二者是表里关系,语言与存在“同在”。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日常语言工具,而是更具体、更实在的语言,是和“存在”“同在”的“语言”。哲学所思、所说的那个存在,是具体的、时间性的、历史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哲学家”与“存在”同“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真的不是一种理论的工作,而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而存在性语言,则更需要生活。于是,哲学离不开母语。坚守自己母语的同时,应努力将不同语言的哲学思考成果化解,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和扩大自己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4.
道德存在:把握完整的人的必要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有三重存在,即人的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道德存在。人的道德存在是人的社会本质所在,对于理解人、认识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原生的意义上,人的道德存在实际上是人的道德潜能和基质,在人的后天社会生活中,人的这一道德潜能和基质实现了与社会理性、群体理性或职业理性的契合,形成了人的道德存在。迄今为止,人类的科学认识往往停留在对人的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研究上,其实,人还有着道德存在这样一重内容。  相似文献   

5.
张蓬 《河北学刊》2014,(2):25-28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与存在的具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形而上学在人的存在之外 ,以求索终极存在的方式规定存在。要走出这种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 ,就要扬弃存在的分裂 ,消除抽象思辨对存在的遮蔽 ,达到广义的存在与人自身存在的统一。在人自身的知、行过程中 ,形而上学的具体形态与回归具体的存在表现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张盾 《河北学刊》2014,(2):17-21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崔平 《河北学刊》2014,(2):21-25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道与无——对本体的形而上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顺福 《东岳论丛》2006,27(5):157-162
道是本体存在的根本与主体,存在者存在的保证。这个最基本的保证,我们把它叫做纯粹本体。它具体为一、性、命、形、德、无。本体是整体;本体是性存在的可能性、出发点;本体是生命与命运;本体是形生生不息、动是存在的根本状态;本体是德道的实现,具体为道德实践,在德性与实践中主体实现了自己的自由;本体是无对于本体,我们不能说,因为我们只能够陈述现象。对本体的言说是一种悖论。本体必然表现为现象,现象因此具有合法性。纯粹本体与现象共同构成事实本体。二者不仅仅是合,而且是分,是一三三一的圆融。这便是存在的综合本体。  相似文献   

11.
朱棠 《天府新论》2012,(5):154-157
虽然凤凰县苗族的对歌和八世纪的日本对歌存在着时空的差异,但凤凰县苗族和八世纪的日本在某些社会条件方面存在相似和相异之处,所以,双方也存在可比性。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与之同时,因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的社会、文化特点,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何需存、怎样存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三个核心论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问题必须厘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存在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方式的存在问题两个层面。人的秩序性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根源和依据;解释和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方式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普遍性和具体性相统一、阶段性与永恒性相统一和独立性和渗透性相统一则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状态的表现特征,也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哲学蕴含丰富的内容 ,其中“存在”是贯穿全部哲学始终的中心线索。在海德格尔看来 ,哲学的全部问题中再没有比“存在”这个词更使人震惊、迷惑 ,又更为基础的概念了。事情也确乎如此 ,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哪一件不存在着呢 ?甚至“不存在”或“无”也在某种特殊的意义上存在着 ,这类“否定”仅仅是另类存在者而已。真正的绝对虚无不仅不可见不可感 ,从根本上讲连思绝对虚无、说绝对虚无也是不可能的。但凡进入思和说的闯入者 ,即是出场了与敞现了 ,即是被赋予了存在 ,即便它尚且还只是一种很不“实在”的存在者 ;巴门尼德所言…  相似文献   

14.
行政性垄断与行业群体收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垄断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垄断性行业 ,其中最具特殊性的是行政性垄断。行政性垄断对我国职业群体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是造成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重要原因。一、行政性垄断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一般垄断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技术优势的存在、信息优势的存在、产品差异的存在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中垄断的产生既有一般原因 ,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相联系。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 ,与之相适应 ,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垄断形态 :经…  相似文献   

15.
杨国荣 《社会科学》2003,4(6):97-104
审美活动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同时,也展示了存在的图景,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审美之域的存在秩序或审美秩序。作为审美关系中的存在规定,美不仅表现为对象的自在属性,而且也体现了人的价值理想,以感性与理性、存在与本质、个体与普遍、理性与非理性等等的整合为形式,审美活动从一个方面为克服人自身的分离、达到“全而粹”的完美存在提供了担保。  相似文献   

16.
“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7.
人是存在的而不是理性,更不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人是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的产物,在哲学史上的存在主义论述实质都是在描述人的存在本质。人的存在在现实科学中也能找到其时间性、偶然性、有限性的存在证据。  相似文献   

18.
好干部的标准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内涵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当前,好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还存在成长机制未形成"全链式"培养、识别机制存在"三个不精准"、选拔机制存在"四个缺陷"、培养机制存在"三个错位"等不容回避的问题。不良政治生态的存在、干部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考核机制存在弊端,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新时代完善好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的路径包括:完善长效培养教育机制,让好干部"长得起";完善发现甄别机制,让好干部"识得出";完善选拔任用机制,让好干部"用得上";完善管理监督机制,让好干部"保持住";建立容错纠错激励机制,让好干部"能担当"。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对存在与本质的关系作了大量的论述 ,主要包括类存在与类本质的关系、感性存在 (个体存在 )与感性本质 (个体本质 )的关系以及类与个体的关系。在感性存在与感性本质的关系问题上 ,费尔巴哈把本质归结为存在 ,本文将对他的这一思想及其意义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安会茹 《理论界》2008,(7):82-84
在人所有的认识对象中,人是一个最复杂、也最难把握的一种“对象”,正是这种复杂性,决定了研究人必然离不开哲学。同样哲学存在着,就是因为人类存在着、人性存在着,即哲学的存在源于人的存在。由于哲学与人是两种息息相关的存在,人的问题永远是哲学的一大主题,哲学的本性无论呈现出多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人性永远是其一大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