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郭老史学体系的主体在中国古代社会。他认定中国古代存在过发达的奴隶制,而因曲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所得出的东方不发达奴隶制社会说难以成立。郭老的史学体系还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认为它是各类封建社会中最发达的一种形态,呈现出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变动状态,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的特色,但绝非“长期停滞”。郭沫若史学体系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視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塔丽 《人文杂志》2002,23(1):128-133
人口控制思想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中最具闪光处之一。作为一种人口思想 ,它肇始于春秋战国 ,发展于两宋 ,完善于明清 ;就其内容性质而言 ,它是对传统人口思想中以追求人口众多为目的的“求庶论”的一个大胆否定。尽管它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未受重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特别是到了人类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的现代社会 ,这一思想正日益显示出不朽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有着与西欧中世纪城市不同的结构,这种不同的城市结构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显示出它的特征。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往往由于它的产生和政治中心地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一方面表现出它的生产和社会结构更多地为贵族,官僚的统治和生活服务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出它始终在贵族、官僚势力的严密控制之下,城市的工  相似文献   

4.
金莉 《理论界》2011,(11):82-86
思想的静态规制与制度的动态调控相结合,使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个异常稳定的结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载,平均三百年经历一朝兴衰,而欧美诸国自近代以来,治乱时续,日不落帝国未及三百年已解体,美利坚尚仅二百余载,且屡经动乱分裂危机。而中国封建社会却拥有一种固有的稳定模式,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源流,对于当今社会稳定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袁志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7,2(5):153-155,183
中国传统伦理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文化形态,其生存、发展的根基在于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建构,它是以"家族本位主义"为基本价值原则,服务于封建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维系宗法关系、巩固社会等级秩序需要的重要思想工具。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其鲜明特色。中国现时代伦理建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制度伦理、公德建设和强化道德赏罚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要保持吏治清廉,除了要注意官德建设、制度建设,使为官者“不想贪”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使之处于经常、严密的监督之中,使之“不能贪”、“不敢贪”。注重官吏监督,是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古代廉政建设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封建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中国古代廉政建设同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中国古代对廉政问题的做法和思考,对当代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达二千多年之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对此,学术界说法不一,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有的认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有的认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上层建筑,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有的则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上层建筑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封建经济基础,充其量只能发生某种限度以内的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还必须通过封建经济结构内部的条件才能发生它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一是在土地自由买卖的制度下,地主、高利贷、商业资本三位一体都以农民阶级作为残酷剥削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刘志琴 《河北学刊》2008,28(1):67-70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陈支平 《河北学刊》2008,28(1):70-72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张显清 《河北学刊》2008,28(1):63-67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法律教育是中华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主刑辅"的儒家思想占正统地位的封建社会,它塑造了传统法律的精神,支持着中华法系的延续。中国古代法律教育体制无论在教育途径、方式,还是在教育内容、目的方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佩琦 《河北学刊》2008,28(1):72-75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从战国到鸦片战争两千多年,中国是封建社会。与欧洲的封建社会相比较,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么长呢?这个问题牵扯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种构成因素,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封建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相似文献   

14.
宗族制度,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核心,以大宗小宗为准则,按尊卑长幼关系制定的封建伦理体制。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社会结构,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其固有的稳定性、顽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有其自身的运动过程,所以,它的阶级特征必然随着历史阶段的不同而在表现上有所差异。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地主阶级内部结构及其社会职能的变化就更加引人注目。但上述问题牵涉到诸多方面,而本文的主旨仅在于说明:第一,专制主义统治的高度加强和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是影响明清地主阶级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二,变化的主要表现是缙绅地主的衰落和经营地主的兴起。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当权阶级,在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概念,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在什么时候被封建社会取代。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开始,至今将近70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生态文化作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源头活水 ,受到人类社会的高度重视。“天人合一”思想是它的基石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自然崇拜是它的特殊表现 ,而尊重自然规律是它的精华。这一优秀文化在历史的演进中出现衰落 ,其原因在于它的基本精神被抽象化和宗教化 ,从而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对话途径 ;在于封建社会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服从于调整社会关系 ;在于古代农耕文化与生态文化本质上的矛盾和冲突。新世纪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然包含古代生态文化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解读和重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民主思想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与民主思想有无本质区别?本文对此进行了历时性考察并认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和进步意义,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主主义思想的问世。民主思想的显现,应该说是从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开始的。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寺院经济成为中世纪社会经济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寺院是封建社会的附属组织,其经济活动受当朝政府的管制,对封建社会经济主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东西方寺院在经济活动内容、资产来源、收入分配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从而影响东西方簿记方法的发展路径。中国古代寺院簿记体现了单式簿记的最高水平,而中世纪欧洲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复式簿记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曾经生气勃勃,创造了中国古代早熟的农业文明。直至13世纪的宋朝,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到了16、17、18世纪,也就是明朝的后期和清朝的前期,西欧各国相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国社会仍旧停留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结构中,中国落后了。换言之,“黄土”明显地板结了。“黄土”何时出现“板结”?我认为,从逻辑上说,“板结”当早于“中国落后”,大体在宋朝之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走下坡路之时可视为黄土出现板结之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