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刘志琴 《河北学刊》2007,27(5):166-169
当前大学生的犯罪状况与引起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法律意识、道德境界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要注重大学生的精神健康,提升大学生心理、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提高其道德"觉解"水平,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行,由法律强制约束向道德自律约束发展。  相似文献   

2.
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产生种种心理偏差,以致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因此,研究、分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偏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心理偏差──择业心理误区和择业心理障碍分析,进而提出心理调适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失范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道德人格是影响大学生道德活动的心理基础,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现代化合格建设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若大学生道德人格出现问题,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不能称其为合格人才。从心理学视角出发,道德人格问题存在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借鉴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研究和探讨如何纠正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以及激发大学生成长潜能,使之自觉反省,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5.
非理性因素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心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地重视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重视大学生非理性因素及其心理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安徽省5所高校1 561个大学生样本调研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现状,发现当代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坚定、网络道德意识明确、网络道德情感积极、网络道德理想崇高,但也存在着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多重失衡、网络道德规范知识缺乏、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评价宽容失准、网络道德意志脆而不坚、网络道德心理焦虑冲突、网络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等问题。文章从学校教育、家庭管理、朋辈感染、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探讨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发展的外在因素,从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社会性和批判性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强调多个主体的共生性、平等性和统一性.当前高校师生关系面临情感淡漠、道德责任弱化、经济化倾向明显、课堂沉默等尴尬困境,深层原因是受社会环境污染、制度设计有偏差、教师道德责任弱化、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缺失影响.主体间性视阈下重构高校师生关系要建立以平等对话为特征的师生交往,设计以知识共享为追求的课堂互动,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责任,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矛盾日益凸显,我国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大学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道德能力发展空间,拥有更多的道德选择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社会价值差异逐渐明显,道德标准和判断道德的能力趋于相对化,给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大学生道德认知和评判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会感受到一些道德困惑,甚至出现道德偏差。对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提高不仅可以有效地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还可以完善高校德育教育,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9.
从调查大学生入党心理现状入手,分析大学生存在入党心理偏差的原因,构建心理学视角下的发展大学生党员全方位教育管理机制,保证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构成道德品质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份在个体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出发,探索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和措施,提出:只有当构成道德品质的四种心理成份协调一致地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使有关的道德动机和一定的行为方式构成稳固的联系时,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体系才能更好地形成起来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大学生的消极心理,而忽视了大学生作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现代心理学正处在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时期,它研究的更多的是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更多的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追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总体状况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 ,有社会、学校的客观影响 ,也有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本文着重从学校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健康人格是当今人才的一个必备素质。目前,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反常态度和反常行为,从心理学上讲都属于非健康人格的体现,而非健康人格又源于非健康的心理。因此,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达到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许多需要自身面对的冲突和矛盾,这些问题使大学生感到困惑、迷茫和无能为力,若不能及时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健康,而且可能引发突发性的心理危机或意外事故。探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和途径,旨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从9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心理特征调查入手,通过实证统计和定性访谈,分析归纳了90 后大学生典型的网络行为及心理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网络生活化、便利性、休闲娱乐化和互动平等性等都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最后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促进90后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大学生面对学业、就业、学费等各种心理压力,很容易产生角色错位和心理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衡。因此,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培养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Android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开放性和应用性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手机成瘾现象。笔者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探讨了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现状:手机成瘾者月话费较高,反应更加敏感,表现出更强的戒断综合症;从外界存在的客观因素(包括手机本身的特点、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等)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包括大学生发展阶段特点、从众心理的影响、自我控制感的缺失、满足某些心理需求等)两个层面分析了手机成瘾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心理成长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人际环境因素等,在其成长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针对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包括:培养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个性培养与思想升华相融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良好健康的情感状态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持续压力,导致情感总是经常处于焦虑、压抑和忧愁之中,这些不良的情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严重者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有责任帮助、指导他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从而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