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人物传说属于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内容渗透进了浓厚的民众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常常以道教神灵信仰为核心,儒、佛杂糅其中,它架设了历史人物通往仙、佛的桥梁,使历史人物具备了神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历史教学中,不论什么内容,都和历史人物分不开。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人物教学受到影响。当前,重视和加强历史人物的教学,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因为:第一,历史人物教学是中师历史教科书的重要内容。第二,历史人物的教学能为培养小学社会深的合格教师打下基础。第三,历史人物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因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可把教科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简单分为几个方面:(1)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领袖人物。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康熙皇帝等…  相似文献   

3.
白孝文是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又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物。这一形象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白孝文由封建宗族的“样板”演变为投机“革命”的阴谋家的历程,凝聚着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政治内涵。这一人物灵魂的异化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4.
<正> 注重主观内在情感的表现,是郭沫若的艺术个性。在他的史剧创作中,情感因素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既影响着创作过程,又影响着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成为郭沫若史剧细胞中的“原形质”。突出情感因素,使郭沫若的历史剧具有独特的抒情风格。这风格除众所周知的,表现为语言的抒情风格外,还极其鲜明地体现在戏剧人物和戏剧结构上。作者在人物性格描写中,总是注意从智、情、意三方面挖掘人物的性格内容,但对情感内容的挖掘与表现更为注重,也最成功。因此,史剧中性格突出的人物,都是情感化的人物。他们具有浓重的感情气质,情感特别丰富,而且在表现方式上也不同于常  相似文献   

5.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4,25(2):65-68
白孝文是长篇小说<白鹿原>中又一个命运大起大落的人物.这一形象中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容和社会历史内容.白孝文由封建宗族的"样板"演变为投机"革命"的阴谋家的历程,凝聚着许许多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一政治内涵.这一人物灵魂的异化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为下篇,综述的内容为: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研究;长征人物研究;长征中一些重要史实的考订、研究和介绍.  相似文献   

7.
新疆洛浦山普拉出土人物纹栽绒毯内容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普拉新发现的栽绒地毯是首次在新疆和中亚发现的公元5世纪左右包含有众多写实人物的叙述性纺织品,它首次在新疆甚至中国展示了印度—婆罗门教的故事内容及其艺术表现;这两个首次已经无疑地为新疆考古、历史、艺术史、宗教史、丝绸之路研究等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1、2号地毯画面中人物的逐个分析和辨识,基本确认了故事的内容和情节。两张内容基本相同的毯子主要描述的是印度婆罗门教神祇克利希纳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包括巧换婴儿、偷吃奶油、命名仪式、林中娱乐和返回秣菟罗等比较有名的情节。克利希纳神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户晓,关于他的艺术作品也多得数不胜数。本文就是对照神话故事和各种艺术表现来进行辨识和推测的。为使读者能够对应了解地毯内容,本文也同时提供了克利希纳故事的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源远流长,其中文言志怪小说的传承有其自身脉络和规律.这类小说以《山海经》为“源”,内容情节有承前启后、袭用模仿的“类作”型特征.小说人物表现出继承、繁衍的风貌,体例结构袭用前代作品并有变化,构思、语言叙事方式等大体一脉相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后世小说的人物、内容、情节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更趋完善,表现出更高的构思技巧和叙事水平.  相似文献   

