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内涵,鲁迅也许是自觉地将其学术思考输入到小说中去,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学术思考的现代小说大师。 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鲁迅小说始终保留着对学术的发言权,其小说中的杂文化现象就是其学术思考在文体上的反映;二是鲁迅小说突出体现了晚清以来学术流变的纷繁内容;三是鲁迅小说对现代学术的迅速崛起,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思想家,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脚印、精锐的精神启迪和巨大的身影.鲁迅的许多作品已成为民族的经典,思想的启示录.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重读、深读、细读,把握鲁迅的精神实质,可以为当代中国大国文化的建设提供精神指引和思想力量.为此,有必要拓展我们的文明视野和知识积累,将鲁迅的精神、鲁迅的作品,与中国历史、文化、文明联系起来,展开渊博而精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绝望是鲁迅与世界的一种情感联结,把这种情感联结提炼为哲学,得到的是一种充满绝望的生命哲学。在这种哲学视野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彷徨无助的鲁迅。鲁迅的这种绝望哲学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联系起西方哲学来看,鲁迅不乏同路人,绝望哲学恰恰彰显了鲁迅世界级思想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其作品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当然也有他自身的生活态度,即人生哲学.本文通过对鲁迅代表作品内容的分析,发现了鲁迅以"反抗绝望"为内核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5.
陈丽霞 《南方论刊》2006,(11):59-59,58
鲁迅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其作品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当然也有他自身的生活态度,即人生哲学。本文通过对鲁迅代表作品内容的分析,发现了鲁迅以“反抗绝望”为内核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6.
不废江河万古流——对颠覆鲁迅者的颠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秉持公心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反思是一项严肃而庄重的学术工程。然而 ,在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影响下 ,近来一些作家和批评家撰文情绪化地颠覆鲁迅。能对鲁迅说三道四、评头品足虽然是一种学术自由的表现 ,但学术自由是既有颠覆鲁迅者的自由 ,也有颠覆颠覆鲁迅者的自由。学术自由的土壤应该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文化果实而不应该只是堆积文化垃圾。应该承认 ,鲁迅洞见中国文化、历史与社会的深度及其自由主体之存在的深度是 2 0世纪其他作家和当今那些以颠覆鲁迅为快意的作家们所不及的 ,因此 ,对于 2 1世纪中国文学而言 ,重要的不是怎样颠覆鲁迅 ,而是更深入地学习鲁迅并争取超越鲁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1920年代中国现代学术兴起的历史张力谈起,重点分析1920年代鲁迅所参与的几个重要学术问题的论争,包括"文化传统"问题、"进研究室"问题和"学术方法"问题,揭示学术论争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彰显鲁迅参与学术问题讨论独特的"非学术化"的姿态,即重视整体的学术指向,着力维持学术和政治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本体的存在 ,外在的他者 ,内在的自我三个角度对鲁迅作品《野草》进行文本分析 ,将《野草》所体现的鲁迅式的哲学底蕴归结为对存在的根本性否定和反抗、对外在他者的仇恨和拯救、内在自我的分裂和对立 ,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鲁迅的原罪意识、受难意识、否定意识、拯救意识、自虐倾向等深层心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本体的存在,外在的他者,内在的自我三个角度对鲁迅作品<野草>进行文本分析,将<野草>所体现的鲁迅式的哲学底蕴归结为对存在的根本性否定和反抗、对外在他者的仇恨和拯救、内在自我的分裂和对立,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鲁迅的原罪意识、受难意识、否定意识、拯救意识、自虐倾向等深层心理.  相似文献   

10.
于小植 《东岳论丛》2023,(2):18-27+191
鲁迅文学语言研究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鲁迅文学语言形成的渊源研究,以知识阐释和审美评价为主的鲁迅语言研究和鲁迅的翻译观、翻译语言及翻译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在研究范式方面大致形成了历时性的直觉和常识的范式、分析哲学的范式和并不充分的整体论范式。我们需要梳理这些方向和范式下的研究成果,重新辨识不同研究范式的价值、意义和限度,从学理层面和文学研究实践层面探讨鲁迅语言研究的学理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以此发现百年鲁迅文学语言研究呈现出来的审美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及其牵扯出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念、精神诉求和文化趋向的嬗变,推动鲁迅文学语言研究走向包含文学语言、创作和翻译主体以及研究主体的整体性研究。应该说,对鲁迅文学语言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探寻鲁迅文学语言研究范式革新的可能路径,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百年文学研究发展进程和规律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主办,旨在促进青年社科人才成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的"上海年度(2011)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日前结束。经过7个学科专家组对获得提名的42位候选人的评审,最终评选出8位"201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名单如下(以姓氏笔画为序):  相似文献   

