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美非情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美学诱惑精神存在走向一个恒定不变的理论信仰:美与情感构成人类合乎必然性的心理链条,并合乎逻辑地推演出艺术即情感的命题。情感被限定为艺术的终极目标和核心价值。怀疑论美学则行走一条以否定逻辑为思维工具的精神道路,它尝试颠覆传统美学所竭力建筑的“美—情感—艺术”三位一体的心灵大厦,探询在它们一体化的所设定的必然性联系的虚假的主观逻辑形态中所存在的客观性差异。怀疑论美学放弃对于传统美学所有概念及思维规定性的无意义的承诺,它以否定逻辑开辟自我的运思之路,力辨美与情感的逻辑差异,从本体论和生存论的双重层面凸现“美”这一人类精神的虚无化的诗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拒绝情感因素的,人类精神的审美活动既不是对情感的主动投入也不是对情感的被动接纳;与此相关,人类的艺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以情感作为主要内容。艺术的目的也并非仅仅局限在传达情感这样单一的价值和功能上。艺术,这一最丰富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情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的,甚至也呈现某种难以言说的非情感特征。至少我们可以保留这样的理论假定:与情感保持适当距离的艺术,也许属于最纯粹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否定     
传统美学行走一条以肯定逻辑为思维工具的精神道路,并巨获得居于主导地位的话语权力。近代西方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克罗齐对此予以强烈的思辨抗衡,寻找富有独创性“直觉理论”的精神话语,开始之于美之存在的否定性阐释的哲学努力并形成较完备的美学体系,以致影响到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人物之一阿多诺的一系列关于审美否定的思想内核。然而,令我们颇为惊异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庄子,他的诗性哲学所内蕴的美学思想恰恰是以否定逻辑为先导的。庄周凭借富有想象力的哲学思辨和美学智慧赋予审美怀疑论美学汲取庄子美学的天人合一、主客不…  相似文献   

3.
吴炫 《河北学刊》2005,25(3):166-173
综观近二十年来国内哲学界、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的学术现状,在阐释西方理论与创造中国自己的理论之间, 我们还缺乏中介性的“批判”环节和对西方基本原理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得我们的理论研究只具有“传播性”,而不具有“生产性”。而理论所要求的“批判与创造的统一”,又是与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变化”、“选择”、“新的认同”有着重要的区别。至于如何面对“特定问题”将对西方现代美学的批判与对中国传统理论改造统一起来的“方法论”,关键在于解决延续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具体改造中国传统文论范畴并行不悖、汲取西方理论材料和剥离西方理论的文化特性并行不悖这两个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者持一种“阐释-批判-创造”的一体化思路。  相似文献   

4.
说到智慧,人们往往以为那是哲学所独有的,而其他精神领域,如科学、道德、美学等则与智慧无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何物智慧?智慧是对宇宙人生的某种洞见,是取得了理想的形态、被灌注了爱心、充满了想象、因而和人们的利益与人性的自由发展密切相联系的一种理论,它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整个精神的、它有一种具体性的特点,是达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一种具体真理。不论何种理论,哲学的,科学的,道德的,美学的,只要它是符合人们的利益,合乎人性的自由的发展的真理性的认识,而又是…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有些论者对庄子美学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绝圣弃智,否定艺术,否定人为,万物齐一,物我齐一,美丑不分。这是《庄子》一书的难解性和持论者的片面性造成的。刘纲纪先生曾指出:“庄子的美学同儒家以及其他各家的美学相比,带有很大的独特性。不仅是具体的美学观点不同,他的美学理论结构和表达方式和其他各家也不一样。”(《中国美学史》第一卷)本文仅就庄子的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特征作些讨论。综览《庄子》全书,从庄子的情感态度看,他的审美客体可分为世俗的和道家的两大类。对世俗的审美客体,庄子是不感兴趣的,但也没…  相似文献   

6.
月,对中华民族来说不仅是一自然物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如同西方把“阿波罗”(太阳神)作为西方文化原型一样,月可以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精神原型来加以研究。大凡自然物象进入艺术境界,必是创作主体的体验同物象的自然结构或精神结构相契合。月,频繁而又鲜明地出现在苏轼词中,苏轼对其又有着独到、深刻的感受,这足以说明“月”意象并非苏轼刹那间审美感受所得到的心灵对应物,而是一个具有精神原型性质的意象,它承载着苏轼自身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生命信息和美学追求。由此,我们就透过“月”这一意象所承载的信息,看一看苏轼…  相似文献   

