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潜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型文化”。因此 ,注目“潜意识”问题研究且成果颇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方法 ,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便大有用武之地。其中 ,弗洛伊德的高足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克鲁克洪的“隐性文化”理论在被接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后 ,也是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国家软科学课题“休闲经济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组、中国文化研究所休闲文化研究中心、文化部重点课题“闲暇时间 :我国公众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蓝色调俱乐部、《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外休闲学术论坛”将在 2 0 0 2年启动。该论坛将立足于国内外休闲研究的理论前沿 ,力求以唯物史观的思想方法揭示休闲与社会及人的发展的相关性问题。其意义在于 :一方面在于为休闲研究提供辩证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 ;另一方面 ,在于能够为建立科学的休闲观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就现实意义而言 ,…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性文化".因此,注目"潜意识"问题研究且成果颇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方法,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便大有用武之地.其中,弗洛伊德的高足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克鲁克洪的"隐性文化"理论在被接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后,也是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花建 《东岳论丛》2012,33(1):46-52
中国发展国际文化贸易,要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地缘战略相结合,立足于中国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文化丰富、周边环境多样化的大国国情,重点是利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探索多种国际文化贸易模式,开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地方戏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地缘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和资源。河北是戏曲大省,传统戏曲剧种比较丰富,是河北省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振兴民族文化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今天,重新认知地方戏这个文化资源,研究其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之路,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新的发展。“三个代表”既以唯物史观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又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理论空间。一、唯物史观是“三个代表”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要按照江总书记的要求,自觉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因为“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于能否“代表”,而能否“代表”的关键又在于是否真正自觉地树立了唯物…  相似文献   

7.
学习侯外庐先生自觉清除历史研究中的教条主义赵世超侯外庐先生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史,十分成功地避免了教条主义的流弊。我们不妨以“氏族制残余”问题为例,来看看侯先生是怎样运用唯物史观的。摩尔根曾把血缘关系看作氏族社会的基础,把地域关系看作是政治社会的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史学从传统历史观到唯物史观的传入、普及和深入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而艰难的发展历程。但它毕竟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进步,获得了丰硕成果。进入21世纪,唯物史观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面临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挑战,但唯物史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的学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文化的积累,唯物史观也将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此文对外国文学研究中以时间序列展开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反思。虽然历史想象从来离不开空间的展开方式,地域文化特征也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视角,但线性的历史时间序列长期以来都是文学研究的主线。既往的研究虽然也将文学书写中所包含的地缘政治要素进行了叙事层面、作品特点和人物心理等层面的分析,但并没有对地域要素和地缘政治文化问题与文学之间的关联进行集中审视。作者指出,在后“9·11”日益复杂的历史时期,文学研究重视地缘政治的批评视角可以扩充和调整文学研究理路,有利于深入探讨文学的跨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意义形成有着深刻共时性意识形态内容。地域、国家、全球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现象中有着“三位一体”的价值整合,从而在深层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特纳的边疆学说改变了美国历史研究的欧洲起源观,转而从美国西部边疆的拓殖中寻找美国特性的根源。特纳对边疆、地域和地区的研究建立了地理和历史关系的新范式。这种范式对中国地缘政治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地理和战略观念不同,不应不加区别地直接套用西方的地缘政治理论来分析中国。中国的地缘政治研究应该关注“中心—外围”和“缓冲地带”观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沿海沿边地区的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和实践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2.
秦以前的地域文化,属于以血缘和邦国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秦汉以后的地域文化的特征,则更集中地表现在因自然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生存方式和地缘特色方面,除了起恒定持续作用的自然环境外,即便是趋同的制度、精神文化因素,就文化行为学而论,不同的行为过程本身所诠释的文化内涵所包含的异量之美,正是地域文化致力凸现的文化品质,这必将成为地域文化研究中永久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呈现显著进步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科学本土化的研究都越来越重视中国经验。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重构、现代性课题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转换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学者们力图阐扬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已经有90余年。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互动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邵鹏 《人文杂志》2007,23(1):27-30
民族国家等社会结合体是近现代历史哲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历史单位”。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程,“历史单位”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20世纪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文明形态史观把最基本的历史单位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文明”既总结了以往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单位的思考,又是人类“世界历史”形成的反映。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超越了文明形态史观的不科学性和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饶芃子 《学术研究》2006,(2):126-129
在“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就不能局限于单一文化的眼光,要积极开展跨文化的多维对话,在不同文化双向往来和互相认识中互补互动;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中国文学被“异”文化吸纳、接受的事例,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以史为“镜”,对推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总体中的对话,有直接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首先从人类学意义上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其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次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次,从研究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认为地域文化研究应当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文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边缘学科.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既要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又要借助地理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国家等社会结合体是近现代历史哲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历史单位”。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程,“历史单位”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20世纪思辨历史哲学代表的文明形态史观把最基本的历史单位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既总结了以往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单位的思考,又是人类“世界历史”形成的反映。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超越了文明形态史观的不科学性和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郑升 《学术探索》2013,(6):110-112
在“桥头堡”视域下来探讨云南文学、文化的传承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引入“地缘学”视角,系统研究、总结云南古代、现当代的文学、文化资源与经验,构建古今勾连、文学文化研究结合、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兼顾的连贯融和、具有立体感的云南文学、文化研究格局,改变目前云南地域文学、文化研究忽略地缘特质,学科、古今没有很好结合的不足,从而为传承云南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控制”为标志的“乡政村治”模式不仅不能有效抑制政府公共权力的异化,而且也不能有效推动乡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因此,建立以“治理”为标志的“县政乡治”模式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且是一种适合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环境和治理规律的理想模式。该模式不仅具有一系列重要特征,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研讨“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的问题,对于刚刚跨入21世纪、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的我国史学界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入中国以后,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也给中国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实现了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出现了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但是,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