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哲学是人学。这是因为在现象学意义上哲学既创造世界又创造人类,即在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双重认知条件下的解释学循环。哲学创造人的类本质,完成人类种系的本体论承诺。而创造的重任不折不扣地落在了个体人的肩上,即少数个体人的智慧基因的变异,并且在进化论的规则下变成整体性的表现性特征。但是,个体人的生产却必须由伦理化的政治学承担。于是,哲学与政治学就产生一种奇异的循环。这正是世界和宇宙发展和进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野草>是鲁迅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野草>中鲁迅以"梦"为独特方式、以"死"为起点来诠释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其对死亡意识与生命意义的深思中,最终确证了人从生到死这个必然性选择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走.鲁迅以其坚定的"走"的姿态和保全个体生命的"走"的前提归结出了人的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说:“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①人和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自觉创造,人的实践活动,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理性的技巧,在质态上高出和超越于一切生命有机体的活动形式,在物质运  相似文献   

4.
人类具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但每个人所拥有的这三重生命并非均衡对称的。古往今来人类就追求延长生命乃至于让生命不朽,然而能够不朽的生命不可能是自然生命,而只可能是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一个人对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给后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效用与记忆,则其有限的个体生命就跨越了时空融入到了无限的人类生命,这也就意味着个体超越了自然死亡而达到了不朽的境界。人的生命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要延长乃至创造不朽社会生命需要做出有效社会贡献以及相应地提高社会地位、拓展社会网络和增强社会传播;而延长乃至创造不朽文化生命则须在技术工具、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方面做出足够重要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死亡作为生命存在的明显参照,成为整个人类文化史中极重要的绝对坐标:以死亡作为终点界线,生命的意义始得以突出和确立。死亡论述不仅在个体的生命处着墨,整个西方文化亦沿着对"死亡"概念的衍绎以标定每个时期自身与它时期的差异,进而呈显出不同时期对生命意义、对"人"本质思考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文化环境与人的存在相互作用之优化李燕由于人们无法实现超越个体生命之上的整体生命的完满,便建造了对象化的人的世界即文化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与人的存在不可分离的一种生命的形式,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与环境。文化与人相互创造,文化环境与人的存...  相似文献   

7.
<正> 人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高等动物.但对于文明时代的一切人来说,与其说他们生活在一个自在的天然世界的“怀抱”中,倒不如说生活在一个由他们自己塑造过的越来越人化着的感性世界里.人类在世代相继的辛勤劳作中,既立足于天然的物质世界,又不断地为自已塑造着这个有别于天然世界的属人的、感性的对象世界.当然,人类在现实地创造着这个人为化的感性的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也同时,现实地创造和完善着人自身.离开了实践创造活动.既没有这个直面于人的现实的感性世界,也不会有作为文明人的人.现实的人,就是实际活动着的人,是不断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为摆脱愚昧、救亡图存及改变积弱积贫状态,使陋俗文化发生了渐次变化。伴随着陋俗文化的变革人的精神也得到相应进化。只有将近代陋俗文化的变化置于人类精神进化的长河中考察,才能发现其真谛。在历史的轴心时代,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开始强调人类本身的重要,从而获得人类整体的相对自由,创造了旨在践履人的片面义务的传统人伦文化。传统人伦文化在近代历史上的衰败则迎来了人类精神的再次进化。近代陋俗文化嬗变并非特定时期内孤立的文化现象,它与人类精神进化的目标紧密相联,是人类精神进化历程中一个阶段性主旨,也是再次实现人的自身觉醒和人的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道德的自然史来源看道德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辰锴 《兰州学刊》2005,(6):65-66,72
从进化的观点看,人类的道德有其自然史的基础.进化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社群动物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基于总适合度的先天利它现象,即本能的善.而人类在其长期的文化进化过程中由于突破了基于总适合度的先天利它性的界限,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相对于动物成为一个"道德的物种".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道德扩展是一个不断扩大着的圈子,而每一次这样的扩展,都是人类道德的一次自我超越.今天,在理论上,人类社会共同体内的每个成员都享有基本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0.
一、只有一个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只有一个小小的地球在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体系,养育着我们整个人类。人类是地球亿万年进化发展的结果,是地球上开出的最高级的智慧花朵。人类至今还生活在地球的两个世界里,一个世界是由地球上的土地、空气、水和动植物组成的自然世界。这个世界在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亿年就已存在,而后来人类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个世界是人类为着自己而用双手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和文明世界。在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1.
张瑞英 《文史哲》2006,(3):95-101
余华对暴力的关注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新解读,其小说中的暴力描写不再注重于简单的历史结论,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背后和人性的潜意识,对人的本能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暴力性行为进行真实的还原,从而揭示那些导致暴力性事件的人性的必然性因素。如果说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揭示了人类审美行为的另一面,那么它对死亡的关注则显示着人的生命的另一极。在余华的小说中,生与死作为人生的两极构成了一个宿命式的循环圈,死亡作为生命的归宿不仅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寄托,死亡的过程与瞬间是人生宿命的一个聚焦点。其小说从不同的人称和视角展开死亡叙述,对死亡作了不同侧面、不同意向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萧红和迟子建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但她们拥有相同的生命意识,即自然与人平等。这种普泛的生命意识,使得她们的作品打通了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的界限,她们笔下的生命境界呈现出丰满多姿的样态。同时,她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的死亡意识,萧红专注于不可言喻的人生命运之苦,她笔下的生命,都是在命运的拨弄下完成的一个悲惨阴暗的过程:任何生命一旦诞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生生死死、生死轮回的悲剧过程。迟子建面对死亡,则有着超然、达观的态度。她把死亡写得诗意而美丽:死似乎只是别一类生的开始,生命在死亡之后还可以得到延伸。她笔下的生与死是相互渗透,相互伴随的。  相似文献   