9.
研究历史人物的一部好书──《中华名人与治国》评介刘金江人是历史的主体,研究历史就是研究人类的发展史。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近年出版的研究历史人物的著作中,温克勤、王玉顺、周兴春主编的《中华名人与治国》一书,在研究内容、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人间》是作家李锐与妻子蒋韵合作,根据神话《白蛇传》改变而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重构原有人物故事情节和创造新人物新内容来完成自己对于该部作品的深刻理解,不仅在叙述角度上着重强调了人物的悲剧性存在,更在塑造人物的悲剧性人生的背后隐含了对于悲剧性存在的之于精神层面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一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在其众多人物中,总是自成为一个人物系统。作者是通过一定的人物系统来表达他所想表达的一切思想以及他所反映的特定生活的意义。因此不同的小说由于它们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作者的艺术风格,它们的人物体系也各不相同。例如《水浒传》里的人物就不可能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前者是草莽英雄、江湖好汉,后者则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帝王将相。李逵和张飞尽管性格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们毕竟是不同个性的人物。小说的人物系统是一个综合各个因素(包括环境)的有机整体。研究一部小说的人物系统,人物结构,对我们完整、总体地认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创作意图,艺术风格以及它的社会效应,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论文学语言在人物专访中之作用庞维远“人物专访”日益在报纸上盛行,不仅如此,广播、电视亦开始注重“人物专访”的份量。有新闻价值、思想深度、内容扎实的人物专访,当能与其它的新闻体载一样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在“人物专访”的写作中,倘若能够缜密地把文学语言注...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人物个案研究难以深入的状况下,一部着眼于分析领袖与群体间人际关系的专著,以其独特的立意创新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流畅的文笔,而为读者瞩目。这就是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由萧致治教授主编的《领袖与群伦——黄兴与各方人物》。《领袖与群伦》是一本探讨辛亥革命时期以黄兴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专著,也是研究辛亥时期人物群体的创新之作。主编者打破了就人物论人物的传统格局,着眼于从黄兴的人际关系中,探究其思想内涵和伟大风范,这无疑拓宽了黄兴研究的范围,也有助于辛亥革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更为可贵的是,它开辟了历史人物研究的新途径——个体与群体间的关  相似文献   

14.
宋丽亚  高希中 《兰州学刊》2008,(7):148-151,202
历史人物评价的逻辑前提,一般不是直接从评价者的评价话语表现出来,但却构成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深层前提预设。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之所以是史学研究中最具争议、最富挑战性内容之一,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之所以人言人殊,莫衷一是,就与这种逻辑前提密切相关。这主要表现为:在本体层面,在如何看待人类历史?在史学本身层面,如何看待历史的主观性,科学性及史学是否能避免道德价值判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关于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的讨论大致可以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指从1949年直到80年代。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成为学术界公认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尺度,尽管内部存在很大分歧和差异,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讨论是在唯物史观一元论标准的框架内进行的。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是后一阶段,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讨论开始跳脱唯物史观一元标准模式,日益走向多元化。不过,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准仍是以生产力发展、民族统一和社会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历史作用标准,全新的标准模式尚未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最近,史苏苑教授所著的《历史人物评价论稿》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对历史人物评价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进行论述的著作,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点。首先,这本书系统地阐明了我国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研究历史离不开研究和评价历人物的活动。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吸取历史上有益的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评价历史人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说,自从有  相似文献   

17.
西路军人物研究是西路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三十多年来成绩显著,也存在明显的缺憾.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要人物研究;二是一般人物研究.重要人物主要指对西路军的行动和营救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中共中央领导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委员、军级干部及成绩显著的营救人员;一般人物包括师团级干部及其以下的各级指战员、流落各地的西路军老战士,也涉及极少的有变节行为者.  相似文献   

18.
西路军人物研究是西路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三十多年来成绩显著,也存在明显的缺憾.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要人物研究;二是一般人物研究.重要人物主要指对西路军的行动和营救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包括中共中央领导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委员、军级干部及成绩显著的营救人员;一般人物包括师团级干部及其以下的各级指战员、流落各地的西路军老战士,也涉及极少的有变节行为者.  相似文献   

19.
施萍  唐冰 《云梦学刊》2003,24(2):65-68
和谐,是林语堂追求的文学境界。在文体上,他提倡闲谈体,要求抒写性灵,打破作文法对内容的束缚,使用雅健自然的语录体,追求形式与内容的谐调统一;在人物造型上,他追求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和谐。林语堂的这种美学理想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来自林语堂融通中西文化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因为和谐不仅是一种美学风格,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他对人文主义“上帝”的信仰,消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也消解了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焦虑与困惑,获得了心灵的安宁,从而达到了“水连天碧”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汉魏之际的人物评论与士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末年人物评论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的合力:政治局势的现实压力、乡举里选的传统影响、名士系统的卓然自立等.人物评论的权力掌握于在野的名士之手,其籍贯大多属于文化核心区.人物评论的内容主要围绕才和性而进行,但地域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指标,同乡关系更是重中之重.评论活动由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评论轴心构成重层结构.汉魏革命,名士系统的人物评论被官方赋予的中正官所代替,凝结性的社会体系逐渐形成.士人风尚随评论风气的涨落发生转变:汉末刚大方正的儒风,以道家风貌为过渡,转型为魏晋时期的浮华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