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分为代理腐败和寻租腐败两种类型,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可以运用数理模型分析影响两种腐败行为的相关因素.要遏止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就要提高检查腐败行为的工作质量,加大惩处力度.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腐败行为,实施相应的惩处,使政府机构的腐败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
提升政府能力是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行政改革目的所在。但是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能力的提升仍面临不少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腐败现象。本文分析了腐败对政府能力的影响,并寻求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腐败事件频发与经济高速增长共存的这一悖论在中国得到了很好诠释。从政府、职能部门和私营企业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三方博弈模型并探讨了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各方的博弈过程。基于博弈模型的框架,采用省市级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腐败、政府干预与私营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私营经济与腐败程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并且腐败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边际效应是递增的;适度的政府干预有助于改善市场的缺陷,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腐败虽然能促进私营经济的发展,但也能让政府干预的正效应减弱,对私营经济的发展是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4.
腐败成因论     
罗敏 《江汉论坛》2002,(1):61-65
公共权力论、道德败坏论、成本—收益论,是对腐败成因进行单因素追溯的三种典型语境。事实上,腐败的发生,需同时具备公共权力、超过基本生活需要的私人利益和利益交换空间、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的连接通道、寻租成本小于收益、官员自利的经济理性等五个条件。腐败现象的蔓延,是渐进式体制转型期各种条件综合地形成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看,腐败在以下两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蔓延:一是公共权力或政府功能的畸变,二是组织伦理的错位导致“官德”蜕变和社会道德底线下移,二者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了许多官员“经济人”的需求偏好和腐败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势或环境。  相似文献   

5.
预算会计是通过追踪财政预算资金的流向来反映财政活动的重要手段,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适应财政透明度对预算会计信息的要求。本文介绍了预算会计的基本内容以及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腐败风险,阐释了预算会计的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作用,同时针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我国预算会计在抑制腐败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引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控制权安排与国有企业经理腐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理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通过对国有企业经理腐败行为进行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以寻求制约经理腐败的有效途径 ,无疑是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我们从政府权腐败和代理权腐败互为供求的角度 ,深层次分析国有企业经理腐败的经济制度根源并发现 ,中国特色的企业控制权安排是国有企业经理腐败的主要根源。因为 ,在政府官员控制国有企业人事权的现实中 ,经理为了追加国有资产控制权收益 ,必然积极进行控制权投资 ,贿赂政府官员。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利益 ,必然更加积极地进行权钱交易。据此 ,解决国有企业经理腐败问题 ,必须从改革经济制度安排中的不合理因素入手  相似文献   

7.
王旭宽 《兰州学刊》2007,(10):49-51
当前存在的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体制性腐败的特点,制度上的缺陷为腐败的不断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探讨目前腐败的制度性缺陷及其防治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制约权力、防止权力被滥用的严密制度之网,是遏制腐败的一道牢固防线.  相似文献   

8.
腐败的文化透视--理论假说及对中国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因素论和现代化因素论通常是国际学术界有关腐败发生学的两种主要理论假说.腐败的发生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在某些文化背景的社会中腐败现象显然比另一些文化背景的社会中更普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已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或"腐败的民俗学".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腐败的发生是现代化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叠加结果,其中文化因素尤其不可忽视,既有一般性的腐败发生的文化诱因,也有特殊主义的"二元文化结构"的作用,其后果是形成了具有相当广泛性的"腐败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政文化的建设对于中国的反腐败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腐败     
教育腐败现象是当前社会关注和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概述教育腐败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腐败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及教育腐败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并进而从教育与腐败的关系视角,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教育腐败防范对策和惩治措施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炫耀性腐败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观行为的角度来看,所谓炫耀性腐败就是公共部门或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挥霍公共资源以满足炫耀性需求的行为.炫耀性腐败的行为特征呈现为炫耀性腐败行为的日常性、炫耀性以及灰色性.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炫耀性腐败: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警惕炫耀性腐败认同感的蔓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以社会为中心的国家反腐败体系;强化人大预算监督和控制功能,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着力推进行政务公开,使政府运作规范化、透明化等.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念的错误是导致腐败的重要主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腐败的因素是复杂的,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本文抛开其它众多因素,提出价值观念的错误是导致腐败的重要主观原因,进而指出价值观念的错误必然导致个人与社会的错位,索取与奉献的失衡,现实对理想的湮灭。并进一步指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詹筱茹  张振波  沈承诚 《学术界》2012,(12):176-183,287,288
经济性特区腐败呈现出与传统行政区腐败相异的特征,可概括为"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影响甚广、较难治理"等几方面。要对经济性特区腐败进行有效的治理,就必须梳理出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的场域特点,摒弃直接嫁接传统行政区腐败治理模式的做法,重构能匹配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场域特点的腐败治理模式。相关活体因素的引入是建构这一模式的关键或者说路线图。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作为经济型特区拥有丰富公共权力资源和相对充分行动自由的主政官员,理应成为经济性特区腐败治理的能动主体。而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腐败治理动能的发挥则需从利益定位与价值导向、自我定位与集体作用、行为逻辑与行政模式等方面进行行为的重塑与规引。  相似文献   

