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罗振亚先生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出色地搭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理论研究的完满体系.著者以史家的深邃目光,审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于中西文化的际会处,确定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者的平等关系.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这无损于它对中国文学的无可取代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从目前的研究看,讨论诗歌批评的著作与文章并不少,大多集中在批评的意义和评论诗坛现象上,缺少对诗歌批评的历史观照和互动考察,忽视批评实践的体验与总结.当代诗歌批评是否有传统可循?当代诗歌批评是否真正介入诗歌写作或诗歌事件?当代诗歌批评该从何处展开?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对中国诗歌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勾勒,指出当代诗歌批评具有无根性特点,它在借鉴中外批评传统的同时,仍然在摸索新的批评方式,是批评大树上的一枝.当代诗歌批评介入诗歌写作和诗歌事件的力量不足,面对诗坛问题缺少锐气与勇气.诗歌批评是无边的探索,大学是诗歌批评教育的发生地,多种探索与实践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品质的批评者,促进当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把综合性明确提升为写作立场和抱负的现代主义诗歌写作中,除内涵意蕴、表现方式体现出直接、明显的综合性外,审美特质也具有综合性.通过日常性诗意与超常性诗意的综合、“有我”与“无我”的综合、悲剧性与喜剧性的综合等,可以对现代主义诗歌写作审美特质的综合有所体认.  相似文献   

4.
侯灵战 《云梦学刊》2010,31(6):108-112
女性诗歌的发展历程,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女性诗歌不一定是女性主义诗歌。女性主义诗歌深入挖掘女性意识,特别是死亡意识、黑夜意识等,以身体写作为手段实现其主体性。女性主义诗歌难以挣脱父权制话语,表达的性别意识和身体经验实际上依然还受到男性话语的诱导。  相似文献   

5.
当代女性诗歌的“命名”作为某种话语特征,其表现为身份性的书写,女性诗歌写作关注黑暗意识,通过身体叙事不断消解男权中心话语,并且从终极关怀思考死亡,使得女性诗歌写作超越了自我身份,从而走向了一种更高远的普世写作.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间臧克家的诗歌选本批评,反映着这一时期诗人诗歌活动的某种悖论:一方面,臧克家通过选本的序跋写作与选本删改等批评活动,鲜明地表达了他紧跟时代步伐的激进姿态;另一方面,透过这些诗歌选本批评的某些言说及其策略,显示出臧克家作为一个诗人真诚的一面.臧克家诗歌选本批评中的这种“说”与“被说”,折射出“十七年”诗歌批评的某种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学术话语的禁锢下,我们一直面临诸多无法回避的矛盾,譬如面对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叙述问题。谈90年代诗歌的叙事性便要以80年代的滥情写作作为反面教材,却无视80年代中后期诗歌实验的努力;谈90年代诗歌中“叙事性”的代表诗人,却对这些诗人80年代对诗歌叙事的发生学意义所作的准备做以一言以蔽之的概括,那么这一切只能使“汉语诗歌被耽搁在虚假的先锋面具和历史转型的门槛上,而公众对诗歌有限的感受力也将为所谓的‘误读’继续败坏”。在历史分野与写作界限的叙述圈套之中,“叙事性”问题有必要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里进行回溯式的思考,其意义不仅在于艾略特所谓“过去决定现在,现在也会修改过去”的批评功能的重现,同时亦是对先锋诗歌批评的“求真意识”的一次富有探索意味的秉承。  相似文献   

8.
发展着的当代诗歌(或称中国“现代诗歌”),展示出非常复杂的诗学命题现象。诗歌界出现的众多的“流派”名称,更大的意义上,是诗人们对中国现代诗歌进行探索而提出的特殊命题;朦胧诗以后的诗歌理论与实践,都具有交错性和互容性。诗歌的写作由过去的精神压抑向精神的自由释放发展,因此诗歌的内涵意义由浅薄向深刻发展,诗歌的语言形态白“千人一面”、“言不由衷”向诗歌话语的个性化发展;“诗”,真正变成为“诗”,而再不是具有语言美的“意识形态广告”。  相似文献   

