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翟宇 《江海学刊》2023,(3):216-224
半封建概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基本描述。这也决定了对半封建概念的考察基本集中于“两半”理论研究范畴。这种研究取向使得对这一概念的既往研究存在不少大而化之的现象,有关这一概念的很多看法与史不符。由于对这一概念在传入中国之前的流变历史缺少详细梳理,势必造成对历史研究必须基于史实这一研究规范的违背,进而对推进“两半”理论研究也带来不利影响。历史地看,迟至19世纪初,半封建概念就已出现在欧美社会并被用来指称欧洲旧制度,带有线性进步视域下的负面意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与恩格斯开始运用半封建概念,并将之纳入对德国社会形态的分析,半封建概念也具有经典意义上的阶级关系意涵。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内,列宁对半封建概念作出新的阐释并将之运用到更广泛的时空范围。梳理半封建概念在近代世界的兴起语境及其经典化阐释,对于匡正半封建概念研究方面的疏失以及客观认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文主义概念经历了从个别意义向普遍意义发展的思想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教育、人的理性、人的价值就构成其基本内容,并成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当19世纪历史思想家用人文主义概念来解释14世纪文艺复兴思想时,这正好表明他们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对科学主义的内在性批判,同时,又表明以人为本的思想与人文主义概念的形成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关联.这为人们更好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提供了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识形态概念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理论家特拉西最早提出来的,不过当时他所界定的含义是一种对真理的认识。19世纪,马克思又提出意识形态的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20世纪的阿尔都塞重又考察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是对人的意识的加工。而且他用结构主义的视角,从科学、历史、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4.
李腾 《江海学刊》2023,(3):197-205+256
历史思想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特性,中心与边缘的交替融合也体现了社会思潮变化。历史分期模式是把握历史思想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探究当时人对历史整体理解的核心要素。在中世纪盛期,12世纪文艺复兴和政教之争的发展推动了历史意识的新觉醒。在古代晚期以帝国为中心的历史分期框架逐渐为神学化的“三位一体”模式所取代。在继承《圣经》与奥古斯丁历史观的基础上,若干神学史家重新划分了人类历史的分期,体现了独特的史学观念和历史思想的嬗变,并对此后西欧的历史书写和史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少批评家无意识地将中国20世纪80年代当成是文学发展的“蜜月期”,他们在学术论文的分析当中运用了“蜜月”这个特殊的批评概念.从这一概念的起源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可以看出,“蜜月“所暗示的“和谐“关系,遮蔽了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忽视了文学创作所具有的自主性.这个批评概念已经事实上成为研究者评价20世纪80...  相似文献   

6.
桂琳 《晋阳学刊》2006,(6):21-24
“公共空间”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在如何界定和使用这个概念上存在着分歧。美国学者兰西.弗雷泽对“公共空间”的研究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公共空间”研究热中的产物,她在研究中对这个概念的涵义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对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颠覆性的创造,这对我国学者引进这一概念也是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7.
吕超 《北方论丛》2013,(1):40-43
西方乌托邦文学的时空观念受到了“两希”文化的共同影响.古希腊文学中的乌托邦多呈现空间化特征,关注的时间维度仅限于过去;古希伯来文学则增加了历史进步的线性时间观念.近代之后,乌托邦文学的时空观念随着时代背景不断变化:文艺复兴时期多以航海的空间发现为模式,19世纪则聚焦科技进步的未来,20世纪在经历了“敌托邦”的短暂风靡之后,随着人类更多关注“当今”和“当地”,乌托邦文学最终走向式微.  相似文献   

