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春丽 《天府新论》2008,581(2):1-4
全球化是市场逻辑的结果,而民主化反映了政治逻辑的要求.按照一般的理解,是全球化推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浪潮,使民主成为普世的价值观.然而,民主化并非只是全球化的结果,更是作为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存在.在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没有世界范围内民主力量对市场和资本的节制,全球化也难以持续下去.这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单向的关系,全球化与民主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双向互动的局面,既有矛盾与冲突的一面,又呈现互相推进的态势.这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以诸多启示,要克服全球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负面效应,必须加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政治社会的两大主流思潮,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博弈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与趋同.但是,由于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立场的差异,他们各自理论体系中的用意、出发点和立论基础却是不同的,因而在一些基本的观点和政治取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梳理其两者的流变轨迹,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吕明杰 《天府新论》2000,(3):46-48,,56,
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既要满足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又应兼颐政治稳定,使两者协调发展.作者在客观分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可能引发政治不稳定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促使我国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孝廉"是我国历史上奇特的政治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德目,孝廉在狭义上彼此的义务对象不同,但在广义上孝可以融摄廉;作为一种德性,孝廉在践履中是相互引发的,这是因为两者本来就是仁义等核心价值的展开,共同植根于本心良知,但另一方面两者关系又不是完全对称的,主要是以孝生廉,孝比廉更加具有本位性。  相似文献   

5.
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其内在根源就在于儒学的特质.儒学的特质就表现为"哲学、政治、宗教的三合一",或者"为学"、"为政"和"教化"的三合一.而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的思考和探求,应该以拆解和超越儒学的特质,应该以"让哲学的归哲学、让政治的归政治、让宗教的归宗教"为前提和基础.从这一前提和基础出发,在儒学的现代存在方式的探求中,最为牵动我们神经的问题,就是作为一种"宗教"的儒学应该而又能够如何存续和发展.而在政教分离的意义上,儒教要想作为一种"宗教"而获得其现实的存在方式,它还需要使自身更为"宗教化".  相似文献   

6.
政治稳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治稳定问题的相关研究很多,主要是从政治稳定与政治冲突对立性研究入手,但这种研究思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各国的政治实践证明两者确实存在紧密的关系,但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作者试图从这个视角对政治稳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7.
蓝江 《兰州学刊》2005,(3):81-83
中国儒家和斯宾诺莎哲学中都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两者将"天"和"神或实体"看成世间万物的有机统一整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存在.同时两者均指出实现"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人.但是两者的"天人合一"途径出现了差别,儒家重伦理而轻认知,斯宾诺莎则从认知着手,实现认知伦理在人自身完善过程中的统一.两者在实现途径上的区别进一步导致在政治思想上的区别,儒家自宋明理学始,日趋保守,而斯宾诺莎却成为了新兴自由和民主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8.
"王道"是王权体系下的一种政治理想,对现实的王虽有某种批判意义,但又寄希望于王,其核心是王制:越是张扬王道,就越肯定王制;越是把王道作为一种理论追求,那么所谓的"道"就越依附于王,两者可谓相反相成。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王道"属于古代的一种政治思维,是一种历史的形态,与现代政治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王道"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很稳定的思维方式,影响至深。如何从传统"王道"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这既要改变产生"王"、"道"互相论证的社会结构,又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作为均属于我国上层建筑范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法制对维护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调控作用,而且两者在调控社会的功能方面有着各自的作用,即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0.
论政治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运作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与经济之间客观内在地存在着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基本关系和相互牵制与促动的运行机制,它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经济和政治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通盘考虑,努力使两者之间保持相互适应和促动的良性运行状态。如果我们割裂了政治与经济之间本来不可分割的协同关系,试图在不触动政治体制的条件下单纯搞经济现代化,或者在尚不具备基本经济基础条件的情况下超前性的搞政治民主化,其结果都将会以失败而告终。然而认识到政治必须与经济协调发展只是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思想前提,要使两者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变为客观现…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的文本,并非单纯为记录历史而存在,其间对史料的剪裁,蕴含了司马光诸多有现实针对性的政治思想.对于不同时期同类事件的叙述立场,司马光力求保持其统一,形成文本的内部语境.而内在语境的形成,往往又取决于司马光身处的现实政治环境,是司马光现实政治意见的反映.这又可视作文本的外在语境.内外语境的交错,使得这部编年体通史背后的含义变得复杂,因而任何对《通鉴》文本的改动,都可能造成对内外语境的双重破坏.通过对《通鉴》处理安内、拓外两者关系的分析,同时参照《通鉴纪事本末》对相关内容的改写,即可看出原有语境是如何在改写过程中被破坏的.  相似文献   

