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风骨本是社会学与文艺学的概念,将其引入山水美学,是本文的一个尝试。魏晋时,“风骨”一词常出现在人物传记和画论文论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有专篇论诗文的风骨。詹镇指出这些“评人物的风骨论,评书画的风骨论,评诗文的风骨论,都属于美学范畴……都有很大的类似性”。王运熙也说:“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变。”正因各种风骨论都屈美学范畴,风骨概念从人物品评外延到画论、文论,也就有可能引进山水美学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2.
对于人格权客体的界定,学说上存在人格利益说、人格要素说、伦理价值说,但其均有明显的缺陷.从人格权概念的文义、发展以及<德国民法典>制定中的争议和相关做法来看,人格权的客体应当是人格,即权利人自身.将人格权的客体界定为人格,不仅避免了前几种观点指代不当、体系混淆的漏洞,而且直接展现了人格权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及其正当性基础,也厘清了人格权的内部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风骨》篇是历来各家讨论的重点,风骨的美学特征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但是风骨的文化内涵往往被人忽视,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重新诠释了风骨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183;风骨》篇是历来各家讨论的重点,风骨的美学特征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但是风骨的文化内涵往往被人忽视,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重新诠释了风骨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唐辉 《云梦学刊》2006,27(2):108-112
以风骨为喻讨论文学创作中的心力问题,刘勰是文论史上的第一人.从文化角度来看,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是一种以语言结构为载体的人文心智结构,因而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之一就在于主体的情感力、理智力及以此为基础生成的综合思想力、社会行动力.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贯穿了以“仁”为本的道德主体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社会。今天研究先秦儒学中的主体人格思想,弘扬主体性伦理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社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非常依赖道德约束力,而不是人格力量的推动。中国和西方的人格形成在近代发生了极大区别。人格培养应该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一个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强盛必须以人格的成就为支撑。笔者提出“六度空间思维”,从以物质存在形式的尺度、角度和高度,以意识形式存在的态度、跨度和力度,阐述在人格培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论行政人格的历史类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行政人格既是行政人员个体的人格 ,又是行政人员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群体人格和职业人格 ,是行政人员共同拥有的普遍人格。行政人格是与行政管理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统治行政中的行政人格是一种依附人格 ,管理行政中的行政人格则是一种工具人格 ,而服务行政则需要行政人员的独立人格与之相伴。行政人员的独立人格以后工业化的社会历史进程为背景 ,是一种正在生成中的行政人格。在服务行政的制度、体制设计中 ,行政人员的独立人格是理论建构的切入点。现在来研究行政人员的独立人格 ,有着直接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民族文学理论体系各异,范畴不同,术语概念更是五花八门。人们往往会怀疑:讲“文气”、论“风骨”的中国古代文论,能否与谈“摹仿”、言“迷狂”的西方文论相沟通?谈“味”言“韵”的印度文论,说“技”讲“辞”的阿拉伯文论,喜“幽玄”论“风雅”的日本文论又能否与说“意境”的中国文论,崇“结构”的西方文论相补充互融合?或者说,世界文学理论中究竟有否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一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恰恰是比较文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刘壎的文论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又由于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他主张为文要根据性理。针对受科举时文影响所导致的文章尘腐和刻板之风,刘壎主张为文要语意不陈。但是对于当时江西文坛上刻意求新而尚奇险之风,刘壎也提出了批评。他以"简古"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崇尚"风骨",以"自然"为旨归。他的文论既具有宋代文论的特点,又反映了宋元之际文论寻求新变的趋势,是宋元之际文学思潮的一种折光。  相似文献   

11.
理想人格对于中国人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对此都有所贡献。人格有理想与常规之分,常规人格即中国人的特定的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有横向与纵向之别,横向人格是特定时期的不同人格,在先秦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纵向人格即是变迁的人格形式,可以说是由帝王人格向知识分子人格(士)再向平民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当代社会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诠释人格,进而理想人格的基础上,构勒了从自然经济时代到商品经济时代、再到产品经济时代的理想人格是从依赖型人格到独立型人格、再到自由型人格的历史线索,进一步深入阐述了独立型人格的第三种历史形式即自立人格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3.
杨建华 《社会科学》2002,1(9):35-38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 ,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张猷 《理论界》2012,(8):119-121
在伦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碰到人。正如安东尼.斯坦伯格所说,我们是在一种特别的方式中被给予人格的,人格被给予的领域被他称为人格间的注意领域。伦常世界中的人格显现为一种独立的现象。对人格现象开展现象学研究工作的第一人乃是现象学大家马克斯.舍勒。本文拟阐明舍勒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质料价值伦理学》中对伦常世界中的人格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6,27(4):87-93
风骨根植于刚健的生命意识,在作品中体现为理想人格精神与世俗社会的矛盾冲突,是一种愈挫愈愤的悲情体验。唐代风骨论是六朝风骨论的实践和发展,融合了儒释道仙各家的思想。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重刚健、盛唐重气质、中唐重气力、晚唐重格调,构成唐代风骨诗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徐扬尚 《天府新论》2010,(2):148-152
《文心雕龙》的风骨何谓?现代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上有三说:一是文意与文辞两分说;二是形式与内容两分说;三是以风骨为相对文采的风格说。许多论证不可谓不细致、不深刻,然而却因总体上属于“非我”的“一元暨中心、二元对立统一”的割裂式解读,从而感染现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追根求源,那就是无视汉语传统的立象尽意、依经立义、相关性原则的意义表述与生成方式,既定意义、文本语境、文化话语诉求与读象悟意、得意忘象的解读方式,从而顾此失彼。风骨就是运用立象尽意的意义表述与生成方式所建构的意象性术语,本身属于取象鹰隼的骨劲气猛的审关意象。作为一种艺术倾向与追求,意义涵盖情志、文辞、藻饰、结构等。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人格教育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教育一直被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忽视。本文立足于大学生人格特征现状,阐述了人格、大学生人格特征。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健康人格,为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建琼 《云梦学刊》2007,28(5):97-100
古来圣贤皆寂寞,深味此等寂寞,其中蕴有着一种且悲且壮且美的特质。从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哭而悲的悲凉心境,可以领略到一种庄严神圣的意境,可以欣赏到一种人格上的崇高美和艺术上的风骨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文论诗性特征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文论家不仅用诗的精神和诗的性情识鉴品评文学作品,而且用诗的思维方式和诗的表达方式来记录他们的品评结果,并最终形成具有诗性内质和外观的文艺理论。且不说历代的诗话、词话、曲话、小说评点无处不洋溢着诗的激情,无时不显露出诗的智慧,即便是最具理论形态和思辨特色的《文心雕龙》,也是不乏诗性的。彦和论“神思”则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风骨”则曰“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谈“物色”则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这是文论,这又是诗,亦诗亦论,论在诗中。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关于人格权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将人格权的理论基础追溯至哲学中的理性人格。通过对理性与身体在人格中的角色变迁的研究发现,哲学中的理性人格为平等的法律人格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缺失了对人的全面关照,不能为内容丰富并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格权提供理论支持。哲学中人格的身体向度将活生生的身体作为主体性要素,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可以成为人格权的根,人格权的产生和发展均可以从中吸取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