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刘永富  张伟 《云梦学刊》2001,22(1):16-19
尽管以列宁的物质定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不断受到包括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内部的种种责难,但就其基本点来看,以列宁的物质定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仍然是成立的,只是还有从所知学的角度加以推广、改进的余地.这种推广、改进主要包括把列宁的定义中的"感觉"推广为"实知",把"客观实在性"推广为"可实知性";把客观实在性区分为直接的与间接的;在讲客观实在性时先要明确作为什么与对谁而言.  相似文献   

2.
哲学物质论是专门阐述物质及其属性的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关于物质论的基本观点是:(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运动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3.
物质能态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能态梯级定性规律是自然界的一条普遍规律。这已是被现代科学所证明了的一种客观实在。反映这种客观实在的理论观念属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观念。它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物质概念问题如何理解物质定义中的“客观实在”一种意见认为,列宁在物质定义中讲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一切,凡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包括运动、时空。它是意识所不具备的;这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应该说是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另一种意见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不应该把“客观实在”理解为“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一切”。列宁并没有把任何客观实在性的东西都称之为物质的意思。对列宁的定义中的“客观实在”理解,应当与恩格斯对物质的解释所用的“实物”要统一起来。它是指的实在物,实体性存在,而不包括时间、空间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观虽作为列宁和布洛赫共同的思想资源,但他们在物质概念的解读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布洛赫通过"尚未存在"的逻辑预设,把物质理解为"过程物质",把自然物质看作是自然主体,最终走向了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列宁则站在实践的基础上肯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从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界定物质概念,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走向.列宁物质概念和布洛赫的物质概念的比较研究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正确评价布洛赫的哲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物质本体论面对的五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有200余种,都坚持物质本体论。从历史、逻辑和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三个角度看,这一本体论有再思考的必要,具体说,它需要解决五大理论难题。一、名实不符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其本体论的核心观点就应当是马克思的而非其他人的。事实是,这里的核心观点是恩格斯和列宁的,而非马克思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①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相似文献   

7.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在本体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质.这也意味着物质范畴不仅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性,并且,物质范畴的辩证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属性的逻辑前提.为此,有必要从经验与超验、思维与存在、实然与应然、物本与人本的对立统一中去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辩证属性.以辩证的思维去理解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再以物质范畴的辩证本性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本性的重要逻辑.  相似文献   

8.
“诚-实有”是王夫之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典唯物论的一项精粹成果。这一范畴是标志物质及其属性、规律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它不是表示某种道德原则的概念,也不能同物质或物质实体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9.
李键 《学术探索》2005,(2):12-16
传统哲学中的意识与物质,从广义上讲就是主观实在和客观实在。主观实在与客观实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种实在,其关系可以分为心物关系和心脑关系两种。心物关系属于哲学问题,心脑关系则属于科学问题。而就两种实在本身而言,它们都不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客观实在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观实在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真的不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芳 《齐鲁学刊》2004,1(1):129-132
"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不存在"问题的哲学论争,实质上涉及到量子测量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客观实在性问题。然而,量子力学的发展并没有否定观察前微观粒子的客观实在性,只是表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科学实践是哲学最好的试金石,在科学实践的面前,唯心论永远是禁不起推敲的。企图借量子力学的名义,输运唯心论的概念,在科学实践面前注定会失败。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的哲学实在观变革陆家骝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在观通常是同哲学的物质概念联系起来考虑的。但是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误解,这就是,把能否为我们的感性所感知做为确定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唯一标准,并将这个标准客观比外推,从而把“...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通常把“现实性”范畴定义为“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例如,我们曾采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说;“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是相互联系着的各种事物运动的综合的存在”①。我认为这样理解“现实性”范畴是不够全面和确切的。因而这个定义也就有所不妥。将“现实性”定义为“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就容易把“现实性”与“物质”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混淆而不能区分开来。请看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给物质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这也是我国哲学教…  相似文献   

13.
列宁物质概念的理论预设是实践,实践是物质和意识惟一的认知基础。列宁物质概念属于社会范畴,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存在于实践中,而意识是实践的结果,经过实践可以“物化”为物质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经给哲学物质概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个定义,深刻地揭示了哲学物质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规定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然而近年来,对如何理解这一定义发生了一些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哲学物质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应当把所谓“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和“客观化的意识现象”包括进去。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看法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15.
金观涛在他一系列反对唯物论的理论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观点:即客观实在是本征态。这是他通过对科学一连串分析后“发现”的。他写道:不同学科“得到的结果居然殊途同归,不同性质和方向的探讨竟然奇妙地汇合在同一集点之上;客观实在是本征态!”(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108页,下引该书者,只注页数)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普遍成立”(112页)的命题。他又解释说:“……有关本征态等价于客观实在准确的含义是:有确定性质或规定性的事物是本征态!或者说,如果把客观实在的本体看作所有确定规定性的总和,那么每一确定的质的规定性都是本征态。”(96页注)这就是说:事物质的规定性是本征态。(下面以命题1、命题2代表它们)。  相似文献   

16.
量子力学自诞生到现在,从物理学领域到哲学领域不同见解的争论一直在持续。这场争论是空前激烈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与哲学的发展。量子力学的观测问题从来就是争论的焦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撰文认为,量子力学发现了微观物质世界的特殊规律,微观客体不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并由于量子效应的存在,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还把这一结论推广到宏观物质领域,总结出了“唯物主义被证伪了”的结论,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了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同的回答。我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并不矛盾,它们是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关于本体论问题 ,当前学界争议颇多。本文认为 ,虽然本体论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 ,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 ,对于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 ,就没有哲学。尽管世界是人的世界 ,人无法撇开人自身、撇开人作为主体来谈论世界 ,谈论世界的客观性 ,但这并不能否定本体论问题的重要性 ,不能将本体论转化为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无视世界的客观性 ,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必然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著名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物质定义,是对长期以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证明的最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闪烁着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光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从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对立统一中来确定物质的概念,这就彻底地坚持了唯物  相似文献   

19.
现代自然科学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对物质形态、物质结构和特性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界的同志们多数认为物质概念应该发展,但是对发展的理解又各有不同,对此,我们谈点初浅的见解,向同志们请教。一、物质概念需要发展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科学地规定了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概念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也是我们长期遵循的经典。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列宁的物质定义已经绝对完备,不需要向前发展了。可是,一研究物质概念,我们在实际上总是把列宁的定义看做是“顶峰”和“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20.
《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 2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属名文章:《运动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以下简称《不》文)。提出:“只有客观实在性和以一定形态存在的属性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我们认为这个命题有不妥之处,笔者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要确定什么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首先必须搞清以何为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