13.
郝峰 《理论界》2014,(10):6-10
社会治理腐败是发挥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社会组织和力量,对公共权力进行自下而上的制约和监督,以期实现"善治"的权力腐败治理的重要模式,在制约监督公共权力方面有着传统监督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治理腐败存在社会组织受政府制约、参与机制不完善以及舆论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等现实障碍。有效实现社会治理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社会治理腐败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社会治理腐败的行政公开听证参与机制,强化社会治理腐败的公众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的腐败社会化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风政 《中州学刊》2002,(1):159-161
我国现阶段的腐败呈现出社会化的倾向,它扭曲社会心理,消解社会公德,毒化社会风气,是官员腐败的土壤和掩护。重视对腐败社会化的治理,是提高反腐败成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一种出于私利而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它是世界各国政治机体中普遍存在的毒瘤,直接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权力腐败的直接内在原因,从心理的层面上透视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各种权力腐败现象。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腐败行为可分为集体腐败、群体腐败和个人腐败。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在最终作出腐败行为以及在整个社会上导致腐败现象严重恶化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催化作用。它通过心理互动、心理沟通,使各种消极的社会心态和腐朽思想不断滋生蔓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尺度和社会心理环境。因此,要把反腐败斗争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消除种种导致腐败行为最终发生的“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16.
官员的腐败行为是多种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官员腐败心理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再到心理结构总体质变的过程。官员的腐败心理主要有特权心理、贪婪心理、畸形攀比心理、侥幸心理、过度补偿心理、盲从心理和定势心理等。官员自身的人格缺陷、认知偏差、情感错位和意志薄弱等是其产生腐败心理的决定性因素。对官员的心理干预包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培养官员健全人格;建立心理评估机制,关注官员心理健康;调控需要结构,树立官员合理的需要观;开展心理培训和心理训练,提高官员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  相似文献   

17.
金毅 《兰州学刊》2004,(2):34-35
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本文拟特从权力的角度对腐败的成因及防治作以剖析。权力只是腐败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腐败实质上是权力的滥用、权力的异化、权力的错位。导致权力腐败的原因主要有权力自身的腐蚀性、陈旧腐朽的权力观念的影响、权力资本化和市场化、权力监督的弱化以及道德约束的软弱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腐败的程度是与行政规模的大小紧密联系的.腐败促使行政人员过快增加,而行政人员过快增加又迅速推进腐败.腐败状况的变化和行政规模的变化是同方向的,富有弹性是腐败的行政规模弹性的定律.基于这一定律,如行政规模缩小,则可使腐败迅速弱化.因此,严格控制或减少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是反腐、防腐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治理手段是否合理、妥当,是决定治理腐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治理腐败手段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治理腐败活动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领导力量、法规与制度以及组织机构等,是构成治理腐败综合手段的三种基本手段。不同性质的基本手段之间的组合,会形成消极的、超常规的、积极的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治理手段。要有效地治理腐败,必须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20.
腐败的本质在于运用公权和会计假账侵占国家、集体和个人资产,谋取私利。从国外引入中国的法务会计,具有防范舞弊、损失计量、诉讼支持、专家证人等特定功能和价值。应结合国内本土资源,建构法务会计治理腐败理论,将法务会计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吸收其他国家学术与实务精华的复合学科和新兴职业,致力于反舞弊、反假账、反侵占、反腐败、防风险,成为维护主体财产安全、保值增值的新型专业工具,成为治理腐败的重要利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