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柯尔施重申了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并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念哲学,而是从经济、哲学与历史的统一中,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的批判,通过革命的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虽然柯尔施没有对马克思哲学进行具体性的解释,但他提出的一些观念,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高度关注,对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哲学关于现实生活生成性、关联性、历史性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是眷注现实生活的哲学。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理性精神、反思批判精神、以及其对人、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肯定评价中反映了马克思哲学眷注现实生活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说明了现实生活是马克思哲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3.
《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马克思关于哲学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哲学研究是求真、哲学必然要介入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看法,既是马克思在整个《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基础,是破解马克思当时碰到的“三件难事”的发生及其往后的思想转变的钥匙;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点,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及作为“实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性.它对于我们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研究立场和方式上亦有重要启示意义.因此,该社论不能被简单当成马克思思想过渡时期的作品,而应引起学界的应有重视.  相似文献   

4.
王心刚 《北方论丛》2017,(6):102-105
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的口号,因此,西方学术界有学者认为,真正的马克思的理论是没有哲学的.对此,沃尔夫冈·豪格认为,马克思是有哲学的.首先,马克思哲学不是“机构哲学”或学院派哲学;其次,马克思哲学终结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即西方形而上学;最后,马克思哲学是扬弃了黑格尔哲学和他自己早期哲学的哲学,即“扬弃了哲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发现和克服旧哲学的矛盾和弊端 ,本身有一个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总体上没有超出康德道德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思想逻辑 ,明显带有黑格尔“三段论”历史逻辑及意识哲学的痕迹 ,只是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他还没有能够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辨唯心主义方法进行彻底而系统的批判 ,他对传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清算和新哲学思维方法的确立 ,开始于《神圣家族》 ,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成熟于 185 7-185 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马克思在此基础上 ,实现了整个哲学的革命变革 ,批判地继承了旧哲学的合理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明确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它不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之上的第三种哲学 ,不是道德哲学 ,也不能归结为人道主义 ,而是以共产主义为旨归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即历史唯物主义 ;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道德伦理批判、单纯的价值批判或文化批判 ,而是针对资本主义现实矛盾和冲突的真正的社会批判 ;它依托于具体科学和经验事实 ,但又不局限于具体科学的问题和方法 ,不为一时一地的经验所局限 ,而是以全部人类历史和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为其考察的对象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现存  相似文献   

6.
高清海先生是具有独立思考特质和创新精神的哲学家,他最终确立的哲学观包括"人的哲学"、人的"类哲学"、召唤"当代中国哲学"三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是他自觉自省的哲学观念之逻辑延伸,既达到了高度的哲学抽象,又具有丰满的思想内涵,实现了"抽象的具体",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梳理并揭示高清海先生哲学观的深刻内涵,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建津 《学术论坛》2006,47(3):32-36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形成马克思哲学和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市民社会作为其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有明确的内涵、外延和具体表现形式。市民社会具有唯物史观其他范畴所不具有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晚年笔记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对这些笔记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所实现的哲学创新。晚年马克思既没有背弃唯物史观,又非处于一种慢性死亡状态,而是在认真考察、全面系统研究世界发展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理论,实现了晚年笔记的重大哲学创新。  相似文献   

9.
张全胜 《理论界》2009,(7):103-104
俞吾金老师在他的专著<传统重估与思想移位>一书中介绍了埃尔斯特如何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俞老师认为,在<理解马克思>书中,埃尔斯特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笔者认为,在该书中,埃尔斯特并没有说过,也没有暗示过,他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这样的观点.相反,他本人认为,人性的需要才是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基础.除此之外,据笔者研究,埃尔斯特以人性的需要来分析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依据有两个主要方面:马斯洛和海勒需要理论的支撑以及他自己本人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宋朝普 《兰州学刊》2010,(11):51-54
马克思曾高扬哲学的作用,但也提出要终结哲学。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哲学,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终结并非否定哲学,反倒是要强调哲学。他有关意识形态现实性的主张更是表明哲学的实存。尽管两人在对哲学,包括对"哲学的终结"的这种理解,即主张马克思思想是哲学,马克思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实践的理论,是一致的,但马克思把这种理解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上,从而在本质上超出了柯尔施的思想视域。  相似文献   

