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哲  刘兵 《北方论丛》2008,(1):131-134
20世纪90年代是SSK的鼎盛时期,SSK内部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研究学派。这些学派都宣称自己超越或脱离SSK的研究纲领而独立为新的研究学派。从早期SSK爱丁堡学派领军人物之一夏平的经典著作《利维坦与空气泵》谈起,分析皮克林倡导的作为实践的科学(science as practice)与SSK主张的作为知识的科学(science as knowledge)的异同,及其在科学史研究中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我国则是八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学科。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已把科学史列为选修课或必修课。对科学史的学科体系的研究已提到日程上来。本文从考察科学史源流的角度出发,把科学史划分为学科史、综合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史以分别讨论。源远流长的学科史科学史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差不多有了自然科学就有了科学史。最早的科学史家当推与欧几里德同时代的希腊学者欧德谟(Eudemus of Rhodes,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为SSK,又时常被称为"强纲领SSK"或科学的社会建构论)以激进的姿态登上学术舞台,开始了对科学的全方位文化解构,引发了20世纪末的"科学大战",也激起了库恩的强烈不满。正如库恩所说:"强纲领SSK"在科学中的谈  相似文献   

4.
从次协调逻辑的视角看,作为科学哲学中心问题的合理性、进步、真理三者统一于协调。合理性在于协调性,协调是进步的理想状态,一个理论被称为真理,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协调力。因此,合理性标准、理论进步标准、真理标准三者实际上可以统一于一个标准,即协调力标准。这就是次协调型科学哲学的精髓或本质。次协调型科学哲学的兴起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应当关注科学发展前沿问题和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其发展方向是密切联系科学思想史研究分科化的科学哲学;其发展道路是致力于促使各学科和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开创有特色的中国科学哲学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8):127-131
《科学史教篇》是鲁迅早年思想的代表性文本,其科学史叙事不同于对科学启蒙的单向呼应,而是充满内在的对话性。鲁迅在交织着近代启蒙精神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思想背景下,通过构筑科学演进中的人学视野,将科学进退与人性发展做出关联性思考,强调克服直线进化模式的历史观、开掘科学史上的人性之光、追求科学理性与感性生命相互催生的人学理想。重读《科学史教篇》亦是重释中国现代启蒙传统丰富性的具体尝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对美国心理学家西格蒙.科克的生活史考察为背景,讨论科克关于心理学的历史批判工作以及他在批判之后所选择的心理学道路对心理学家个人而言所具有的典范意义。科克的历史批判是以其广博的科学史背景和深厚的科学哲学素养为基础的,并通过历史批判揭示了心理学理论困境的历史根源,指出了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希望。他认为,心理学是在澄清它自己以及它的问题的性质之前,刻意追求科学地位而走向独立的,从而使心理学在对异己的外在形式的追求过程中丧失了灵魂,使心理学的研究实践蜕化为失去意义的思想活动。也正是通过历史批判,科克及其心理学研究才得以摆脱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外在强制力量的束缚而重获思想创造的自由,并推动心理学研究向富有意义的思想活动回归。  相似文献   

7.
李莉 《理论界》2008,189(3):122-123
科学接受是认知主体的一个认知状态。在科学接受中认知主体对理论的归纳评价取决于其认知情景,即背景知识、背景信念等。主体的认知情景因素为主体的科学接受活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参照标准。本文详细地论述了主体的认知情境中的各种要素与科学接受活动的关系,并结合科学史的实例来说明其对科学接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发展的背后,有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起着支撑和推动作用,这就是科学发展的精神.科学发展的精神主要有追求普遍受益的公正信念,为子孙后代着想的责任意识,独立自主、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创新理念以及为科学发展所要求的纠错方法和智慧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科学史的书刊如雨后春笋出版问世,这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是件大好事。因为只有当我们有了自觉的科学历史意识,我们才有较大可能把握科学活动的进程,摸清它的来龙去脉。 从节省时间和财力的角度来看,科学史研究无疑是我们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一条最经济的途径,而且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期刊自1665年问世以来,一直是人类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据统计,在整个来自文献的信息中有60-70%来源于各种期刊。因此,正确认识期刊,无疑有助于推动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而在期刊研究中,方法论问题又是最根本的。这正象科学史上的任何一次科学发现或创新,本质上都取决于研究方法的变革一样。那么,怎样认识和把握期刊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呢?本文拟就此谈一些粗浅看法。1.期刊是什么所有的期刊研究首先必须回答:“期刊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它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首先,期刊的外延是十分宽泛的,它包括报纸、杂志和连续出版物等等…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理论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追求执变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也是科学理论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实际上,科学理论的抗变性同其真理性是密切相关的,它根源于真理的绝对性。抗变性的追求体现了现代科学认识发展的重要趋势。一、科学理论必须具有抗变性当我们考察一下科学理论的实际状况,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虽然某种理论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有很高的真理度、准确度,有较强的解释力、预见力和探索力等等,但它在解释和说明新的事物时却可能无法保持相对稳定和相对不变,而必须引进某些特设性(adhoe)假定(即对原理论所作的辅助…  相似文献   