9.
对于新时期现代性诗歌写作来说,诗学立场抱负的综合性、诗歌内涵意蕴的综合性、诗歌表意方式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必然要将多种文学创作“熔于一炉”,从而展示出综合性的美学品格。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综合,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诗的历史构想,是新诗的写作者和理论家们对新诗在文体特征、具体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设想、期待和想象.这些构想描绘了新诗的理想形态.尽管关于新诗的构想已经成为历史,而且自身也是千差万别甚至相互对立,但它们对后来的诗歌写作和批评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至关重要.它们引导和制约着20世纪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同时又作为诗歌批评的重要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对新诗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个人化写作"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命名,也是新时期先锋诗歌批评中不可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通过对具体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个人化写作"策略的选择和演变流程的梳理,对"个人化写作"的欲望化书写的深刻批判、对"个人化写作"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细致剖析,更为深入地解读了新时期以来的先锋诗歌中"个人化写作"的丰富内涵和诗学意义,也由此进一步地探索了先锋诗歌创作与批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躯体写作后,在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从躯体到语言言说策略的转换,使女性诗歌从性别意识的觉醒上升到语言意识的觉醒,并迅速从面向性别的写作,走向面向词语与诗歌自身的写作.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实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且形成了独立的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中的色彩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洁 《江汉论坛》2003,(2):115-117
本文从绘画艺术中的色彩学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威廉斯在其诗歌中如何借助于色彩丰富的表现力,注重色彩的视觉艺术效果,触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诗的能量。威廉斯的诗歌是对日常生活中蕴涵意义的强烈观照和明晰展示,同时,其诗歌还体现出现代主义诗歌的巨大实验力量——诗歌与绘画这一对姊妹艺术的合作。他对现代主义诗歌的多元化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马华诗坛发生了新的转向,马华诗人开始走向个人化写作,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关注、解构性的反神性写作以及"后乌托邦"的想象方式。马华当代诗人脱离西方文本与语境,引进后现代主义话语,把诗歌导入晦涩难懂的灾难性绝境,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马华诗歌的边缘化,使马华当代诗歌陷入了新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6.
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的萌芽或源起,一直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是在日本本土,有的认为是中国的大连.文章认为殖民地大连奇异的摩登景象、浓郁的现代气息、文化多元的国际性特征,以及殖民地文化特点共同构成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萌生的基盘,孕育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生.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从大连的日本诗刊<亚>萌芽,<亚>诗人群的诗歌创作折射出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的独特特性:既有西方现代主义特性,又有殖民主义特性.  相似文献   

17.
在"失去象征"的日常诗歌话语场域建立诗歌的意义评价机制,这是耿占春诗学的主要特点。因此,他的诗学建构是在社会学视野与知识分子个体感知性话语之间的创造性凸显。他力求通过把概念理论化、细节主题化的方式,令人信服地呈现了"后象征"时期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小诗学"图式。  相似文献   

18.
白海君  陆玉胜 《理论界》2006,(6):187-188
成仿吾是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文艺批评话语的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代文学批评家。他的文艺批评理论是以情为脉的浪漫诗学话语,但成仿吾的文艺批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单纯清晰的浪漫主义的文学观,而是从一开始的模糊的浪漫诗学批评理论到注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因素,形成具有成氏特色的,具有哲学性开放性的浪漫诗学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19.
流变中的估衡:1976-2006先锋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2006年间的先锋诗歌批评,是一个在中国特殊的现代历史文化语境中展开的能指和所指均在不断地向前滑动的批评,通过对先锋诗歌流变过程的全面考察、对其思想先锋指向的现代审视和诗学价值及意义的认真估衡,探寻出了先锋诗歌运行的轨迹、特征和对当下及未来诗歌写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海燕 《理论界》2014,(7):155-157
微时代诗歌写作呈现喷涌态势。较之传统诉诸纸媒的诗歌,微诗歌具有写作自由随意、即时、高度个人化、生活与审美混同等新特征。而在其兴盛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平庸、浮躁、粗鄙之作泛滥等。针对此,可采取如下策略以寻求突破,即坚持诗歌本位,立足微写作立场,加强微诗歌理论研究等。只有通过诗人与批评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微诗歌从由量的膨胀转向质的提升,进而实现其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