7.
主观/客观二分法的破除和事实/价值二分法的瓦解,不过是一个钱币的两面。认识不可能追求与世界的对应,它只能是一种杜会行为,只能在文化共同体内部进行。这样,话题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价值”。在西方学术界,自韦伯提出价值判断不能从理性上被肯定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事实与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科学与伦理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普特南否定了事实(客观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这就意味着他必定要否定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否定科学与伦理学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8.
北美著名学者大卫·麦克雷南曾说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学领域最具才气的批判者。”‘的确,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比本杰明激进而更尖锐,比马尔库塞复杂而更深刻。其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主要是系统地建构了作为该学派理论基础的否定的辩证法,而其美学理论便是“否定的辩证法”在美学领域的拓展和运用。他说:“辩证法就是对非同一性的一贯认识”,倡导一种具有“否定的深度”的非同一性哲学,阿多诺以此哲学观为理论基础批判各种同一性的美学理论,力图扫清美学领域中的任何意识形态因素,同时建立一种批判同一性的否定的美学,对这种…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我国对托尔斯泰著作的理解主要基于俄国和欧美文化立场的阐释。而这些阐释的不足就在于对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对托尔斯泰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认同和共识缺乏重视。而这恰恰正构成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和创作的重要特征。关首《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动因、主题和书名含义.过去多从社会宏观的外在动因进行说明,缺乏对托尔斯泰的“具体历史性”思考,没有顾及托尔斯泰长期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在他否弃了西方的进步观念之后,试图在俄国民族文化传统(和平)中寻求一种可以对抗滚滚而来的西方文明(战争)的力量。这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一书名具有的深刻内涵。而从托尔斯泰东方走向传统文明的视角,就会清楚地看出《安娜·卡列尼娜》整篇小说的拱形结构的意义。两组几乎表面无关的情节线索,形成东西方两种文明中人的不同境遇和命运的排列的鲜明对照,把两位同样可爱的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引向不同的结局。对小说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解读,不再是从安娜不能容于原来的上流社会等这些“来自人们”的“惩罚”,寻找安娜毁灭的原因。安娜的惩罚来自上帝,这上帝就是托尔斯泰心目中一种类似天道的冥冥之中永存的法规。关于《复活》书名的辨析和超越的路径,也可以从中国文化思想加以诠释。在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节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像中国人那样的良心发现和弃恶从善。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说“韵”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从“韵”语义的历史流变可见,“韵”的传达表现,既强调超迈不俗的内在精神与个性情趣之美,又追求一种淡泊自然、含蓄空灵、意在言外的意境风格表现。“韵”与重神写意理论不同,有着更明确的源自庄、禅的哲学美学基础与文化内涵。“韵”范畴在魏晋和宋代得到推重,从艺术创造和艺术品味两个方面大大深化了古代审美意境和风格理论。“韵”还典型地体现了山水画审美意识和追求,这又为进而考察古典美学具体范畴在不同艺术类型表现上的特殊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995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出现的“两种范式”之争,即“‘苏联范式’批判”(1)与“‘西方经济学范式’ 危机”(2),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适用性以及是否需要进行范式的转换,即用西方经济学 范式代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同判断(3)。这是近几年来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不同意见的一个缩 影。对上述问题人们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基本看法。“肯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适用性,因此不 需要进行范式转换;“否定者”则反之。对待否定意见,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反驳或批判,另一种是在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前提下,从否定意见中反思现行的经济学分析范式(4)存在的问题并找到 解决方法。本文所要做的是后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论相对性范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相对性范畴的内涵至少包含相互联系的五种规定:(1)对立依存性,这是相对性的基础与根源的规定;(2)条件制约性,这是它的本质和内容的规定;(3)流动变化性,这是它在存在方式上的规定;(4)比较区别性,这是相对性在研究思路上的规定;(5)尺度选择性,这是它在认知倾向上的规定。相对性范畴具有独特的功能,概括而言,它是范畴之纲轴,活动之法宝,理论思维的“神髓”,进步人类的挚友。迄今为止,人类在性格和智慧上的弱点,主要地表现为偏激和绝对,学习、应用相对性的原则、方法,有助于避免、克服这些弱点。  相似文献   

