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新斌 《中州学刊》2005,(6):159-161
赵都中牟问题,是先秦时期赵国历史研究的关键问题,赵国初期的都城在中牟,即今鹤壁市南郊的鹿楼、故县一带,历二代三王.赵都中牟时期,是赵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关键时期.加强赵都中牟时期的赵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处于四战之地的赵国为抵御南方的魏国及北方胡人的进攻,分别在其南部和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此即人们所说的赵国南长城、北长城。文章对赵国两道长城修筑的时间、原因、方位及现状作了考证,并对赵国北长城与当时燕、秦两国的长城,相继的秦始皇长城及今所见的明长城的关系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与赵国军事相关的成语典故进行了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又对其所体现的赵国军事文化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据对史料考证,先秦时期赵国的骑兵可谓是中国第一支建制骑兵.围绕这一问题予以进一步的史学考察,很有必要.本文首先否定了赵国的骑兵起源于赵襄子时期或赵肃侯时期的说法,而肯定了它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成果.其次,对赵国骑兵的兵源、武器配备、战马来源及战术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赵国骑兵的真实威力进行了评价.最后,从人员、武器、马匹等方面分析了赵国骑兵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赵国历史上经历了公仲连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两次改革,这两次改革对儒家和法家思想在其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有重要影响。战国初期,赵国改革时的社会思想是儒法并济,交相为用。而到了中后期,法家思想成为赵国社会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据对史料考证,先秦时期赵国的骑兵可谓是中国第一支建制骑兵。围绕这一问题予以进一步的史学考察,很有必要。本文首先否定了赵国的骑兵起源于赵襄子时期或赵肃侯时期的说法,而肯定了它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成果。其次,对赵国骑兵的兵源、武器配备、战马来源及战术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赵国骑兵的真实威力进行了评价。最后,从人员、武器、马匹等方面分析了赵国骑兵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赵国处于“四达之国”的地理位置,在进行兼并战争的同时,亦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造就了赵国这一区域特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风民俗及审美情趣.综观赵国舞蹈发展历程,并运用舞蹈动作形态分析的相关理论对其展开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赵地舞蹈具有雄浑豪放、刚柔相济的鲜明的地域性舞蹈风格.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长平之战中赵括的启用及赵国的决策得失作了重新评价。认为:赵括的启用是赵国迫于难以支撑持久战的巨大消耗而欲谋速战的需要,不单是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统治集团的决策失误难脱干系,不能仅仅归咎于赵括;赵括忠心耿耿,勇气可嘉,但指挥确有失误,赵王如用廉颇虽不能说必胜,但损失不会有如此之巨。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在《赵国的疆域与地理特征》一文中,探讨了赵国疆域的发展变化。以为赵国总的地理特征虽说是“地薄人众”,但后来还是发展成为“当今之时,莫如赵强,赵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秦之所畏害于天下者,莫如赵”。那么赵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伺?原因何在?今对此问题试作探索,不确之处,望多指正。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为降重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80余名专家、学者,撰写学术论文近70篇,于6月召开学术讨论会,本刊特出此专辑,刊登讨论会上的部分论文,作为向党生日献上的一分薄礼。我们党的七十年,是党日益发展壮大的七十年,是党领导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与该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等有很大联系。近年来,随着长治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上党神话作为长治地区特有的人文内涵与长治旅游业之间逐渐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上党神话在长治旅游业的旅游景区方面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在旅游产品方面丰富了本地旅游产品的内涵,在旅游需求方面扩展了长治旅游消费市场;同时,长治旅游业对上党神话的普及、发展及延伸也发挥了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2.
牛润珍 《晋阳学刊》2011,(6):111-115
自齐桓公筑邺,邺址未变,其地即今古邺三台遗址。秦汉时期,邺在地理上对于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秦军据此攻赵,汉高于此置魏郡,东汉灵帝时为冀州治,曹操于此建魏都,邺成为北方中心城市。袁绍初治州城,讲究规整,奠定了邺内城外郭的基本格局。曹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街区呈棋盘状的邺城城制。  相似文献   

13.
冀商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商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商邦之一.早在战国时期,赵国就有着浓厚的经商意识和经商之风.近代以来,"老呔帮"、"冀州帮"、"张库帮"、"高阳帮"、"武安帮"、"天津帮"等商帮活跃在清末民初的商业经济舞台上,耳熟能详于中国乃至世界商界中.冀商所创造的辉煌商史,在中国商业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宋代陈旉、严抑、赵汝恂、倪翼周、胡文卿、郑达可、臞翁、应灋孙等八位词人的生活年代和里籍等情况,历来不明。经勾沉载籍,考知陈旉(1076—1149后)为南北宋之交人,以布衣终老;严抑(1108?-1156),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官至权工部侍郎,知信州;赵汝恂,宗室子,孝宗时浙江德清人,进士出身;倪翼周,即倪民献,福建罗源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进士;胡文卿,孝宗时浙江余姚人;郑达可,福建莆田人,宁宗庆元二年(1196)以上舍释褐入仕;臞翁,即南宋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敖陶孙(1154-1227);应灋孙,理宗时浙江舟山人,仕至承议郎。  相似文献   

15.
后赵皇帝石勒(274-333)故里,有今"武乡说"、今"榆社说"、今"和顺说",所以引发争论。史学界一些同仁把晋置的武乡县(在榆社北)与今日的武乡县(在榆社南)的区域方位混为一谈,故今"武乡说"是不能成立的。晋时所治的武乡县治所,虽在今榆社县北二三十里的地方,但毁于战火,今遗址不存,况且榆社境内无石勒村庄,故今"榆社说"也是站不住脚的。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别置武乡郡,郡治所随晋武乡县城,辖沾(今和顺县与昔阳县一部分)、涅(今武乡故城一带)、武乡(今榆社县北)和轑阳(今左权县)四县。和顺汉时属上党,后赵时属武乡郡地区,至今县北十多公里处尚有千年以上历史的石勒村和李阳村(镇)。李阳村(镇)即是当年与石勒争沤麻池的武乡名士李阳的故居,且留有古阁建筑、石碑等文物佐证。史称"石勒上党武乡人"确切地点,就是现在的和顺县石勒村。  相似文献   

16.
春秋中期,晋国发生了一场震动当时国内外政坛的变故,强卿赵氏被灭。作为族诛之祸的孑遗及以后中兴赵氏的重要人物,赵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对象。本文依据文献典籍,对与此事件相关的赵武的一些史实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7.
冯小红  刘书增 《河北学刊》2012,32(3):225-227
先秦赵国代地民风呈现"剽悍"特征,在赵文化区域内独树一帜。代地的剽悍民风缘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强悍本性,并与该少数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有关。进入战国后,由于赵武灵王在代地推行"胡服骑射",其民风的剽悍特征得以存续。  相似文献   

18.
康昭墓志是近年洛阳出土的唐代粟特人墓志之一。墓志既未提及康昭的粟特背景,家世渊源也明显攀附卫康叔。从其家族人名、居所、婚姻、丧葬等内容可以看出其家族的汉化程度。康昭佛教信仰至深,而本民族宗教信仰丝毫未见踪迹。该墓志展示了唐代入华粟特人后裔在唐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和汉化情况,也凸显了当时洛阳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