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英语小说,林语堂将文中的互文知识进行重构和扩充并将其传译到西方的语言世界中,这种英文创作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互文的翻译过程。因此,试从互文性角度来分析《京华烟云》中的翻译痕迹。  相似文献   

2.
根据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改编的40集台湾电视连续剧,跨过海峡,在福建荧屏上出现,吸引了众多观众,其盛况近似《四世同堂》电视剧的播映.正如老舍与北京的关系一样,福建是《京华烟云》小说作者林语堂的家乡.《京华烟云》通过电视剧形式与福建观众见面,这是久居海外的作家、学者林语堂生前未曾料想到,但确实成为遗赠给家乡人民的一件礼物.  相似文献   

3.
以闽南俗语为切入点,首先探讨了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然后以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比较作为基本语料,探讨语用等效理论在《京华烟云》中闽南俗语的中译策略中的应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京华烟云》中的闽南文化的揭示以及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版本行旅与文体定格——《京华烟云》中译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河北学刊》2012,32(1):94-98
《京华烟云》是一部用英文写成的小说,其中文翻译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本文所谈的《京华烟云》涉及到目前所能见到的这部小说的中文译本,通过梳理分析这些译本,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一、1940年代《京华烟云》的翻译及译本的大致情况如何;二、郁达夫为何未能完成林语堂的托付翻译出这部小说;三、张振玉的章回体译本如何成为现今通行的中译本。  相似文献   

5.
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林语堂以小品在国内博得“幽默大师”的名号。出国以后,又以小说在西方“红透半边天”。其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如散文小品,但影响却远在散文小品之上。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瞬息京华》),是作者献给西方的“福音书”,曾畅销欧美,是作者引以“自豪”,认为可以“传世”的杰作。但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在西方与在国内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认为“《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是现代的《红楼梦》”①;在国内,则认为它缺乏真实性而并不欣赏。林语堂小说同他的文化论著《生活的艺术》一样,意在向西方传扬…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自一九三八年秋季开始用英文写作长篇小说,陆续在美国出版。他最为自得的小说共有三部,即一九三九年出版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一九四一年出版的《风声鹤唳》(ALeaf in the storm)和一九五三年出版的《朱门》(The vermilion Gate),称之为《林语堂的三部曲》。《朱门》与《京华烟云》、《风声鹤唳》一样,最初都由美国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但直到一九七六年,台湾远  相似文献   

7.
邓桂英 《船山学刊》2009,(4):223-226
川端康成执着于女性特别是少女形象的表现和塑造。对其笔下的女性表现出特有的迷恋和执着,对她们倾注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寄寓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川端康成的《山音》即表现出女性崇拜这一主题。女性崇拜代表着对一种纯真的自然的情感、一种真诚的爱的渴望,一种对生命的幢憬,是一种对人的精神的救赎,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意识。这种女性崇拜源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也是川端康成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相似文献   

8.
李光辉 《殷都学刊》2008,29(3):109-114
沈从文的女性崇拜极具现代品格,这使得其在现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他提出重建民族品德,并将女性视为重塑民族品德的载体。这种优化女性的做法不具有女权或革命意义,它深受民族心理与习俗的影响,也与其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探求其女性崇拜背后的心理隐秘,有助于从创作心理上解读沈从文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从叙事学出发,对比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小说《京华烟云》及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中不同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可以发现,“木兰”的叙事原型,在林语堂那里是传载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在汤亭亭的笔下,则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也是女权主义的旗帜,更彰显了华裔美国女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音译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古已有之,但一般作为“义译”的补充,局限于专有名词的翻译。以双语作家林语堂的英文著作《京华烟云》为例,揭示音译法的各种妙用及效果,分析其使用理据,从“杂合”的视角提出要适当利用音译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道学尊崇女性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哲学渊源和宗教渊源。道学尊崇女性的社会历史根源首先在于其继承和发展了母系氏族社会尊崇女性的遗风,其次在于女性在道教教派组织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封建统治者对于女仙和女道的青睐。道学尊崇女性的哲学渊源在于其继承了《归藏》等古籍的阴柔哲学思想。道学尊崇女性的宗教渊源在于其继承了原始宗教的女性崇拜传统。  相似文献   

