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是指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呈现出的科学性、价值性和时代性以及在指导实践中产生的效用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的一种能够使其认同并自觉地遵循和实践的力量。但在深刻社会变革的当下,理论与现实实践的偏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转型中突出问题的挤压等状况的出现,弱化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增强理论吸引力、坚定理论自信、实现理论掌握群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应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定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路径选择,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究、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研究;以服务于"五位一体"建设为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分支的学科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思政课是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给思政课带来新的契机,同时思政课面临不断更新知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挑战。顺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思政课要在教材编写上推陈出新、思想认识上直面问题、教学手段上改进教风、师资队伍上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确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和形成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路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倾向。前者强调研究范式转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重要表征,范式转换要把握好"结合"关,要反对各种教条主义,要整合不同的研究范式。后者强调要研究中国问题,要反思现代中国思想史,要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要突出问题意识。这个"新范式"和"新路向"共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引向新未来。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19世纪欧洲工业化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意识形态,成为对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非工业国有实际意义的理论体系,这历来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反复加以解决的课题。两种社会条件之间相差如此悬殊,马克思主义竟对追求国家现代化的中国革命分子产生吸引力,似乎有点反常。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中国革命者是如何看待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因为以正统形态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作某些发展,才能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起指导作用,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他指出,为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作用,必须使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大同理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导致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误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以现代化为道路选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相似文献   

7.
以人民大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本,注重在变革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表现在:把保障大众利益与教育引导大众相结合,以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把满足大众的感情需要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相结合,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吸引力;把知识分子的工农化与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相结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嫁接。  相似文献   

8.
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维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中,使不同社会阶层人员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并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转化为个人实践。但是,由于存在科学理性思维缺失、社会多元文化消解、部分社会阶层认同感弱化、理论本身吸引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了人们理解、接受、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因此,对这些因素必须进行深入分析,为寻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文化模式是人类文化的核心范畴,是对文化现象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是道德主导型的,马克思主义以求真为主旋律,树立了科学求真的理念。我们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和转型,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精华。我们要构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必将使中华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极大地推动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从如下方面着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提升传播内容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话语风格,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不断推进高素质的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仇小敏 《兰州学刊》2010,(10):2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又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的新特征,与时俱进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更好地发挥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解决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最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推进到新的理论境界,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绝不停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同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之一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才能成为实践的指南 ,达到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形成这一命题的实践生命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传统理想的结合,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两个方面。传统社会主义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不能把握它在中国发展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一系列新的论断,全面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两个维度。前者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属实践方面的创新;后者是指总结中国实际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属理论方面的创新;前者为后者奠基,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升华,两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是不能并列的两个大小不同的概念,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解放每一个人并使其自由全面发展的革命学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民生内容。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中国化。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使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获得了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突破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础上,进入了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反思,是从整体上把握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创新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成果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梳理,由此反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正在理论和实践中酝酿。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海选”源于吉林省梨树县,后被国家立法所认可,现已作为选举的模式推向全国广大农村。从“海选”的实践中分析“海选”,看其利弊,利大于弊,利是主流。发展和完善“海选”,既要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也要在实践中除弊兴利。只要在“海选”的实践中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和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其弊必将得到克服。  相似文献   

18.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10,31(6):49-52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普及化和通俗化。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地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主要有:传统文化进课堂、进社会实践、进社区和新农村、进媒体等。  相似文献   

19.
从客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群众。从主体角度审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人民群众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实践和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既坚持真理原则又坚持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变迁现象。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播和融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型,也实现了文化创新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文化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