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庆社会科学》2012,(4):97-97
辛世俊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性品格要求人学应当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的实际,人学应展开以下批判:批判“狼道文化”,使人们认识到仅有“狼道文化”远不能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还必须发扬“人道文化”和人文精神,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是市场主体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批判物对人的奴役,使人们认识到仅有物质财富的积聚也不能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还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2.
老子道家和孔子儒家都是重人道并以人道为终极关怀的。其所不同的是,孔子儒家着眼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性的自由自觉,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天命”为本体,以礼乐文化的合理性为基础,以“仁”为价值中心,以“克己复礼”为价值实现途径的道德人文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而老子道家则以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为基础,从而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本体,以“自然”为本位和价值中心,以“返璞归真”为价值实现的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二者之间的异质互补,为实现人性自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与以往西方哲学根本不同,它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为我们认识幸福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幸福观科学阐释了现实的人的幸福与劳动、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幸福观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4.
生存论及其审美观照:21世纪人学理论方向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作为一种特定的哲学形态,并非关于人的知识,而是对人的理念的自我追问。人学作为哲学追问的问题是:人是如何可能的?“人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问之所问,在于其蕴含着两个前提:一是“可能成为的人是如何规定的?”这是人学的本体论根据;二是“这一规定实现的现实条件是怎样的?”这是人学的生存论根据。本体论根据是人学的核心,是人学理论所从之出且必向之归的逻辑基点;生存论根据是人学的现实基础,是本体论根据的自明性源泉,没有生存论的本体论是无效的本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人学根本问题的不断追问,反思人学的本体论根据,以及作为本体论根据之根据的生存论根据,彰显理解和建构人学的生活基础,即,本体性的审美活动,以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学理论提供进一步深化的理论思考。对人学根据的追问可以从本体论和生存论两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显了人的发展问题,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人学基本精神,全面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目标,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辨证统一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影响变革进程的阻力依然存在,这些阻力有来自观念的、思维方式的、体制的等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如何使人真正成其为人?这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人学研究课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认真面对和思考。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韩庆祥教授和其他学者一起开创了人学研究的新领域,首创“能力本位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公正为基、三维制衡理论”等,为解决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培育公民社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当代人类发展的深层问题与人学回应》、《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发展与代价》、《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能力本位》、《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反响与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人学理论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决策层的关注。他提出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在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中得到充分印证,因此成为我国学术界“实践解读派”的一个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7.
人的普遍关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传统发展观的根本缺陷在于人的失落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旨归和最终价值目标在于人的发展 ,以人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蕴涵着人文价值的重塑 ,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普遍关怀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价值域内"自然-人-社会"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最新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具有丰富而深远的价值内涵,从价值哲学分析,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价值、人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三者组成的生态文明价值域内,应以更深刻的系统思维、更有机的和谐思维、更持续的公正思维来重新解读“自然-人-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实践人学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人学和感性人学。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法兰克福学派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隐蔽的人学逻辑加以拓展和深化,形成了“综合性的人学观”.这种“综合性的人学观”以马克思的“社会性的人”的理论为其基本底色,对以人的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人学进行了批判和补充,深入探讨了潜意识在人的行为和社会文明中的功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学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革命新理论”.此外,哈贝马斯将传统人学所理解的个人的凝固不变的“自然理性”的本质,创造性地转化个体之间所共有的“交往理性”,并赋予人学理论更为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学的性质,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可称为“人学——科学说”,认为人学是关于人的综合性的科学理论。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是很难解释所谓“综合性”。在科学史上,已发展出一系列以人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学是不是这些学科的总和呢?持这种观点者最后不得不把人学定义为“一门社会科学”。他们说:“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但由于自然属性只是人的自然前提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且人的自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个性的发展是马克国主义人学的核心问题 ,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目标和条件。现代社会对的人个性的发展具有张扬和压抑的双重影响。现代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既不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 ,也不利于现代社会本身的发展。因此 ,必须协调现代社会与人的个性共同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它与人的个性协同发展的关系。现实中 ,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现代社会与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家和孔子儒家都是重人道 ,并以人道为终极关怀的。所不同的是 ,孔子儒家以宗法伦理为基础 ,追溯人的社会本性 ,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天命”为本体 ,以“仁”为价值中心 ,以“克己复礼”为价值实现的人文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而老子道家则以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为基础 ,追溯人的自然本性 ,从而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本体 ,以“自然”为本位和价值中心 ,以“返朴归真”为价值实现的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然而 ,共同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治乱的时代主题 ,又将二者在对立与互补中融为一体 ,既为不同境域下的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 ,也为人们思考和改善生存境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 ,为实现人性自由、人际和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创造性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人,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最高体现。人的发展经历三大历史形态,最终进入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阶段。建国前后,在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论系统的规范下,政治的人、英雄人物成为文学的主要塑造对象。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使文学从范世导世俯首变成阿世媚俗,另类文学大行其道,对人的描写走向另一个极端:“性的人”、感觉的人。文学往何处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理想无疑为文学照亮了迷途。在与人的联系中寻找新的生长契机和生长点,探索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论。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理论界关于人学研究对象问题,观点已基本达于一致,即人学是关于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人学应达到对人的完整图景的把握。但在完整图景的主体人及完整图景的具体内容上却存在着分歧。在完整图景的主体人上,大致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将完整图景的主体人视为“人类”①,一种将完整图景的主体人视为“个人”②。而对于完整图景的内容,有的理解为人各方面综合的图景,注重于全,有的理解为根本图景,注重于深。我认为,无论历史地还是现实地把握人,人都是自己的实存。实存即人实际的存在,实际的生活。马克思说:“人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性要素,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在人的个体本质、类本质、需要、利益、物质性、精神性、主动性、受动性、生存、发展等多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向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特征充分彰显了现代化“人”的色彩。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呈现出“坚持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相统一”“坚持人的需要与利益相统一”“坚持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坚持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坚持人的生存与发展相统一”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高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德育为先导,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纽带,形成整个校园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以人文本,构建和谐高校,就是要以彰显人文精神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重点体现人文关怀,以使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不断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19.
启蒙主义的“人学”──弥尔顿的亚当、神子与歌德的浮士德徐莉华文学是“人学”。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以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为开场白,奏起了“人曲”。但文艺复兴作家笔下的人物具有更多的感觉具体性,还没有上升到“人学”的高度.使文学成为自觉的“人学”的功...  相似文献   

20.
当代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困境在于:在人学问题上的误区;自然价值论的证明;“自然主义谬误”的羁绊.马克思感性的人学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人”和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的扬弃与超越.马克思感性的人学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出发点,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入手,为环境伦理学摆脱本体论困境寻求一条可能的出路,进而从理论预设走向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