13.
否定主义最为核心的范畴当然是“否定”。它在否定主义中占据本体性的地位。否定主义哲学、美学、文艺学和批评学都是以否定为本体的。这里的“否定”只有同否定主义的目的指向———存在性———联系起来,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存在性”是在对“生存性”的批判中得到确立的。“生存性”即动物性和类动物性。对于自然环境与生理本能的机械适应与认同,即动物性。而对于人自己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社会现实、文化现实与精神现实———的盲目肯定,即类动物性。所谓“否定”也就是对于人的动物性与类动物性的双重否定。对于动物性的否定,使人…  相似文献   

14.
笔者同意这么一个事实:纵观现当代一切较大的文化现象,几乎理论向题上的论争分野都与对五四文化运动持不同态度或不同理解密切相关。但笔者却一直对这么一个说法持怀疑态度:近百年来的文化论争能否就都说成是囿于传统与反传统(纵向)之历时性和民族化与国际化(横向)立共时性的辨析?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对“五四”人物的价值取向进行审视的。具体说来,笔者将要通过对文化维度的诠释来重新审视“五四”的文化选择。一、两个概念:文化和文化精神在论及文化维度这一理论之前,对与其息息相关的两个概念不可小视。我之所以将其单独…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是一种最为神奇最为有用的精神创造活动。想象是作家艺术家创造能力的灵魂,是一切文学创作活动得以开展和进行的实在因素,所以雨果把想象看成是“艺术的魔杖”,黑格尔把想象称为“一种最杰出的本领”,萨特把想象说成是一种能“造就出人的思想对...  相似文献   

16.
与以往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是人类历史实践智慧的结晶,它基于现实人的立场,不仅合理地解释了现实世界,而且改造着现实世界。具体表现在:基于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以理论这一思想武器对以往“无人”的哲学理论进行批判,即马克思哲学“求真”的实践智慧;基于人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亲身参与政治斗争,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行斗争,即马克思哲学“求善”的实践智慧;在理论批判和政治斗争中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现实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进而预示新社会形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这表征了马克思哲学“真善美”统一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7.
刘颖 《阴山学刊》2010,23(1):32-35,39
马克思美学从“美的规律”(审美理想)和“异化劳动”(异化的审美现实)两条线索出发,提出了审美价值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使审美关系实质上成为由审美主体、象征符号(文化生产机制)、审美客体三方面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就意味着审美价值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系统。这一开放系统以审美价值标准的存在保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价值参考,一种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讲,能够扩展审美自由度,丰富审美体验的意义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世忠 《兰州学刊》2008,(8):162-164
对文化创意产业(或日创意产业)应作出如下定义: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我国文化产业与西方文化产业意义不同,在内涵与外延上,(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与重叠。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即:我国的文化产业)+设计产业+体验产业+旅游业。  相似文献   

19.
美的本质问题的困难,离不开美学理论自身的矛盾性、日常思维的机械性和审美现象的复杂性。美是自由的形式,认识和实践对自由的实现、审美的发生具有不可抹煞的重要意义。它所表达的是真实的自由,是创造和超越、进行和无限、多样和变化。“劳动创造美”与“劳动创造丑”并不矛盾,不能因酸涩的果实也是来自同一颗大树而否定其为甘美果实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张一兵先生《无调式的辩证想象》是解读阿多诺反思同一性逻辑、重构批判性辩证法的“天书”———《否定的辩证法》文本学研究的一部力作。关于阿多诺,国内学界主要是从美学视角引介的,而对于他的哲学,则敬而远之。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阿多诺许多理论文本以论述美学和音乐理论为多,这些文本群被学界尤其是文化研究者们所关注和讨论;其二是阿多诺的哲学著作,尤其是他的《否定的辩证法》尽管问世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却“躺在图书馆布满灰尘的角落里”,几乎无人问津,成了“一个没有读者的文本”。①深究其因,是与阿多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