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 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对其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产业承接提供借鉴。基于产业梯度理论,首先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市的优势产业,然后根据相对产业梯度系数,针对各市的重点建设产业给出建议。研究表明,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化工、金属冶炼、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等行业。由于产业承接的重复性要注意协调竞争,同时还要注意承接资源依赖型和高污染型行业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对其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产业承接提供借鉴。基于产业梯度理论,首先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市的优势产业,然后根据相对产业梯度系数,针对各市的重点建设产业给出建议。研究表明,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化工、金属冶炼、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等行业。由于产业承接的重复性要注意协调竞争,同时还要注意承接资源依赖型和高污染型行业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科技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产业转移和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科技在引领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科技对策主要有:依托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有广西特色的技术承接机制,提高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承接和配套能力,做好科技招商和引资、引技、引智工作,推动承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为产业转移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相似文献   

4.
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重点区域,肩负着打造高效承接产业发展的平台、塑造高品位滨江生态新城市的重大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主要以欧盟、北美、日本、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为主要区域进行分析。通过对趋势的分析,本文认为对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发展具有以下启示:以错位发展为核心,优选重点承接产业;以区域合作为平台,构建皖江城市带制度性区域合作机制;以"补链"为抓手,形成特色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模式逐渐从垂直FDI为主导向国际外包为主导方向演变。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球外包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逐步改善,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缓慢;第三产业发展快速,但其结构不合理影响国际服务外包的承接。营造更有竞争力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环境,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的生产外包和国际服务外包,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集聚能力,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升级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区位优势与广西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有用水、能源、自然条件、劳动力、市场、输送、税制等。但广西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产业转移的"错位"、高素质人才欠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广西应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区位优势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此,必须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与产业转出区协调;加强教育资源投入,大力引进人才,提高人才素质水平;完善交通网络,促进物流发展,发挥并加强区位优势;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湖南省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在资本、技术和产业关联等关键因子的推动下,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距离“两型社会”和“四个湖南”的建设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要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扬长避短,实现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区域转移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当前也成为推动江西经济快速发展的着力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之处在于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 ;不利之处在于制度环境不够完善 ,产业规划以及所有制结构均不合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外资企业要作为产业转移的主力 ,其次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 ;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突破点主要应该分布在南昌、九江、上饶、鹰潭和赣州 ;应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相似文献   

9.
李泽民 《学术论坛》2007,30(11):122-127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双重机遇.产业转移是由产业转移动力机制推动的.文章着重论述产业转移的内在必然性,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的共性和特殊性以及从运用好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的角度提出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及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加快承接转移,虽然在短期内刺激其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缺乏正确理念指导的盲目不当的承接产业转移也会为产业承接地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既要充分发扬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优点,又要矫正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诸多弊端是产业承接地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基础上,基于生态文明视角,诠释生态文明理念、特征及其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探索具有引领性和突破性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以促进产业承接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视角下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视角下,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新定位应为以生态工业园为主要载体的承接产业转移生态示范区,地方政府需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经济利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对已有园区内的企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同时从整体上对桂东产业进行重新规划,培育各地区的特色产业,突出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多项促进产业转移政策的推动下,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快速增大,承接等级不断提升,中国进入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时代.文章首先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机理以及雁阵模式在国内实施的可行性,接着论述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承接原则.在此基础上,围绕提升中西部地区内生发展能力这一核心,从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组织、扩大市场规模、建立公平秩序、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提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程必定  袁宏 《江淮论坛》2010,(6):11-16,30
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是中国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应是"十二五"及其以后一个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主题。皖江城市带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建设,是从产业层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时代价值,而要体现这种价值,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应在化解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上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区域产业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则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之一。区域产业转移推进城镇化包括市场推动和政府引导两大机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的能动作用。文章通过对2005~2013年我国中西部的14个省市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城镇化的面板数据计量检验,发现承接产业转移对提高中西部城镇化率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积极作用。政府要在尊重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引导区域产业合理转移,推进我国尤其中西部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产业的承接,是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往研究多强调产业承接方对产业形式和产能的引进,属于典型的"产能增长"模式.广大中西部地区固然有产业培育和提高产能的客观要求,但更关键的是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自身产业结构升级.未来中西部地区对产业转移和承接机制的建立,应采用新的"内生性发展"模式.通过甄别产业转移的不同类型,做到产业承接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承接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良性互动,实现相应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推进产业集群升级,产业集群升级又能够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文章结合河南省产业集群规模、类型、区位分布、发展阶段,探讨承接产业转移对推进河南省产业集群升级的促进作用和产业集群升级面临的主要困境,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创建集群品牌和培育集群创新网络来推进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与长三角在经济发展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应依托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突出产业链承接.向时,针对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园区集群化发展,强化要素支撑,改善产业支持条件和配套设施,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路径,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8.
罗哲 《新疆社会科学》2012,(6):16-20,163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对近年来我国产业转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反思。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关于一国内区际产业转移本质的研究还较少。为此,要着眼于我国区际产业专业转移的特征,凝练出适合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空间经济学模型。从实践方面提炼出的特征有:在承接产业的定位方面,要把国家关于西部的定位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进行产业定位要与产业的前瞻性发展相结合;在产业转移机制方面,要逐步扭转当前产业转移过程中呈现出的"产业政策激励为主,市场手段为辅"的承接方式;在产业转移政策方面,要倚重西部的产业转移特征,改进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9.
将广东省放置于整个国际环境平台中,运用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关原理,分析并指出广东省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继续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具相当的局限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提升方向不吻合,对国际产业转移重要主体利用不足和环境建设不适合国际产业转移新要求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式地提出为优化广东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采取确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观念、明确定位本省发展方向、营造良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环境和积极探索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思路及新手段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路径选择、产业定位与政府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以来,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持续加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产业区域转移应围绕重要交通干线由沿海向内陆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扩张,把东部地区企业的经营资源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基于区域优势,中西部地区应积极承接的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的中下游产业。政府在产业转移中主要是发挥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