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禹时代是尧(唐)舜(虞)禹(大)及夏王朝时代,其时大约为距今4300—3700年。此一时代,在考古学上谓之龙山文化后期和二里头文化时代。夏禹时代之占卜易卦,需要深入探讨的有两处:一个是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及其铭文中的占卜易卦;一个是二里头遗址中所发现的卜骨现象和数字符号。作为单个数字的出现,如舞阳贾湖出土的时为8000年前的一个"八"字,西安半坡遗址出现的6000年前的"╳"(五)字,仅可作为一层意思。到了陶寺遗址中出现的4000年前的"O一∧一"(日一六一),几个数字符号连用且又和文字符号并署,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字易卦。这一征象表明数字易卦作为完整的单卦,发展到此已树起了一座可资确证的里程碑。而到了二里头文化时代,则出现了一、二、三、∧(六)、十(七)、(八),即大多数的单个奇、偶数都出现了。这又一变化,不禁使人联想起由奇偶所组成的阴阳卦画,并可由此去探寻其卦画符号之渊源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1981年春,莱阳县前河前村出土了一件有铭陶盉,肩铭十四字,流名二字,腹铭二字, 共十八字.铭文考体古拙,非刻、非印,乃用竹木器划于湿陶胚上的,笔触有粗有细,有起有落,并有顺势连出的行出风格,流畅自如,系胶东关岛首次发现此类文字;其字数之多,特点独具,尚属他国军见.有的字为殷墟卜辞的不见,肯定比卜辞原始.顺此这件陶盉铭文的发现,为探讨我国古文字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研究山东部古国和莱夷古文化提供了新的线索.目前对此嚣年代和和铭文意义尚难确知,现仅参证卜辞、金文等有关资料作些初步解释、权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周原甲骨刻辞行款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原出土甲骨刻辞虽然字数不多,但辞例、行款却较为复杂。有学者分析了它们的字型与孔型,有学者研究了它们的文法,也有学者从辞例、命令副词开首的句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如此等等。从不同方面对周原出土甲骨刻辞进行分析,对判定它们的用途和族属是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日遗址出土齐家文化早期铜器总数超过10件,在中国早期冶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次对宗日遗址出土的3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含砷量均较高,可见宗日遗址出土砷铜是确定无疑的。这次在宗日遗址发现的砷铜不仅是中国西北地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砷铜,而且也是在齐家文化铜器中的首次发现,它对中国早期冶金的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字博物馆所展邓氏卜甲,是一版民间收藏的刻辞龟甲,此版卜甲虽然残缺,但非常珍贵:一是此版卜甲上发现一个用为族徽字的新字■。二是此版卜甲的辞例格式有特殊之处。三是兆语、告词也较特殊。四是此版卜甲正反均有刻辞,反面刻辞仅残存就达50字之多,是反面卜辞较多的一版。  相似文献   

6.
殷墟甲骨刻辞发现于1899年。30多年后,学者们开始注意于刻辞的语法研究,胡光炜《甲骨文例》的问世,标志着这一研究的开端。全国解放后,有更多的学者潜心研究此道,创获甚丰。如管燮初著《殷墟甲骨刻辞语法研究》,陈梦家著《殷墟卜辞综述》有“文法”章,吴浩坤、潘悠著《中国甲骨学史》和高明著《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都有专门章节论列刻辞语法,等等。但是,总地说来,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为数不多,所出成果也未能尽惬人意。笔者近年来从事汉语古文字的教学工作,有关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问题每多涉及。词法  相似文献   

7.
从汉字的沿革看汉字的简化与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土的远古时代文物考察,汉字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了.汉字是一种音节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音义.在字形的结构上以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的形声字为多,占汉字的so%以上.汉字本身有一定的结构规律及系统性.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汉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工好占卜,凡是亲相、征代、田猎、农事等都要占卜,占卜所用的东西主要是龟腹甲,有时也用牛肩肿骨.因此,甲骨刻辞大部分是占问之辞,也有一部分是记事的。现在能认识的甲骨字有2000多…  相似文献   

8.
"礼"渊源于"俗",而又高远于"俗"。"俗"具有全民性、民主性,而"礼"则带有阶级性、等级性。本文所说的"礼",指的是"礼典",即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礼制"。礼乐制度的形成,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一项标志,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文化"。在古文献中,有所谓"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的记载。来源于民族学的材料与证据表明,此说"渊源有自",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伏牺制礼"之说目前尚难证实。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记载表明,在尧、舜所处的"五帝"时期就应当已经形成了"礼乐"制度。来源于考古学的证据显示,早在陶寺类型龙山文化时期,古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礼",就应当已经形成了"礼乐"制度。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三题     
汉乐府三题于迎春一乐府的设置不自汉武始1976年,秦始皇陵出土了错金银青铜编钟一件,钮上刻小篆体“乐府”二字,①明确无误地证明了秦朝即有“乐府”机构。广州南越王墓又有铜铙一套八件出土,皆铭刻有“文帝九年乐府工造”的字样。这“文帝”当指南越文帝,不指汉...  相似文献   

10.
林县商文化     
以前,对林县商文化遗存只作过一些地面调查。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在林县境内发现了几处商代遗址,并出土几件商代青铜器,引起了考古学界的注目。这对研究殷商文化的发展及分布情况,无疑有重要的帮助。本文着重对林县青铜文化的类型、特征提出某些探索性的看法。 一、林县商文化的发现及分布 林县商文化的发现始于本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遗址多分布在漳河、淇河、洹河的两岸。漳河流域的有东盘阳遗址。淇河流域的有阳台寺遗址、前寨遗址、荷花遗址。洹河流域的有下陶遗址。  相似文献   

