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合乎国情,顺乎民意,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部宪法的通过和实施,对于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于各族人民的安居乐业,对于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证。因此,新宪法的诞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建国以来,我们先后制定过四部宪法,新宪法是其中最好的一部。在前三部宪法中,  相似文献   

2.
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新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之一,是巩固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新宪法摒弃了一九七五年宪法和一九七八年宪法在民族问题上“左”的错误,继承了一九五四年宪法的正确原则,并且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规定,从而使这方面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新宪法有关民族问题的规定,完全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相似文献   

3.
以宪法为核心搞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法制建设,一方面要使全部法律文件、各项法律活动都具有合宪性;另一方面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文件来使宪法中有关改革的原则性规定具体化。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因此,新宪法颁布以前的法律、法令和法规都必须符合现行宪法的精神,否则就应予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宪法已经公布施行了。这是一部反映我国三十三年的建设成就和经验,反映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意志,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是从中国的当前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 新宪法是我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是社会成  相似文献   

5.
新宪法经过全国人民广泛、深入的讨论、修改,已经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颁布施行了。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新宪法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了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对过去宪法中的“左”的影响进行了拨乱反正,完整地体现了中  相似文献   

6.
这次全国人大通过公布的新宪法,是我国解放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是我国各族人民安邦治国的根本大法。在宪法序言中,明文规定了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肯定了人民政协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正> 新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新宪法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弄清这些特点对正确理解和贯彻新宪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认识和体会。新宪法的时代特点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宪法理论,宪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才能适应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统治的需要。马克恩指出,“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  相似文献   

8.
新宪法是正确内容与科学形式的完美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内容与形式。宪法也是这样。一部好的宪法,应当是正确的内容与科学的形式的完美结合。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宪法必须有科学的形式,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过去有人把正确的形式同形式主义混为一谈,因而影响了我们对于宪法形式的研究与重视,这是我国立法工作中的一条重要教训。由于我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这次新宪法的制定,由于做到了领导机关、专家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因此,新宪法和过去三部宪法相比,基本上达到了正确内容与科学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新宪法正式公布了,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喜事!新宪法是我国近百年,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二年基本经验的总结,它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坚持民族平等,巩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宪法最大的特色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搞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坚持民族平等,巩固民族团结。正如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  相似文献   

10.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治国的总章程。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在恢复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修改宪法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广大群众瞩望一部社会主义的新宪法早日诞生。在国家进行修改宪法的过程中,这里,对有关宪法监督问题,进  相似文献   

11.
对于宪法,人们最瞩目的是两件事,一是宪法的内容,二是宪法实施的保障。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庄严通过、公布施行的新宪法,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坚持了以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的四项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进一步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定了新时期国家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宪法学同整个法学一样,结束了过去的曲折历史,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广大宪法学工作者解放了思想,对宪法学方面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在新宪法的基础上,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宪法学作出了贡献。我国宪法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不少经验。从新宪法公布前后到1985年底,共出版了二十多本阐释和介绍宪法的册子和发表近千篇理论文章,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的试用教材《宪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内容  相似文献   

13.
新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有的同志认为,五四年宪法明文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而新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五四宪法这一原则的恢复;并认为,既然是法律上一律平等,当然也应包括立法上的平等。对此,笔者不能表示苟同。我认为,新宪法确实恢复了五四年宪法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广泛讨论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部宪法已经在五届五次人代大会上正式通过。这部新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二大基本国策,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发展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性。新宪法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她为实现党的十二大所确定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提供了政  相似文献   

15.
陈明添 《东南学术》2004,(4):114-119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私有财产征收征用条款写入宪法,显示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的信念,有利于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本文主要针对新宪法对公民私有财产征收征用问题的规定进行宏观分析.提出征收征用的性质上的定位,进而分析征收征用的对象前提条件以及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正确理解和保证贯彻执行这个原则,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搞好新时期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宪法的类型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所以,世界上的宪法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1787年《美国宪法》、1791年《法国宪法》,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宪法。1918年的《苏俄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于1954年。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合乎国情,顺乎民意的“振兴法”、“幸福法”。它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十二大文件为依据,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基本原则,吸收了国际的经验,清除了第二部宪法和第三部宪法中一切“左”的东西,正确地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是我国新的历  相似文献   

19.
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并颁行的新宪法,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法。它科学地总结了建国三十多年的历史经验,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新宪法的颁布施行,对于保证我国的长治久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极其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人认为新宪法关于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新规定是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生活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不仅在我国法制建设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我国政治生活和四化建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