12.
朱贝特 《理论界》2012,(6):111-112
李碧华是当代香港的一位优秀女作家,她小说的风格独特、曲折、诡秘、夸张且引人入胜,作品曾多次被搬上大屏幕,广为海内外人士所喜爱。她作为香港本土的女作家,凭借其独特的生活与文化背景,以及女性本位的自觉性,使其作品具有不同的女性视角,而书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兼具反抗性和新世纪女性自主独立的特质。本文试图从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方面浅谈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视角,并以《青蛇》《霸王别姬》等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由于她特殊的情感经历及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许多女性主义批评者不认为其作品具有觉醒的女性意识。其实,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对曹七巧被扭曲的女性的抵抗性生存状态的描述,就表述了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刘笑元 《学术探索》2011,(4):109-113
美国家庭小说的出现与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女性崇拜”的社会意识及当时的经济情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因此成为正在形成中的美国中产阶级宣扬道德准则以及中产阶级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有效平台。作者以《婚姻生活素描》与《贫穷的富人与富有的穷人》为对象,深入挖掘家庭小说中的女性观与慈善观,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女性借助慈善平台参与公共事务,寻求政治表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双姝"模式贯穿林语堂多部小说,具有塑造女性形象、建构情节的重要功能,也是解读作家心理的重要线索,与深蕴林氏思想中的理想/务实、性灵/世俗等对应范畴实为同构关系。从《京华烟云》、《红牡丹》到《赖柏英》,"双姝"模式的演变显示了叙事者"白日梦"的升级,同时反差日趋显豁的是现实中更加务实的选择。林语堂的"双姝"模式既源自文学史的传统,又与个人情感经历密切相关。双姝对峙中"理想"一极的女性想象延续了名士"言志"的传统,成为作家文化人格的艺术性表白,也是对于自身现实生活之缺憾的别样修补。"双姝"书写显示了作家"女性同情"背后的"男性本位"。  相似文献   

16.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先生诞生于福建平和县,迄今整整100年。早在二、三十年代,林先生从西方引进介绍幽默理论,创办我国第一本幽默杂志《论语》,轰动了当时文坛,别人都称他为“幽默大师”,他却谦虚地说:“这并不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①1936年8月,林语堂去美,寄居纽约,先后用英文写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三十多部著作,享誉欧美文坛,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智慧天才”。1966年6月,林语堂由美返台北定居,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  相似文献   

17.
白浩 《江汉论坛》2007,(6):122-125
《秦腔》中的"清风街世界"以对生活流的现象还原化写法而告别了1980年代的"商州世界"的理念化写作.疯子引生是贾平凹美学理想追求的化身,也作为土著疯癫叙述人不同于其以往的过客还乡者叙述人,《秦腔》以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来叙述无法归纳的乡土世界.《秦腔》对以往的乡土崇拜、女性崇拜、知识崇拜、灵异文化崇拜等模式的回归只能是半截子的回归,它在"泼烦日子"的现象还原中实现了对这些模式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执着于女性特剐是少女形象的表现和塑造,对其笔下的女性表现出特有的迷恋和执着,对她们倾注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寄寓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川端康成的<山音>即表现出女性崇拜这一主题.女性崇拜代表着对一种纯真的自然的情感、一种真诚的爱的渴望,一种对生命的憧憬,是一种时人的精神的救赎,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意识.这种女性崇拜源于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也是川端康成对自己孤儿根性的一种解脱和拯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中对女性疾病的想象,因其往往被用作道德修辞或文化修辞而成为隐喻式写作。对女性病者的病因、病灶、病相给出文化诊断和人性治疗,不仅可以探究女性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的部分真相,而且可以窥测和揭示女性文学某些重要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阿毛姑娘》、《小城三月》和《花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部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文本,提供了关于女性疾病与隐喻的丰富想象。  相似文献   

20.
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崇拜延续了古埃及法老崇拜的传统。同时,又与希腊化时代社会现实和宗教哲学思想发生的巨大转变密切相关。它表现出两个特点:首先,王室女性在统治者崇拜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其次,王室成员与传统的希腊或埃及神灵相结合成为统治者崇拜发展的另一趋势。作为最后一个被罗马吞并的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的统治者崇拜对罗马的帝王崇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