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公共意识的现代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出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剧烈震荡性的公共意识的现代缺失.如何促成公共意识的现代重构,实现公共意识的现代转型,是理论工作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从我国公共意识现代重构的根据、原则和路径三个层面出发,力图依照结构主义方法探究我国公共意识的现代重构是否可能与何以可能,在学理层面上给出我国公共意识现代重构的一种可能版图.  相似文献   

2.
金友渔 《人文杂志》2007,1(6):24-28
转型社会道德价值的普遍疏离,使社会面临着公共生活之"道德合理性"基础缺失的窘境:在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的社会里如何"为公"、"取义"?市场经济和尘世功利社会的自由、个性和竞争等铁的法则对人们美好生活梦境的全面主宰,使以集体主义、社会公正和公共精神为伦理文化支撑的社会本位的道德理想被边缘化了。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合理的公共生活样式的反思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就社会价值追求而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并不只表现在经济基础方面,它还包括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现代公共生活传统的国家,发育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提高全体民众的公民素养,不仅事关中国公民公共人格的形成,而且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树立的核心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价值共识难以达成的现代社会,罗尔斯提出了公共理性的观念,为我们寻求现代法律的正当性基础提供了新的可能。公共理性的观念,是公民对基本正义问题获得的重叠共识,它可以实现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的协调,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整合;它通过宪法理念的更新来完成现代法律正当性基础的理论论证;它通过公共理性作为最高法庭的理性的设定,完成现代法律在实践层面的正当性论证。罗尔斯公共理性观念所寻求的正义共识为中国宪政建设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治理的效度及能量。国家治理向现代性转型的内在逻辑说明,治理不能仅仅维系于体制革新等技术要素,而要受制于相应的社会基础。这种社会基础正是以合作为核心的公共精神。因而,能否培育公共精神构成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公共精神对于现代国家治理如此重要.但是现实生活中公共精神的缺失和匮乏正成为阻碍现代国家治理的一大难题。基于此,要通过培育适应现代政治社会生活的“公众文化”,引导公众参与公共生活,充分发挥公民素质教育的效用等途径来积极培育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主要是指介于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之间的一种社会批判空间,公共领域的现代转型主要体现为操纵的公共性正在逐渐排挤批判的公共性。我们需要塑造普遍的交往行为以在公共领域的理想模式和现代格局之间进行双向调整,从而缓解公共领域内部的紧张关系,并充分发挥公共领域对现代政治运行的规范作用。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我们对现代政治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网络族群文化具有诙谐性、亚文化性、社会冲击性、两面性及可塑性等基本特质,其兴起与扩张内蕴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由此形成构建和谐网络文化的存在论逻辑.以法治精神与伦理精神为基本内核的规则意识是构建和谐网络族群文化的价值基石,由此凸显其内在的理性精神.立足培育适合现代网络族群特质的和谐文化理念、培养内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共精神与公共生活实践理性、引领网络族群自觉地培育健康向上的伦理素养与现代交往规则意识,是探求构建和谐网络文化可能路径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陈忠 《东南学术》2004,(3):17-23
本文从哲学存在论层面反思了"规则何以可能"这个当代制度、规则理论的前提性问题.认为,规则即有序对象性存在自身,社会规则即有序社会存在自身;权力的公共化与能力本位是规则成为文明的合法性基础,社会规则转换的总体方向是以共同体理性为底蕴的不断文明化.  相似文献   

8.
在政治生活的层面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表现为从共同生活向公共生活的转型.但在近代历史上,这种转型是很不彻底的,共同生活与公共生活一直处于一种激烈的较量之中.19世纪晚期以前是身份共同体不断解体的历史,是共同生活不断让位于公共生活的历史.19世纪晚期开始,官僚制组织迅速兴起并逐渐支配了社会与国家,进而导致了共同生活的复辟,使公共生活走向衰落.组织是公共生活衰落的根源,但社会的组织化又是历史进步的必然.在后工业社会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建构一种合作制组织,并通过合作制组织对官僚制组织的替代来重建健全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9.
易永卿 《云梦学刊》2012,33(2):158+160-158,160
在当今我国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城市形象以从未有过的强大冲击力,进入人们的心目中。关于城市的描写与言说,关于城市的生活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的公共话语。文学艺术家、历史哲学家、规划建筑学家、行政管理学家、工商金融学家、环境生态学家等等,无不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在研究城市。  相似文献   