12.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知识属性问题的一条重要进路.近来,SSK的认识论抱负,关于知识的观点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鉴于此,在与传统认识论的比较中阐释SSK的认识论抱负,通过比较SSK与传统认识论一脉相承的研究旨趣和研究进路上的差别,表明其对知识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际科学史研究经历了成就描述、思想探讨的内史阶段和考察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外史阶段 ,而国内科学史研究基本上属于肤浅的成就描述和泛泛的外史探讨。究其原因 ,有科学史观方面非理性的先天不足 ,也有科学素质欠缺的状况。我们应针对性地采取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训诂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向着现代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不仅表现于论著如林,还主要表现于其内容更趋科学,方法有所更新,术语逐渐明确.但是,训诂学终究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传统的影响比较大,再加上其研究对象比语言科学的其它学科都更为复杂,目前还很难说它的理论建设已经基本完善.在《试论训诂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其内质的终结》一文中,王宁先生指出:“建立一门科学史,不但应当依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向后来人客观地介绍各阶段的主要作者和著作,而且还应站在科学理论的高度,对作者和著作进行科学的评价,衡量它的得失,品评它们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和在科学史上的地位.”①训诂方法科学化的问题,是训诂学理论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这部标准酝酿于80年代美国人由于危机感而对教育进行全面反省之际,为着使初、中级教育担负起使一国国民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使命而制定,历时十年调查研究而出台。它的使命在我国的对应表述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这表述作为口号的使用频率很高,但仅此而已。然而,由这份标准展开的“使一国国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其内涵之丰富,目标之有远见而又务实,措施之具体而又完整、连贯,让人大开眼界。不过,标准最引人注目之处还在于它表达的信念和价值追求。这个信念是:“所有学…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迅猛进步的当代,伴随着科学的社会作用的日益显著,科学史在全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把科学史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已成必然。一些国家(例如,原苏联)早已开始重视这种研究。在我国虽刚刚起步,但已引起了学者们的足够关注。从本质上讲,展开这种研究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其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学史的功能来体现的。因此,在进行科学史的理论研究时,将科学史的功能作一番探讨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史的功能与一般史学的功能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本文的目的是,立足于一般史  相似文献   

17.
T.S.库恩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他的成名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传播甚广,影响很大,其中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观念大不相同的科学史间断模型。本文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根据他的《结构》这本书以及与此题目有关的他的其他著作,评述一下他的模型,着重分析这个模型的内容与它的成功和缺陷。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类比的横向跨越性、未知与已知的转换性和个体差异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并引用科学史的大量概括事例,阐述了类比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追求民主和科学,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也是他们的历史。 丁文江是中国追求科学的先躯者之一,他为现代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起科学与玄学论战(简称科玄论战,又叫“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捍卫科学,反驳中国的现代传统主义,使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在中国的科学史上,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在中国的文化史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论战的背景 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文化的意义上更是如此。伴随着空前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产生了中国现代传统主义。 正是在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的冲击下,觉醒了的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迷信,是相距遥远的两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迷信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迷信却又借科学的美名,行伪科学、反科学之实。因此,从根本上厘清科学与迷信的界限,成为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一)著名的科学史家丹皮尔说:“科学并不是在一片广阔而有益于健康的草原——愚昧的草原——上发芽成长的,而是在一片有害的丛林——巫术和迷信的丛林——中发芽成长的,这片丛林一再对知识的幼芽加以摧残,不让它成长”(《科学史》第29页)。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它不得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