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伍文义 《学术研究》2003,(9):152-154
为纪念江泽民同志的“发展人口文化事业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指示发表 1 0周年 ,繁荣人口文化、人口文艺研究 ,《学术研究》杂志社以发表萧君和教授的《关于人口文艺内涵的思考》为契机 ,发起“人口文化”学术研讨会。该会由广东省人口学会、《学术研究》杂志社、佛山科技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主办 ;佛山市计生局、佛山科技学院文艺学重点学科组承办 ,于 2 0 0 3年 6月 2 1日到 2 2日在佛山科技学院召开。会议收到近 30篇论文以及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发来的贺电。主、承办单位、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来自本省十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  相似文献   

2.
王英 《兰州学刊》2012,(5):92-95
文化与科技的不断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主旋律。文化科技创新强调科技力量及其应用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文化管理文件中提出采取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并举的发展思路。文化科技创新不仅从社会文化的背景出发对文化的发展进行定位,还关注文化形式的现代重构方式转变,强调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重视当代文化的载体变化对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抓住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内涵具有深厚的科技意蕴、文化意蕴与社会意蕴,意味着我国对文化发展未来图景的认识上升到了时代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王英 《兰州学刊》2014,(7):151-155
水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水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与创新思想的综合应用,水文化创新取决于文化的创新发展,直接地决定于水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现时代的水利实践。文化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发展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对社会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水利发展史是一部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创新发展史。水文化科技创新目标就是通过水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将观念变路径,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存生产生活方式,为解决日益复杂的水问题构筑广泛的社会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4.
科技活动是人的目的性行为,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切入"关系"维度,找到价值生成的人文根脉。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杠杆,文化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进步蕴含文化指向,文化与科技具有互动关联,二者融合的理论逻辑是解决认识论、方法论问题,将其运用于产业实践是解决本体论问题。科技为媒,文化为魂,产业为用,让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拉动产业的引擎,是理论逻辑的现实确证和实践还原。  相似文献   

5.
对比近现代中西方科技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我国没有像西方先发展国家那样经历过科技理性对人文环境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长期被动地服从于政治体系,科学技术没有很好地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反过来科技系统中又缺乏文化动力.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建构,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因此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赵霓 《河南社会科学》2001,9(6):106-10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科技对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河南文化事业进一步的发展,要靠文化科技工作的切实加强。第一,要提高对文化科技重要性的认识。第二,要在艺术、文物、图书馆、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提升科技含量。第三,大力加强文化科技管理工作,促进河南文化科技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通常都伴随着一种新的文化业态的诞生;科技创新与文化业态的演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文化业态的演变周期因科技创新周期的缩短而急剧缩短;各文化业态之间生存竞争的内在需求,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技创新反作用的影响,贯穿于文化业态演变历程的始终。科技创新主导下的未来文化业态将呈现的三个特征,即:多样化、数字化和融合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16日至17日,由全国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发起、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承办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在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前湖校区隆重举行。这是一次高规格的论坛,汇集了全国教育部门、知名学府的领导、专家精英、学者名流。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副司长、正司级调研员王冀生教授,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存生教授,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延保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副…  相似文献   

9.
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统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从传统科技文化转向生态科技文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由丽水学院和浙江省畲族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丽水学院畲族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于2005年5月14日至15日在丽水学院召开。本次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来自浙江、北京、福建、广东、武汉、江西等地的畲族研究学者120余人参加了会议。学者们就畲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语言文学音乐舞蹈及经济教育、畲族文化的开发与应用等四个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畲族族源的问题,是畲族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焦点问题。以往关于畲族族源的讨论,可以分为土著说和外来说两种。在本次会议上,对于畲族族源仍有许多不…  相似文献   

11.
庞西院 《理论界》2014,(3):108-110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既为人类带来了科技的"善",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科技的"恶"。风险社会背景下,科技主体不同趋向的选择无疑会使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差异。在规避科技的"恶"时,传统科技伦理学因其道德词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道德判断陷入了歧义;科技元伦理学则以其概念的明晰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彰显出了鲜明的特点。通过对"责任主体是谁"、"在何种程度上负责"以及"责任对象是谁"等问题展开元伦理学层次的语言分析,我们会发现,科技元伦理学并非为科技责任提供了坚实的道德信念基础,而是凸显着复杂性、语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向人们表明:现代科学特别是技术的应用与其应有价值发生了背离。西方思想家们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实质上是对科技异化的批判。面对科学技术与价值的背离,需要为科技发展提供合理的价值取向,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过程中坚持遵循利益原则和公正原则的尺度,达到最大限度为全人类谋求福祉的目的。中国要想避免科学技术的不利影响,就需要把西方文明中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起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观是哈贝马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贝马斯对什么是技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批判了对技术进步的悲观主义解释和乐观主义解释.哈贝马斯认为,要区分劳动和交往行为两大领域,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越需要公开的不受压制的对话和讨论.具体来说,哈贝马斯认为要处理好技术与实践、科学与政治、技术与社会舆论的关系.哈贝马斯的科技观对于我们看待和处理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性,然而他的科学技术观也充满了道德乌托邦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大量的史料阐述了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几个要素,提出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批判的继承前人的成果是重大科技进步的基石,科学家个人的素质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宽松政治环境和先进生产方式是科技进步的催生剂的论点.  相似文献   

15.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摇篮,有史以来又多次执中国历史之牛耳,地位远过于今天的山西。对此,人们多从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去发掘其原因。从山西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之内涵及其与社会历史关系看,科学技术起到了主要支撑与核心动力的作用,是科学技术撬动了山西历史以至中国历史的车轮。  相似文献   

16.
吴德清 《社会科学》2006,3(9):133-139
彰扬科学文化是提升科学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条件,但是,科学文化的种种遮蔽会带来负面效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消减科学文化遮蔽的负面效应,强化科技传播机制,尽管这一机制的促进手段还有待不断完善,但人类为此的奋斗过程却是实现理想本身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科技软实力是国家以柔性方式运用全部科技资源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当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科技软实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又是科技进步的坚强后盾。如果没有科技软实力的发展,人类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后盾,科技软实力的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和源泉。科技软实力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和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文化”的深层内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共同体所具有的(狭义的)"科学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对此我们可以从多种维度进行阐释,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与哲学观念等;此外,通过与"人文文化"的对照,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科学文化"的含义;而后现代主义者对于科学文化的批判,则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环境危机的凸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凤珍  熊岳平 《齐鲁学刊》2007,25(3):118-121
今天,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环境危机。环境危机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人类的个体本位思维方式支配下的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物。我们有必要追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人类理性出发,探讨环境危机的根源;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探求解决环境危机的途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查晓刚 《理论界》2014,(6):136-139
科技发展会对国际体系的两个基本要素——单元、单元之间的互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从根本上导致国际体系中权力分布状态以及单元互动和相互依赖方式的转变,进而导致整个国际体系发生演变。由于全球各地区的科技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从而各个国际次体系的单元及其互动所受到的影响也具有不平衡性,从而导致各个国际次体系演变的非平行性。科技发展还具有加速规律,这又使得国际体系的单元及其互动的改变也具有加速性,从而导致整个国际体系的演变呈现出加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