8.
信息方式是建立在语言学、符号学基础上的对以电子媒介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或交流方式,以及时电子媒介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批判.信息方式概念之所以比照生产方式概念提出来,是因为在当代信息方式具有生产方式在19世纪同样的地位和功能.信息方式本身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每一个历史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对社会的构建功能.狭义的信息方式是指电子媒介信息方式,在批判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时波斯特是在狭义的意义上运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9.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10.
“世纪初诗歌”概念的出现,使中国新诗进入到一个“过渡阶段”。而这种过渡性的产生,除了与“世纪初诗歌”本身的近距离和暂时性有关,关键还与其萌生了哪些艺术新质密切相关。因此,在正视这一概念之后,选取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理论述析,就成为研讨这一时期诗歌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接续以往历史和指向未来的方式为基本前提,主要研讨了这一阶段诗歌的四个热点话题,从而在澄清问题的过程中,填补这一阶段诗歌并不苍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者在将西方“失范”理论中国化时,对“anomie”这一概念形成了独特的理解,即原有规范失去作用、无规范或越轨行为。但是,这与涂尔干理论中“anomie”的含义并不一致。对这一概念的深入分析,可以反映出欧美“失范”理论流派的差异,以及国内学术界在引用西方理论概念时所受到的社会历史境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彭小瑜 《中国学术》2001,3(3):271-274
康斯特布尔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享誉国际的中世纪西欧思想史专家,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对修道院制度和精神的开创性研究。在1982年出版的纪念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的文集《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和更新》中,康斯特布尔和另一位主编罗伯特·本森(Robert L.Benson)撰写了导论,他们指出,哈斯金斯1927年所提出的“十二世纪文艺复兴”这一概念进一步纠正了以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的陈旧偏见,  相似文献   

13.
“近代化”还是“现代化”,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本文使用的“近代化”概念,乃从中国历史传统分期框架中的“近代”概念引伸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是从落后的农业社会实现工业化的历史过程。对于古老的封建中国来说,近代化过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如果说,中国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那么中国西南地区近代化的起步则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有比较明显的进展。然而,总体上说来,西南地区近代化步履瞒栅而艰难,其中的辛酸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以为今日现代化建设事…  相似文献   

14.
价值作为一个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与这一概念相近或相当的,在汉语中有“好”、“善”、“贵”。“好”是指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符合自己的需要;它是与价值这一概念最为切近的汉语词。孟子曰:“可欲之为善”(《孟子·尽心下》),即指可用来满足需要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善”这一概念也与价值概念基本相当,只是这里所说的“善”同伦理学意义上的“善”含义有所不同,因为前者比后者的涵义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运动于14世纪初,最早产生在意大利,这有其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最早,这为意大利最早产生文艺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故乡,这为意大利最早产生文艺复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大约四十年间,欧洲知识界爆发了一场“古今之战”.这一事件通常有两个名称:在巴黎爆发的论争称为“古今之争”,在伦敦爆发的论争称为“书籍之战”.这一事件不仅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间的连接点,而且标示出现代西方文明史的基本格局.分析这场“古今之战”的开端,维持而非打破“古今之战”的历史僵局,对于文明史的未来发展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思想元典,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五四”运动这个现代中国的本源性事件不断被“当代人”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新叙述,大致存在“文艺复兴说”、“破坏传统说”、“资产阶级启蒙说”和“新民主主义说”等关于“五四”运动的主要话语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8.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中世纪后期时,人类社会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14至17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世界历史巨变的重要标志。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标志着人类社会一种崭新文化的诞生。文艺复兴的研究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世界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英吉利等国家的文艺复兴研究方兴未艾,论文专著俯拾可见;惟西班牙的文艺复兴研究倍受冷落。究其原因有下面一些说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燕行录》的考察可见,明清易代后,朝鲜在“中国中心主义”的概念上主观地将“中华”与“满清”分离,在政治上视满清灭明为“夷狄攘中国”而继续认同前明旧制为正统;在文化上固守先王法服,视清国为“蛮貊之邦”而不无鄙夷.这其中既不乏遵奉正统的高傲正义感,又存对明亡的惋惜与对清兴的无奈,甚至还有着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略带矛盾的历史正义现.透过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期朝鲜燕行使者在中国的游历观感,不难发现朝鲜精英在文化与政治认同上的矛盾、复杂心理.朝鲜政治归属上的失落加深了其在文化上对胡风满俗的成见,而文化上的鄙夷又导致了他们与满清“蛮貊政治”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20.
发生于14~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通常被看作是欧洲中世纪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重要分水岭,但是早在这场意义重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之前,在中世纪蒙昧闭塞的精神氛围中,就已经悄然涌动着一股文化复兴的暗流,这股暗流是由基督教会所推动的.在蛮族大入侵所导致的“黑暗时代”以及其后的封建社会中,正是基督教会以其超越性的宗教理想和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坚持不懈地推动了“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和“12世纪文艺复兴”,培育了西欧大学和学术思想的幼嫩根苗,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文艺风格,从而为后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