11.
翁牛特旗石棚山原始文字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赤峰市西北去约30公里,到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南沟村的石棚山上,有新石器时代墓群一处,1977年秋冬之际在此清理古墓七十七座,在几件出土的陶器上刻划有文字符号,其中第52号墓出土的一件大口深腹罐表面,刻了六个字和一个山石形图案,平面展开如图所示:分成三组,  相似文献   

12.
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是西天山地区发现年代较早的一处青铜时代遗存,出土青铜器数量也为该地区同时期发现中最多的,对于研究公元前2千纪上半叶西天山地区早期铜器的传播和冶金技术的区域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阿敦乔鲁遗址出土的铜器进行了49件无损检测,并对其中6件做有损检测,显示其材质均为锡青铜,成型方式有铸造、锻造,无论器型或材质都与中天山的萨恩萨伊墓地M56出土铜器相同,皆符合已知安德罗诺沃文化铜器的特征,应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直接影响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3.
方辉 《文史哲》2015,(2):56-72,166
我国史前先民对于朱砂的使用可追溯至距今6500年左右的仰韶时代早期。大约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时代中期开始,朱砂以人骨涂朱、随葬品涂朱和撒入墓圹填土等方式被使用在贵族丧葬仪式中。以朱砂铺设墓底作为贵族葬仪中不可或缺的程序是在龙山时代的陶寺文化中确立的,并为此后的二里头文化或夏时期文化所继承,成为商周墓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寺文化族属为陶唐氏帝尧集团,文献传说中帝尧与丹朱既是父子、又充满矛盾乃至战争的奇特关系,反映了陶寺文化创造者与盛产朱砂的长江中游以及江汉地区史前先民既联合又斗争的史实。对于中原地区而言,朱砂因其资源的稀有,以及为了获得此种原料所付出的代价,成为陶寺及二里头社会精英所着意控制的对象。在早期国家王朝社会内部,祭司阶层通过宣扬朱砂在葬仪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这一战略资源的垄断及再分配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威望。祭司及统治者通过在葬仪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而增强仪式的复杂性及专业性,从而有利于维系政权的延续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1974年4月,在吉林省洮安县向阳公社玉城大队七官营子村西南一里许的明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方明代铜印。它是当地农民张永庆在耕地时发现的。印为铜铸方形,边长9厘米,厚1.7——2.2厘米,直纽。纽高9厘米,通高11.2厘米。印背左边竖刻两行:“永乐七年九月日”、“礼部造”。印背右边竖刻“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左侧刻“礼字四十三号”。印文为阳铸九叠篆文——“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见印模)  相似文献   

15.
陕西周原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周原甲骨文出现的意义周原一带是早周文化的发祥地,1976年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先周甲组宫殿基址。在这个基址内,又于1977年夏出土了一大批甲骨,估计约有一万七千多片,绝大部分是龟甲。据初步整理发现刻有文字的卜甲一百九十多片,文字数达五六百字。从刻辞所透露的年代和碳14的测定,都可以说明这些遗物产生约在商、周之际。所以,这批甲骨的时代基本上是明  相似文献   

16.
秦“十二字瓦当”时代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瓦当(以下简称十二字瓦当)是秦代文字瓦当的代表物。我认为秦代还没有文字瓦当,所以对于这种瓦当的时代有必要进行重新研究。 关于“十二字瓦当”出土地点和层位问题。或云它出土于“咸阳及长安汉城遗址”,或云出土于“长安县西刘村以南”,还有的说它出土于“阿房宫旧址”。我认为上述诸说并不能确证  相似文献   

17.
1975年3月至12月,苏州大石头巷基建工程中出土了一批唐宋时期的遗物。它是离地表3米左右的黑灰土中出土的。出土器物总计502件,按其质料有瓷、陶、石、铜、铁、骨等种;按其用途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建筑材料、手工艺品、钱币和博具等。如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瓜楞形执壶,宋代各种窑口的瓷碗、盆、盂、碟、瓷玩具、瓷片,宋代灰陶黑衣陶灯、扑满(储蓄罐),宋代石砚、石杵、石权、石钵、铁铡刀、铁凿、铁扦子、铁泥刀、铁铲、铁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5,(7)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蕴含丰富的礼制文化信息,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礼器"。本文通过分析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的造型,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功能和文化内涵,说明牛河梁上层积石冢对玉器的使用经过社会关系的变革后形成了制度化的礼制,这种规范化了的祭祀用玉及其展示的社会差异和社会组织功能,反映了中国早期的礼制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以尼雅出土的佉卢文书为依据对古代鄯善王国社会进行的个案研究。斯坦因在尼雅第29号遗址找到16件文书已经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田地区博物馆的佉卢文书中,至少有6件亦应出自这同一遗址。本文的重点在于解读这批新文书,同时以萨迦牟云的经历为线索,牵绾起已知出自第29号遗址的佉卢文书,从中管窥蠡测鄯善王国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亳县城南郊东汉时期曹操宗族墓群的部分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批带文字的砖。这些墓是属于曹操伯叔辈的。出土的字砖共有274块,上面有文字1423个。这批字砖不仅年代较早,文字数量也最多,对研究中国古代汉字书体的演变,提供了新的极为重要的宝贵资料。 出土字砖的曹墓有两座,一是元宝坑一号汉墓(简称元),位于城南护城河外,墓主人是会稽郡的曹太守。字砖上书刻的年号是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该墓出土阴文书刻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