12.
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群众观点,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于一切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其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坚持群众路线,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造、凝聚、服务群众的本质,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范式转向的基本要求,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人学空场.  相似文献   

13.
胡春艳  张锐 《兰州学刊》2005,(2):204-206
影响海外华人与侨居民族关系的因素有多种,在这诸要素中又有轻重之分.那么这些因素到底有哪些?他们各自的位置又如何?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本文拟从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几个方面做出分析,力求找到能更好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政治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政治体制作为一定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理性政治应该成为考察一定政治体制的重要视角.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推进逐渐进入科学化、法治化轨道,但从政治哲学视野,仍存在诸多值得反思之处.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权力结构及其运作方式,要克服传统政治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这个"总病根",必须以理性政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理性建构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理清执政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研究执政文化的基础性工作.执政文化与政治文化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两者在文化主体、构成要素、表现形式、生成机理和基本特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区别.执政文化与政治文化有着密切的学理关系;政治文化为执政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执政文化则丰富了政治文化内涵,使政治文化更具时代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6.
空间生产承载着列斐弗尔以空间重建历史认识论直至本体论的诉求,空间批判是回应资本通过空间生产实现幸存及其导致的空间后果的元叙事和话语,绕道两者,他试图实现解放政治的空间转向,并将争取城市权利、实现城市革命作为空间政治学的落点.这种空间政治学虽然在新的社会时空条件下打开了激进政治的新地形,但用空间解放置换历史解放的前景,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和审美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诚信"伦理,是由"诚"、"信"两个基本概念构成的伦理范畴.两者均肇源于先秦时期古代政治传统,内涵各有侧重但又彼此互通,后逐渐融合为一体,共同组成中国传统社会信用观的伦理基石.对传统"诚信"观的涵义渊源及其互动关系的系统梳理,是我们透视和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信用观伦理特质的一把关键钥匙.  相似文献   

18.
反思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价值论基础相同与差异是一种尝试.两种价值论都是建立于理性之上的,据此,以理性为最终根据的行动本身就值得欲求,人们应当把这种行为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最终目的.然而,两人的伦理学的理论背景是不同的.以理性为根据的行为分别体现于亚里士多德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和康德的依据善良意志的行为,而两者都意味着在能力范围内尽力符合理性的要求;两者是相互一致的,因为两人有比较相似的德性理论,尽管其中又存在一定差异.理性要求生命的崇高性,作为最高目的的这种崇高性并非仅指个人的崇高性,而是自我与他人共同具有的崇高性,尽管具有崇高性的人的范围对两人而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试论法治与民主的基本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与法治作为现代政治追求的两个目标 ,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 :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基础 ,它决定着法治的价值基础和效能 ;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它为民主提供前提、规则、权力制约机制和责任机制。另一方面 ,法治与民主也并不是完全契合的 ,两者在逻辑上以及实践中都存在着张力与矛盾  相似文献   

20.
政治本原观不仅事关政治学的理论建构,更事关人类实践的方式及其走向.政治自由主义是强势的西方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它秉持政治中立的政治本原观,局限在政治的范围内探讨政治,对政治的道义性追求和政治展开的技术理性的探索极有意义.但是,它在对政治本原观的理论视野、基础支撑和政治的工具主义性质的理解中存在着严重的偏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支撑、以生产性活动为根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本原观肯定不能漠视它,既要看到它的严重失误,又要汲取其正面的价值.惟此,才能丰富我们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