12.
西安地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会场 王守平摄 曹靖华、周海婴在当年鲁迅在西安讲学的旧居前合影 王守平摄 阮铭、周海婴和易俗社老演员刘毓中亲切交谈 惠京鹏摄 许杰、孙席珍仔细观看当年鲁迅等联名赠送西安易俗社匾额照片 惠京鹏摄戈宝权同志在学术讨论会上发言 王守平摄西安地区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活动照片@王守平 @惠京鹏  相似文献   

13.
朱寿桐 《学术研究》2022,(6):164-17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两方面的学术基础,第一是中国文学的学术基础,第二是西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术基础。鲁迅是将西方的文学研究传统引入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学术开拓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开辟了以西方文学学术体制的文体研究为主导的研究方法,他还是比较文学研究和勃兰兑斯式文学批评的首倡者和卓越的实践者。鲁迅自己的文学实践也为瞿秋白开创社会政治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准备了基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新文学发生十数年后,在鲁迅等文学家和文学研究者的开辟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创建了自己的学术基础,只有在全面继承和发展新文学研究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才有可能建立起这个学科的学术辉煌。  相似文献   

14.
魏晋文学研究中的鲁迅资源和"鲁迅神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荣  薛艳 《学术界》2006,6(1):132-136
鲁迅对魏晋文章十分钟爱,他的一些论述尽管是“杂文笔法”,却对后来的魏晋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今人动辄引用鲁迅的话以为依据,这在魏晋文学研究学术史上形成鲁迅资源的同时又几乎形成了“鲁迅神话”。但是,通过对鲁迅关于魏晋文学具体事例研究的分析,我们认为,鲁迅的“杂文笔法”不应该与严谨的学术研究混淆起来。何况,即使是鲁迅对魏晋文学的学术式研究,也仍然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需要将人为的“鲁迅神话”还原为现实中的“人话”,客观地分析其得失。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被卷入的剽窃风波中,表现出了一种严肃而不忘严谨的认真态度.如果说严肃指的是直面问题、绝不宽恕的学术原则,严谨则指的是有理有据、严格论证的学术规范.如无前者,恶风猖獗,学术大坏;如无后者,播风弄雨,流言成灾.如果大家能有几分鲁迅式的道德耻辱感和学术精神,当下学界也不至于出现种种荒诞不经的怪现状了.  相似文献   

16.
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为现代学术展现的是他们各自的精神现象,而鲁迅为现代学术乃至现代文化提供的则是丰富的精神资源;鲁迅思想中历时性的矛盾和共时性的龃龉,正说明了鲁迅精神资源的复性构造.鲁迅之为精神资源与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经典性意义并不完全重合,它必然存在于人们的不断言说与不断阐释中.新世纪的鲁迅研究应当在较为宏观的意义上确认鲁迅作为现代精神资源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国政府对鲁迅有严苛,也有包容,民国给鲁迅的生活、学术与文学创作提供了经济基础、法律保障、学术平台与创作园地。在鲁迅的心目中,交织着多重民国影像:有作为历史进步标志而被自然认同的民国,也有作为黄花岗烈士与孙中山、章太炎等先驱者丰碑而予以充分肯定的民国,还有因专制遗绪犹存、国民性痼疾难愈、社会弊端丛生而施以犀利批判的民国,鲁迅对民国的认同与不满,既有直率的表达,也有温婉的幽默与强烈的反讽,行文中所使用的民国纪年、国号,每每包含着爱与憎。鲁迅激烈地批评现实民国,正是缘自心中的理想民国。  相似文献   

18.
鲍国华 《东岳论丛》2012,33(12):27-31
与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相同,“学者”也是鲁迅重要的精神生存方式.尽管鲁迅从不以学者自居,但其学术研究开一代风气,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奠基意义.鲁迅的治学,以文学史研究的成就最为卓著,相关论著不仅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世提供了富于开创性和启发性的学术思路,成为文学史写作的精彩范例.  相似文献   

19.
张梦阳 《东南学术》2006,(3):125-130
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两部十分厚重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著作:田刚的《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与廖诗忠的《回归经典——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其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这两部著作学术价值不限于局部和表层的突破,而是上升到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对“五四”文化的认识模式和泛政治化意识形态模式有所冲决,对鲁迅映象的整体调整与内涵更新有所推动。文化走向是新世纪鲁迅学发展的主要方向。鲁迅文化渊源研究,追根溯源地理清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从全球视野和世界文化源流的角度,重新审视鲁迅和他的思想、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将会是未来鲁迅学发展的总趋势。需要的只是:广阔的视野,扎实的功底,锐利的眼光,科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20.
与同时期的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郁达夫等人不同,林语堂的成长过程比较特别.鲁迅等人走的是从"中"到"西"的路子--从小接受的是国学教育,长大后才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如鲁迅从七岁到十七岁读的都是私塾,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后才接触西方教育.而林语堂从小学到大学读的都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注重神学、外语而忽视国文,这就必然割断了他与中国文化的血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