11.
饶琳 《学术研究》2023,(11):17-23
马克思与黑格尔都认为伊壁鸠鲁及其同时代哲学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但是在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具体观点上,二者却走向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立场。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只停留在感觉认识的层面,是肤浅和琐屑的,他的自我意识观点表现出哲学对现实的逃避;而马克思却认为伊壁鸠鲁哲学达到了概念的高度,其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代表了对总体哲学必然规定性的斗争,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这种差别源自二者在哲学史的阐述中采用了不同的哲学底本,黑格尔的观点源自他的精神现象学,而马克思采用的是黑格尔逻辑学的论证方式。正是哲学上不同的角度形成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刘华萍 《理论界》2014,(4):8-10
政治与哲学的张力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从对马克思所亲历的革命行动的探查来看,马克思从来没有参加过切切实实的工人运动、政治斗争,即使是在工人政治组织里面也从来没有取得过政治上的领导权,大多时候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也并不以马克思的理论设想为行动指南。为此,马克思与直接的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另一方面,他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政治与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体来说,马克思对待政治与哲学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著作。它主要论述的是经济学问题.同时广泛地论及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里,拟对《手稿》中的认识论思想作初步的探讨。 《手稿》并没有论述认识论的专门章节,马克思是联系其他问题来发挥他的认识论思想的。把他的这些论述加以综合、分析,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马克思此时在认识论上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为标志。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便已发生。他的"哲学革命"是一个过程,《批判》是这一过程的真正起点,后来的马克思著作不过是推进、深化了他的"哲学革命"而已。《批判》是真正开启马克思"哲学革命"思想历程的"初始性著作",是他的第一部"新唯物主义著作"。澄清这一点,有助于科学评价《批判》这一早期著作的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郝立忠 《东岳论丛》2004,25(1):37-44
寻求一个能够把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区分开来的哲学形态划分标准,正确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未能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但不论是把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作为哲学评价标准的传统方法,还是近几年来一些学者用现代西方哲学或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哲学"来诠释马克思哲学的"新"方法,都不能使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理论与实际关系问题是解读马克思哲学基本精神的关键,也是划分两大哲学基本形态、区分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哲学的可靠标准。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出发,迄今为止的一切哲学,都可以划归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真正的马克思哲学)这两大哲学基本形态。只有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入手,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正确理解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从哲学形态的高度把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哲学区分开来,使目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本体论情结"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作为一种学科创制的哲学。对马克思来说 ,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 ,不是什么重建本体论的努力 ,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现代西方哲学主张“哲学的终结” ,但却始终未能超越哲学。“哲学的终结”反映了哲学的危机 ,更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危机。维特根斯坦否定哲学是因为哲学没有正确地使用语言而造成许多伪问题 ;海德格尔宣布哲学终结是因为哲学无法思考存在的前提 ;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是为了反对实证论的本质主义 ,去除哲学的真理垄断地位。刺激他们思考的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和本质主义正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在人的思想中、更在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中有其根源。马克思把哲学危机看作一定时代危机的表现 ,批判哲学 ,必须批判哲学生存的现实 ;消灭哲学 ,必须消灭哲学依附的制度。马克思真正使哲学变成了社会改造实践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是超越了西方历史上的以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为主的一种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现代哲学.在对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的具体理解上,哲学界出现了"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两种各自表述的理论思路.从马克思"价值论哲学"的高度来看,两者分歧是表面的,二者在实质上是内在一致的.较之用"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来指认马克思哲学,用"价值论哲学"指认马克思哲学可能更有说服力,至少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理解维度.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学术研究在指涉葛兰西的政治哲学时,常常从分析其市民社会、国家以及领导权等理论问题入手,而从葛兰西与他的思想先驱马克思之链接来看,他的政治哲学之构造的根本支点却是"实践哲学"。一方面,葛兰西讲的实践哲学经由文化范式,顺滑地过渡到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中来;另一方面,葛兰西把作为实践哲学的马克思哲学置放于一种总体性的理论视阈中进行审理,从而也成功地开显出政治哲学的理论空间。根据葛兰西指认的问题来反观马克思,我们同样能够看到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内在贯通。不过,这一信息在相沿成习的学术讨论中经常"被遮蔽",由此导致对马克思实践思想和政治哲学的双重误读。所以,沉潜到葛兰西实践哲学的背后,进而开出通往马克思哲学之解读的特定路径,意义将是非凡、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李成旺撰文指出,马克思哲学智慧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场哲学革命才得以凸显出来的,而马克思哲学革命又并非同质性地同时完成,它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自我发展和超越精神,首先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方法论上的自觉:其一,准确把握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实践主题,进而准确定位马克思哲学与现实的关系,特别是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之间所内含的批判与继承关系,这是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首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围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展开的争论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在马克思之后,"哲学"和"哲学学者"应当并能够做什么?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在马克思的文本、思想自身的逻辑与我们的当代境遇和任务之间,反复进行解释学的对话。马克思以其"消灭哲学"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思想取向,颠倒了西方的形而上学,开启了一种对于社会进行历史性批判的思考范式。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是并仍将是一个处于高度复杂的劳动分工、社会分化和利益竞争之中的社会,人们在经济、政治上实际的等级式差别将持续下去,作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的哲学与理论也将持续下去。因而,我们既不能退向一种无批判的实证主义,也不能继续革命的道德的浪漫主义,而必须认识并把握住"历史性"的相对性、暂时性与其绝对性、永恒性之间的张力,坚持哲学思想与现实世界长期的相互作用、相互批判。这样,也才能够正视"实践哲学"自身的矛盾并防止它发生两种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