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权的首要价值是社会公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权享有方面的最大不公平莫过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严重不平等,保障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是权利平等和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我国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及由此引起的个人账户空帐问题,其本质是一个代际公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利兴  周燕 《学术探索》2012,(11):164-166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当前,我国在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教育权利在事实上的不平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过程的不平等、教育效果的不公平四个方面。新形势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径是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时间,从教育的起点上实现教育公平;调整教育资源的布局,增加城镇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增加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效果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论机会平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机会平等的涵义至少应包括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机会平等可分为“共享的机会平等”、“有差别的机会平等”和“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实际的机会平等”等类型。影响机会平等的主要因素有个人的天赋、家庭、教育、职业等等。政府在创造机会平等中应承担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4.
一、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公平被视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高等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公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一是起点公平。每个人不论民族、性别、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都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二是机会公平。即通过平等地竞争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三是结果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倪小敏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36-140,160
范式转换视角下,20世纪以来不同历史阶段英国教育公平研究的发展,依次出现三个主要研究范式、两次转换: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阶级分析范式向政治算术范式转换,教育公平研究重心也从揭示入学机会不平等,拓展到教育结果和职业成就领域的不平等,教育公平内涵从入学机会平等延伸至教育结果直至职业成就的平等;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政治算术研究范式向经验的社会学研究范式转换.经验的社会学研究,揭示了政治算术所不能企及的领域,使教育公平研究的触角深入教育过程内部,并让社会边缘群体发出声音,教育公平内涵也从追求同质化的平等转向“有差异的平等”.两次范式转换给我们的启示是,国内教育公平研究迫切需要突破城乡二元之间资源公平分配的范式,重构一种新的能够包容资源分配和人的差异性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平等——公平:错误的置换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基本权衡之一。80年代后期,我国学界展开了“公平与效率”的讨论。这场讨论一开始就用“公平”代替了“平等”,把“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改变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是一个错误的置换,这个错误的置换改变了讨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共同矛盾。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和现实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应被“适度公平,保证效率,注重生态”的观念所代替。新的公平效率观应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环境公平四个方面来解决实际的收入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8.
平等与公平的定性分析和历史分析杨思基平等和公平是现代社会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而又常常激起当事人不平之怨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制定各种社会政策所不能不考虑的重要制约因素。但究竟何谓平等、何谓公平,许多人并不见...  相似文献   

9.
合乎效率需要就是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公平是个历史范畴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形态的社会所实行的公平原则是不同的。原始社会是以简单平等为公平的──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共同劳动,平等分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以所谓的“天理”为公平原则,以不平等为公平的。奴隶社会的公平理论认为,按上帝的安排,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有高低贵贱之分、等级之别,只有这样才能组成高效有序的社会,合乎这样的天理便是正义的、公平的。用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来,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公平的社会,可奴隶社会的统治者不仅自己认为这样的社会是公平的,而且千方百计地让所有…  相似文献   

10.
邢晶晶 《理论界》2023,(2):58-65
社会公平的内涵在于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得其应得”,对“应得”的不同理解构成了不同的社会公平原则,当代西方哲学界对此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前有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成功将当代政治哲学的主题从自由转到了平等,成为当代政治哲学公平正义问题讨论的坐标,后有诺奇克的绝对自由主义分配理论的激烈争锋,再到德沃金对二人批判地继承,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己的资源平等理论。他们分别从制度性应得、自然应得和道德应得出发,在平等、权利和责任等方面各有侧重,重新界定了社会公平的三个面向。对不同的公平思想流派的梳理考察,有助于我们在纵深领域内对社会公平问题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结构功能主义技术—功能论的教育公平观认为通过机会均等的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激励社会层级流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转型中国公共教育制度构建与教育政策影响深远。实践中的精英复制,使之黯然失色。为教育公平祛魅,警惕政治国家利用教育公平弱化公民社会,回归政治国家公共资金提供者与教育权利保障者角色,是实现教育公平,最终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快速变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呈现出了动态化发展,而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逆向冲突也逐渐增多。社会互构论抛开单向影响的思维,将个体和群体、社会化的主体与客体放在平等互构的层面上,变逆向冲突为正向谐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注民生的理论基础及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明  徐开金 《阴山学刊》2009,22(6):122-125
民生日益成为一个执政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以人为本”是关注民生的伦理学依据;保障和促进民生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关注民生的政治学依据;公平和效率的最佳结合是关注民生的经济学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则是关注民生的必然要求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分析公平的内涵,依据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诠释,认为公平问题可转化为权利问题,公平即人类拥有基本权利的平等与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进而分析教育公平的涵义,指出义务教育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如果实施不当,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公平产生阻碍作用。论文介绍了西方学者针对义务教育公平性的各种质疑,以及这些质疑观点对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母机,由于在"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有效解决师范教育存在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问题,因此,导致教师教育存在本质上的先天不足。对教师教育改革缺乏"从实求知"的论证,体现在理论准备不充分,对现实又没有调查全面,使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在弯路上前行,突出表现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水土不服""说做不一"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四维一体"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生源质量、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社会伦理的最高价值,它所彰显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个性的褒扬,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社会和谐的有力体现。它不仅是人们通向真理的必要条件和必经之路,更是人们寻求公平、正义、平等、民主、和谐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针对“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政策,明确了教育公平的含义,从各视角分别分析了入学、从教选择、农村与城市教育、东部与西部教育、权义等政策有望解决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可能引发的新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国强 《晋阳学刊》2008,3(1):50-53
社会公平、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概念相近而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社会公正观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革命家都对社会公正进行过理论探讨或革命实践。社会公正观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科学的社会公正观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保障经济繁荣的迫切需要、建设政治文明的必要前提和影响教育发展的伦理要素。  相似文献   

19.
刑事和解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平衡理论”、“叙说理论”和“恢复正义理论”是其理论基石。该制度对于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既有传统文化基础,又有现实的社会基础,还有刑事政策基础及司法实践基础。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不起诉制度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新加坡的教师教育政策集中体现了"以师为本""平等性""可选择性"以及"多样性"等价值基础,而制约其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基础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特定的政策理论、意识形态以及实践主体的需要和态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