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无为”思想的学派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由道家最早提出,但并非为道家所专有。从先秦到汉初,除了道家使用这一哲学范畴外,儒家、法家和黄老学派站在各自的学术立场上,也都讲“无为”,只是对“无为”的诠释有所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2.
论《淮南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思想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淮南子》对老庄“无为”思想进行了扬弃。使“无为”达到其哲学含义的最高水平,本文对《淮南子》的“无为”思想的哲学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道家从老子起就极力主张自然无为,然而这种思想绝非道家独有。实际上,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也主张自然无为。关于这一点,却很少被人注意到。本文将以《论语》为主,谈谈孔子自然无为的思想。首先,我们应对自然无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指“本然”,即事物本来的样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中的“自然”即这个意思。“无为”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断,一切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淮南子》对“无为”有一个很大篇幅的解释:“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的思想体系的主轴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一种超越常识、超越经验的方式来理解《老子》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更能领略《老子》的精神与道家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对宇宙本原进行探究的学派。道家各派都以“道论”作为理论的基础。在“道论”基础上的自然无为精神、柔静精神、超越精神、批判精神、开放精神是道家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浅论道家思想的“无为”与“有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万物发生、存在的根据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万物必然回归的终极状态,其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无为”和“有为”是“道”内涵中的一对基本命题。人处于“道”的规律作用之下,应正确认识“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如果一味地否认“无为”的作用,将是对客观规律的背离,就不是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是陷入“有为”的泥淖了。可见,不能用“无为”思想中的消极部分来框限、否定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积极意义,而更应重视它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长泰 《兰州学刊》2006,(4):202-204
高等教育在大学扩招后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学生学习注意力分散,追求外在的不切实际的虚华。道家“无为”思想现代内涵,主要是遵循自然之道、学习工作中量的积累过程和一个至高境界,其思想在“无为”圣人精神境界和“静”对世界的方法上是目前普通高等教育极理想的价值取向。“无为”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表现在:培养大学生立足根本、遵从客观现实的理性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学风。  相似文献   

8.
李辉 《船山学刊》2008,(3):132-134
道家思想中,无论是追求“空灵”“玄逸”的庄学还是崇尚“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黄老,其学说都表现出与王权主义的某种契合。虽然道家思想相对于专制王权所先天具有的缺陷决定了其最终将必然为儒家所取代.但道家思想的精髓与儒家及其他思想的“合流”共同为王权主义打造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天道和人道、无为和有为是儒、道两家哲学中的基本矛盾。王安石在吸取儒道两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融合两家、贯通天人的“天生人成”论。既肯定了道家天道无为观 ,又继承了儒家人道有为论 ,并将两者整合为事物生成过程中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两面 ,达到了天道和人道、无为和有为的辨证统一 ,把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唐俐 《船山学刊》2006,(4):92-94
中国古代隐士文化十分发达,多被归于道家文化的影响,笔者认为,古代社会知识阶层的隐更多是仕途无奈后的选择,而非自觉的道家“无为”,儒家仕隐观才是中国隐士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对道家哲学蕴含的环境哲学意义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诠释:一,道家以“自然”基因定义了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方向和模式;二,“自然”即自然常态的省略表述,这可以用来探索和建构广义的生态哲学;三,道家肯定自然万物具有“内在价值”,为实现深层环保确立了价值哲学根基;四,道家提出了“玄德”和“无为”的理论,为人类的超越和自律指明了出路;五,老子慈爱万物的理念,丰富了环境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
魏晋养生论“形神并重、重在养神”的特质与玄学“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密切相关。魏晋玄学视野中的养生论与儒家、道家的养生观相比 ,有着更为突出的实践性 ,更符合人的身心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3.
王小权 《中州学刊》2002,(6):143-146
道家治世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其哲学理论基石即“道”。“道”的基本含义之一是在与“伪”的对立中揭示出的。那种对个体作出过多干预的“理性”行为在道家看来即是“伪”。“道”强调“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不对个体做有碍其命、性的外在干预 ,此谓“无为” ;充分让万物各遂其性 ,自然化育 ,此谓“无不为”。由此 ,由“道”所形成的社会秩序是一种建立在充分发挥个体独立和自由人格意识的基础上 ,主要以个体间的良性互动而非人为干预为机制所形成的自发秩序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无论在《老子》、《庄子》等历史“文本”中.还是在与儒家伦理的相糅互补历程中.道家伦理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以及对土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人格范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道家伦理虽具有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但也存在有值得“扬弃”的合理成分.而正是在其“合理成分”中含有“古今共理”的东西,可以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因此.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当代中国的伦理建设、也应对道家伦理予以足够的重视.道家伦理以”无为”原则为核心,展开为三个方面:“道常无为”和人性“素朴”的道德观、人性论;“轻物重生”、崇尚“精神自由”的人生哲理;“与时俱化”又“不与物迁”的人格范式和“柔弱谦下”、“功成身退”的为人之德和处世艺术.  相似文献   

15.
《庄子·盗跖》是保存庄子后学思想资料的重要篇章。是篇从各个方面着力破除“君子”与“小人”、圣人与俗人的区别 ,断定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在遵循“无为”的原则面前都是一致的。是篇的“反徇而天” ,意指返归人的贪婪欲望本性 ,这是庄子后学“情性”观的一个表达。是篇所提出的“无以为”具有特殊重要的思想史意义。《盗跖》篇的作者在道家理论的基本思路上实现了“无为”理论的转变 ,替“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中理想的“湘西世界”,以其“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自然之美和“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的人性之美以及“安其居、乐其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和生态美。  相似文献   

17.
“养生”、“治国”、“无为”是庄子后学中黄老之学的核心概念。黄老之学上承老庄思想,傍采儒、法、阴阳,将老庄个人的养生发展到社会的养生(即养民、治国),强调养生是本、体而治国是末、用,养生与治国以无为为原则和根本。养生和治国及其与无为和有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说体系,而成战国秦汉之际一派显学,对汉代道家和魏晋玄学有着直接影响,并在汉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道家对于政府职能的看法,颇近现代西方政府职能理论.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策略,而非反政府.庄子并不反对作为大道之序的礼,他也不反对人们从本性出发遵守仁、义、忠、信这些美德.他强调君臣的职分,认为在上的人君必须做到无为,在下者的职责是有为,要求把“无为而尊”的天道原则,贯彻到人间事务,让百官发挥各自职能.道家提倡一种以无为为表,以智术为里实施政治治理的方法,在君主之智与群臣之智的博弈中,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在无任何外来强制性阻碍的情形下表现出自身的天赋才能.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了他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其中评论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短长,极力推崇了道家的思想,认为它是采各家之所长,“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如果为国者“欲与天地久长”,就应该接受道家的“无为”又“无不为”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有以治天下”。根据这一点,有人便  相似文献   

20.
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道家生态伦理对于现代社会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