10.
论黑格尔的“伦理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世界”概念源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它既表达了德意志民族国家内在统一与复兴的时代要求,也是基于启蒙思想及现代社会意义世界缺失的反思.伦理世界是个人作为单一性存在与其公共本质或普遍本质相统一的世界,它由人的社会本性及其文化属性决定.伦理世界透过伦理精神,通过道德行为实现个体与类、特殊与普遍的辩证统一,由此寻找到人类生活共同体的价值源泉,建立个体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赋予有限人生以终极关怀.黑格尔的“伦理世界”为现代多元化社会建构精神家园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徐琳 《学术论坛》2012,35(4):60-63,124
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公务员承担着繁重的政府行政职责和任务。应该说绝大多数公务员都是恪尽职守的,为社会公共治理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政府少数公务员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庸懒散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这种现象客观上缘于公务员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国家权力关系和政府体制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而主观原因则是由于传统官僚文化的影响、现代公共精神的匮乏和公务员职业精神的缺失。只有从完善制度设计、调整改革政府体制等硬件和构建现代行政文化、加强公务员职业精神教育等软件全方位入手,才能逐渐杜绝公务员的庸懒散现象,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进而推进我国现代化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12.
"公共性"是分析现代政府活动和行为的重要工具,对公共管理公共性价值的探讨则有利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本文在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立足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进展状况,探索公共性价值取向偏差及其引起的政府失灵、权力寻租等一系列公共性缺失现象,并从政府应树立公众至上的理念、建构参与式国家、建构公民社会、法治观念与制度、加强公民公共意识教育等层面,阐发了公共性缺失的救治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治理是一种基于国家与社会互动视角下的现代国家治理形式,体现了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从传统的公共文化管理向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转变。中国公共文化建设现代呈现出的式微趋向,究其根源在于整体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缺失、社会公共文化治理的缺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元互动的公共文化治理机制,是对现代社会公共性重建的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14.
道德制约权力是权力制约的重要方式,是对其他权力制约方式的补充和超越。道德制约权力能够提升权力主体的道德境界,保障权力运行的道德取向,并从源头上遏制权力腐败。但从政治实践来看,道德制约权力的实现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权力主体层面由于自利性在市场交换原则下的扩张,导致权力主体道德信念的蜕化;道德自身层面由于道德法律化不健全和道德社会监督不完善,导致道德他律的缺失;组织环境层面由于公共组织道德制度的扭曲,导致道德氛围的衰败。道德制约权力的实现需要四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一是创新道德教育,弘扬从政道德信念;二是完善道德立法,明确权力运行的道德边界;三是推进道德问责,强化社会舆论的道德监督;四是匡正道德制度,提升公共组织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5.
政府转型是现代政府的必修课。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于政府转型的讨论从未停止,主要从政府转型演进轨迹、政府转型的动因、政府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地方政府转型问题、政府未来转型的趋势等方面开展了研究。政府转型为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政府转型应坚持公共精神的基本导向,要把握好价值转变问题、方向转变问题和取向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诠释"现代人应当过什么样的道德生活"时,单一的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都难以具有完满的解释力。寻求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的会通是道德哲学时代化的需要,是道德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理解的需要,也是克服现代性伦理危机的理论回应。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对两者之间的会通提出必要性,而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内在融贯与一致性又使得两者之间的会通成为可能。社会之于道德具有背景性的意义,道德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从根本意义上说,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内在融通性的合理依据在于人是社会性与道德性的双重存在,同时现代学科融合与知识联姻,使得会通成为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理论发展的必然延伸。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会通需要以唯物史观作为基本的方法论、以转型时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为中心、以建构伦理共同体为终极议题,同时需要关注道德参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许海 《江淮论坛》2011,(1):128-133
在哲学层面,“转型”具有异质杂陈、充满矛盾和自身不完备等特点,这使得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也造成社会所需的“转型资本”处于“缺失”状态。我国社会转型特征符合这些规律,充分发挥媒介功能,积累人力、社会、精神等资本,为社会顺利转型创造条件,不仅是转型社会中媒介需要具备的功能.也是媒介社会责任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是良性社会治理结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具有公共精神的公务员是塑造现代公民的先导,也是推动我国社会向现代公民角色认同、内心自觉、保护公权的公民社会的转型的中坚力量。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状况、新问题和面临的新环境面前,对公务员及公务员素质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相似文献   

19.
赵宴群 《兰州学刊》2003,(3):122-123
一、当前社会文化转型的描述性考察当前的社会文化转型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 ,以改革开放为重要标志。在转型的前提条件上 ,是以经济变革 ,全面开放为前提 ,从封闭于本国内部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向国际社会开放的市场经济。在转型的方向上 ,是拓展到全球背景。在转型的主观态度上 ,是主动发起社会器物层面的变革 ,来寻求与之适应的政治、文化架构。在转型的实现形式上 ,强调通过个体参与社会经济运作满足个体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概括而言 ,这次社会转型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兼具了“改革”和“开放”两个特征 ,改革是针对国内社会而言的 ,开放…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改变了代议制民主重视自由而忽视平等的传统,重新强调公民对公共利益的道德和责任,倡导积极的公民精神和公民参与意识,强调在社会政治层面加强公民与团体间的平等对话与合作,强调通过追求和实现理解的交流来寻求合理的替代,并作出合法决策。从某种意义而言,协商民主理论似乎可以为公共治理应对困境提供一些理念和实践层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