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与雅克·朗西埃都是法国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他们在文学上所建立起的美学观形成一种理论上的支撑和互补。拉巴特将模仿的本质统摄入文学中,在柏拉图模仿论理念的基础上重构模仿论为“摹型”论,使美学成为哲学的实现方式。朗西埃的“歧见”论从审美向度暗示了一种旨在共同分享层面的话语实践,其文学中的政治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政治哲学,“摹型”论与“歧见”论形成某种同构性;相反,德意志第三帝国将美学作为形构国家“作品”的政治逻辑,拉巴特揭示了其内在逻辑上的悖谬。朗西埃和拉巴特从正反两方面共同论证了后现代视域下政治哲学的美学实现路径之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朗西埃的美学理论被乔纳森·卡勒视为当下文学理论向审美回归趋势的代表之一,但是在朗西埃的语境中,美学并不纯粹,其审美理论的两个维度都体现出美学与政治合一的趋势。就历史之维而言,朗西埃独创艺术的体制理论,将艺术由再现体制向审美体制的转换看成社会平等化的表征;就未来之维而言,他又提出"解放的观众"来为普通大众艺术欣赏行为的合法化提供理论依据。这两个维度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朗西埃美学理论的核心:审美平等。审美平等要求大众时刻意识到"感性分配"的存在,并以此为基础勇敢地去想象另一种生活。但是,朗西埃审美理论的两个维度却隐藏着各种无法消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对阿尔都塞哲学的既有研究中,人们容易忽视的是其光亮背后的一批优秀弟子。正是朗西埃、巴迪欧、米勒、巴里巴尔等学生与老师阿尔都塞之间的合作,以及后来学生们独立于老师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理论实践,促进了“阿尔都塞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回顾阿尔都塞主义在1964-1969年期间经历发展与分裂的历史,不只将丰富我们对阿尔都塞本人思想的理解,也将深化我们对整个法国当代哲学在1968年前后所经历的逻辑转折的历史认知,更加有助于我们走入由阿尔都塞曾经的学生巴迪欧、朗西埃、巴里巴尔等构成的今天法国激进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4.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用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来代替法国大革命式暴力革命的想法,被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朗西埃称为"审美革命".在朗西埃看来,审美革命能更好地改造社会,以达到社会的平等.审美革命是一种超越了政治革命的人性的革命,是以"自由游戏"来消弭利益和权力的政治革命的革命.实质上,审美革命并不能完全代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但是,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完成以后,在人民掌握了政权以后,审美革命就可以大展宏图,改造人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人民的真正平等、民主、自由,继而建设人类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5.
对感性、感知的剖析是当代美学政治转向中的核心话题。朗西埃从布迪厄对趣味的观点中看到的是柏拉图式的伦理的感性分配体系,即人们所能感知的和他们所能理解的,由他们所在的环境以及所处的位置决定。感性在此具有结构主义的固化性。尽管布迪厄经常被指认为一个结构主义者,但他同样也被视为后现代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实践理论中,实践中个体的感知方式具有“即兴表演”的能力。即使朗西埃对布迪厄存在一定的误读,但个体的感知、思维、行动在布迪厄那里仍然受到由外部因素塑造的习性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结构化倾向。朗西埃肯定了感性的自由性,认为“歧感”的扰动能够打破原有的感性分配体系,释放感性的流动性,实现审美平等。  相似文献   

6.
朗西埃生命政治研究的新政治概念关注了身体化的感性微观控制层面,它是要根本改变过去政治学份额计算的方式,是与作为隐性构序结构的治安的根本性纷争,因为它中断了治安维持的有序逻辑,由此,重新理解中的政治是在治安失序中让被剥夺了主体地位的非主体重新主体化,它要计算那些从来没有被计算的部分,让不可见成为可见,使噪音成为论述,最终实现无分之分。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激进左翼代表人物巴迪欧、朗西埃、阿甘本等力图通过对排除与纳入、全体与无等关系的分析,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背后隐藏的分隔性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有的人被计算在内,有的人不被计算在内,而是仅仅作为赤裸生命存在。不被计算在内的人在权力的不平等配置和对身体的征用中受到资本、权力更深层的控制和支配。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力图通过对这种分隔性结构的发现与克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等级关系,从而为实现真正的平等和民主创造条件。他们对政治结构的前提性批判是为了达成政治的普遍性,实现激进的解放政治,这体现了他们的元政治学与当代英美政治哲学的深层次的差异。但他们的元政治学由于止步于对政治内部的分隔性结构的考察和批判,未能深入政治与经济的结构性关联中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在理论与实践上必然存在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8.
陈燕 《社会科学家》2012,(7):111-114
当前,我国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和贬值,是因为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导致了生命价值体系的缺失,道德人格培育体系的缺失,生命意义认知体系的缺失.而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儒家哲学被边缘化,正是这些“缺失”的历史根源.儒家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哲学.它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或者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它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系,甚至把生命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它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悟”.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仁”,仁者爱人,具体表现在如何处理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上;儒家生命哲学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价值观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9.
波瑞奥德的“关系美学”一度被西方学界誉为20世纪末最为重要的艺术理论。然而,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作为朗西埃的批评对象存在从而显得学术光芒十分暗淡。重估其学术价值的方式之一是将其放到上世纪90年代法国那场“当代艺术危机”的大讨论当中,作为对这场运动的逆向回应,波瑞奥德的“关系美学”力图为当代艺术正名,并且尝试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重新建构当代艺术的表征范式。同时,这种艺术表征范式的重建背后还体现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动摇着人们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惯常理解。  相似文献   

10.
政治哲学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对于政治哲学学科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则是言人人殊.在择要综述中外有关政治哲学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可尝试提出新的定义,即政治哲学是对于政治权力来源、政治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以及理想社会等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一门学问,它涉及的对象有国家的起源与组成原则、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理想的国家制度及制度的根基等问题.在此新的定义下,我们可以提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哲学的关键问题,即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权力来源于人民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核心理论问题.以此核心问题为基础,本文综合马、中、西的政治哲学思想资源,提出了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哲学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