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一条陆路通道。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一直发挥着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作用。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南亚、伊朗、阿拉伯,直至欧洲都保持着联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这既增进了友谊,又加强了科技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唐代对西域的开拓和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唐代对西域的经营与安西大都护府的设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均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大局面。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内地,西域和中亚各国的商人、使臣往来不绝,东西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丝绸之路的畅通,主要是唐政府在西域广大地区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并行施有效管辖的结果。唐王朝建立时,西域地区主要是被西突厥民族势力所控制。西突厥是我国突厥族的一部  相似文献   

3.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商业贸易、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且对于我国在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作者对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南海传统疆域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4.
应ICOMOS的要求,为《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项目撰写此申遗文本。重点以汉简材料为主,描述了丝绸之路各段的停靠站点和馆舍驿站。同时介绍了西汉时期朝廷为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所采取的政治军事措施。政治上主要包括移民实边,设郡置县,把郡、县、乡、里的行政体制覆盖到新开地区;军事上主要包括修筑军事要塞,把汉塞从金城令居延伸到罗布泊深处,边防部队常川驻守,有严密的边防体系和军事保障。此外通过对祁连山水系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保证了水利设施对丝绸之路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春秋会盟是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着不容低估的作用。政治上,会盟是维持霸主政治的工具,是大国结与国、壮大实力的方式,是列国维持各国内部奴隶制统治秩序钓手段;经济上,会盟制定贡赋制度与经济盟约,促进了经济交往;军事上,会盟对战争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战争的爆发与升级;会盟还是列国进行交往的重要途径;在列国间文化交流方面,会盟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隋炀帝以采取畅通丝绸之路之策,加强隋朝与东西方的联系。为了畅通丝绸之路,隋炀帝实行开放政策,不仅派专人负责对各国使节和商贾进行管理,还加强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基本情况的了解,开通商贸中心市场,搭建与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研究总结隋炀帝开发丝绸之路经济的经验教训,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可以为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过,本文对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南三个区域内的路线形成与发展作了考释、揭示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连通的网络关系。目的在于展示自古以来,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如何频繁接触、水乳交融和密集荟萃的,从而显示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外关系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荣建 《江汉论坛》2004,(1):107-111
阿拉伯和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名的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很早就将中国和阿拉伯联系在一起。自公元7世纪中叶起,中阿政治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往来趋于频繁,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瓷器制造技术等传入阿拉伯国家。阿拉伯文化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贸易途径和军事接触等渠道传入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天文学、数学、建筑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9.
西夏时期,黑水城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与外界有着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开通榷场是对丝绸之路本身功能的深化.到了元代,发达的站赤系统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黑水城作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据点继续发挥着贸易中转站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文化交流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功能,重视借助国家和对口援疆省市的力量,积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新疆文化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文化交流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共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度繁荣、几度衰落,其对构建中西交通、发展中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从304年刘渊称汉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这是作为经济文化交流渠道的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唐代的繁荣强大正是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蒙古征服中亚、西亚,统一中国,海内外交通畅通,丝绸之路重现往日繁荣,中西亚各民族仰慕中华文明,故西域人华化甚盛。元末以后,丝绸之路进入了衰落和几乎中断的时期,东西方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之路。我国"一带一路"设想和建设,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丝路各国带来振兴的希望,使沿线各国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古丝绸之路横跨大西北,联结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广大地区,历来是中国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今,在西部开发的大格局中,“重开丝绸之路”问题势必再度受到关注。研讨重开丝绸之路对青海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前东西方确实已有交通,有人称之为史前丝绸之路,事实上,此乃玉石之路或青铜之路。文章扼要论述丝绸之路上金与玉文化及其互动关系,真正阐明丝绸之路的由来和意义,加深我们对人类迁徙和东西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认识。青铜之路将欧洲和东亚纳入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体系,丝绸之路又加强了东亚与西亚、欧洲的联系。只有将丝绸之路与青铜之路、玉石之路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和欧亚大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郭广辉 《天府新论》2024,(1):153-159
赵晓东先生的新著《中国西南陆海走廊:先秦汉晋南方丝绸之路东线出海通道研究》一书,对南方丝绸之路作出了新的探索。该书确认了南方丝绸之路东线陆海走廊的全程线路,并从文物、族群、商贸、政治、军事、语言、民俗等多个层面作了翔实论证,是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新成果。同时,该书采用的文献、考古和“多线索民族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依托该研究方法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合作模式,均值得借鉴。全面深入研究中国西南陆海走廊,对当前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乡村振兴与促进文化传承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汉藏文资料,概述了中国西藏与尼泊尔古代、近代、现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关系,说明了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6.
唐朝经营西域,继承的是汉朝传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有西汉体制的影响。最初,唐朝在北疆以西州为中心展开建设,即使在安西都护府转驻龟兹之后,西州的地位依然重要。安西都护府下辖四镇,四镇驻军数万人,南疆地区终于获得稳定。继续探索北疆的管理体制,最终设置北庭都护府,把庭州建设为北疆的军事政治中心。至此,天山南北分别设立两个军事政治中心,互有分工又彼此配合。唐朝的西域管理体制终于从汉代的制度模式中发展起来,拥有了唐朝制度特色。南北两个军事政治中心既分工又配合,在稳定西域、维护丝绸之路畅通方面,唐朝的新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沿线各国和民间在历史上和现阶段对外经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联结纽带。本文从二元维度探索东南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影响入手,分析21世纪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促进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价值所在和凝聚效应,研究如何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通过文化传播渠道提供促进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是在作者数十年来撰写的有关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文章和讲演稿中精心挑选、合理分类、有机组合而成的一部专著。该著为邓小南先生主编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未名中国史丛刊"之一,2015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中英文目录、前言、正文、索引和后记。前言部分对全书做了精要的概括。正文分为五编,第一编为丝绸之路,包括《丝绸之路与古代新疆》《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9.
公平公正、互利互补的商贸往来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海丝之路是世界诸多国家人民共同努力开创的交流发展之路。强调共识,加强沿线国家互动与交流,这是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使命。针对当前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现状,建议加强国内外合作,促进福建海丝历史研究,保护、利用物质遗存,开发海丝文化旅游,面向华人华侨,重视海丝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宣传。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穿越秦岭的古驿道一共有六条.这些驿道主要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直到民国时代仍然是人们翻越秦岭的重要道路.驿道在秦岭南北两侧军事征伐、政治移民、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在这种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驿道也把关中地区的方言逐步传播和渗透到秦岭南麓地区.今天秦岭南麓很多地区的方言里就保留着关中地区关中片方言和秦陇片方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