13.
冯溪屏  张奎良 《齐鲁学刊》2007,2(4):115-123
劳动是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的内在规定性;但是,从古至今,人与劳动的关系由谋生的目的为中介,因而劳动对人来说又具有外在性。内蕴劳动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劳动二维结构逐渐生成,构成了以往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劳动二维结构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而逐渐解构。  相似文献   

14.
《庄子·寓言》篇论析了关于生死的理论,指出人的生命是阳气所致,人的体魄之不一,万物形状及性质之差异,都表明禀阳气而生之物是不会一样的。然而,为什么“不一样”,道理却是说不清的。庄子提倡人应当无为而顺应自然,应当以无不死之物的至公之理劝勉大家,这都是有根源可寻的,是可以说明其原因的。庄子还指出,人的意念可以充斥天地,应当像“真人”那样超脱死生,亦即超越于“命”。庄子对于“命”提出了怀疑,这方面的认识超乎儒家之上。  相似文献   

15.
球权是以人权为基础、超越主权但不否定主权的一种全球性权利,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权、主权、球权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享有的三种最基本的权利,其中人权是核心,主权是关键,球权是保证,三权相辅相成,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了维护球权,就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从以神权为基础的王权到以人权为基础的主权,再从以人权为基础的主权到以人权为基础的球权,都是人类对自身权利认识的巨大飞跃。球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它对研究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政治理论与现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璞 《文史哲》2005,(3):48-53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处世心态与行为方式:既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努力摆脱“政统”的羁縻、控制,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既不放弃世俗的享乐,又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生中努力守护、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成就自己的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现实矛盾而提出的战略思想。人类的生存困境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态问题,一个是心态问题,而心态决定生态。人类贪婪的欲望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目前生态环保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而精神环保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弘扬人文精神、责任意识与和谐精神,注重解决人类的精神处境和精神生活问题。精神环保与生态环保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将成为21世纪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8.
生死问题是人生面对的首要问题,人为宗教更是将生死问题作为其学说的核心内容加以探讨。道教与伊斯兰教作为两种人为宗教,在解释生命创造的问题上,两者看法不同,道教认为人是由“道”派生的。伊斯兰教则认为,真主——神创造人类。不过,在生死问题上,道教与伊斯兰教观点也有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认为神对于人有绝对支配权,都极为珍视人的生命,它们对待现世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待死亡的观点也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从整体把握宇宙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相通相和的精神境界,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宇宙意识和诗意的人生理想。顾恺之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的“以形写神”说是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出发,将“形”与“神”的范畴加以综合,以人、自然、神灵三者的融合为表征,体合宇宙精神,达到“通天人之际”神人以合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画家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聚居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族自治旗的鄂伦春族,有一种模仿动物的舞蹈———"黑熊搏斗舞",类似这种拟兽的舞蹈在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过或是现在仍有遗存。对于这种现象的研究曾经引起许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是什么?在其民族中有什么功能和作用?本文就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些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