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三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意旨深远,涵义丰富,是一个集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政治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史视域来理解并揭示公共领域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从厘清公共领域概念是历史范畴还是规范概念、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关系以及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三个方面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做些宏观性分析,有助于完整地把握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  相似文献   

2.
汉娜·阿伦特从人的存在为起点,提出了赋予极高政治意义的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公共领域和私有领域。本文通过对阿伦特关于公域和私域的理论解读,试着对其理论的政治意义作一些剖析,以期能给我们今天的政治民主建设、保护个人合法权利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私人(the private)是与公共(the public)相对应的现代政治哲学概念。但是,何谓私人、私人领域,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解析。私人是与公共相对应的概念,其在与公共的比较中得到内涵上的澄清。而私密化不是一个与公共相对应的概念,它完全是一个脱离公共而独立自存的概念。私人领域只有在与公共领域相对而言的意义上,才能显示它的私人隐秘生活的特质。而私密性是一个拒斥公共,并将人完全引导到拒绝公共生活的自私理念。在考察私人概念的时候,需要划分私人与个人、私人与私有、私人与私产、私人与私隐的边界界限,从而准确把握私人这一概念的所指。私人概念需要从四个向度上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私人自身、私人间关系、私人领域的显现形式、私人作用的形式。私人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获得的规定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张红安 《理论界》2013,(5):93-95
哈贝马斯把公共性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原则,通过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与消解,为我们确立了公共领域的研究主题。公共领域和公共性原则的内容是由不同时代的主体所建构的,这种建构必然与主体自身的发展和对自身的认识相关。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建立在国家和社会分离的基础上,但也是私有者把自身虚构为一般的人的结果,因此,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还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公共领域的真正确立还I必须通过人的解放阶段,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主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5.
虽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影响深远,但笔者认为他的公共领域概念是狭义上的,他着重分析的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公共领域,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还有着一些潜在的影响和制约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公共领域形式,因此公共领域概念也应该从广义上进行理解.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分析了广义的公共领域概念的内涵、类型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基础.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即劳动的动物)颠覆了这一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从那以后,作为人类营生活动的劳动,不再被严格地看作属于私人领域里的行为,而是堂堂正正地进入到公共政治领域.阿伦特的独特解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她把异化劳动当作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全部内涵,终究未能准确揭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政治哲学视域来看,公共领域是一个在与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相对关系中获得其规定性的关系性范畴。一方面,作为依托于市民社会又与之存在交叉关系的概念,公共领域与政治国家相对应并从市民社会中获得其规定性;另一方面,作为不同于市民社会的范畴,公共领域源于民族国家并从政治国家中获得其规定性。所以,从分析性意蕴来看,我们既不能把它简单地化约到市民社会之中,也不能将它化约到政治国家之中,而要看作存在于二者之间和之中的一个分析性的中介性关系存在。其本质特征是公共性。  相似文献   

8.
杨涵 《理论界》2009,(8):40-41
政治的内涵是政治学研究领域中极为复杂和富有争议的基础性概念.本文通过对古希腊以来的多种经典政治概念和政治观进行总结归纳,以政治与公共权力的内在关联性为切入点,将政治定义为公共权力创造有序的公共生活.可以说,这种有关政治内涵的探讨是对最好生活方式不懈探求的现代回应,我们坚信:人之伟大在于政治,人之幸福在于政治.  相似文献   

9.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已经提出了无家可归(Unheimlichkeit)这个概念,指出无家可归状态是此在的在世的基本方式。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对无家可归状态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把这种状态归结为人与存在的相互逼迫。人作为强力行事者与存在者整体对抗,妄图掌控存在者整体,成为存在的主人,但人却是被存在所迫而强力行事的,存在将此在作为显示自身的场所。在这种对抗中,人变得无家可归、无路可走。显然,这里人与存在的关系是紧张的,海德格尔在后来的著作中试图克服这种紧张关系,为人找回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来解读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建构,公共理性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公共理性是民主社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秩序良好社会中的公民的普遍理性,<政治自由主义>对<正义论>的一个伟大超越就是其对公共理性的表述.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政治概念既是自由的概念又是自我限定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完备性论说的概念,<政治自由主义>的目的是试图将"公平正义论"阐发为一种"政治正义论"并力图为多元化的当代西方社会寻找一种政治正义的"重叠共识".在寻找政治正义的共识中,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建构的努力正是试图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向秩序良好生活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17.
吴昊 《天府新论》2007,(1):145-150
“互文性”和“语境”是文学研究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术语。这两个术语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理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网络结构、编织的动态特征,也经历了相似的泛化命运及其发展的双重困境。而且它们能够彼此诠释,共同表征同一现象。这些发生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身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出20世纪文学研究思想总体发展的某些趋势,如关联、整体、动态、读者及泛化等。  相似文献   

18.
"恋母情结"与哈姆雷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普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对20世纪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氏著名弟子欧·琼斯运用"恋母情结"理论对哈姆雷特形象给予解释.本文对佛氏"恋母情结"理论作了阐述,介绍了琼斯的主要观点,并对"恋母情结"理论和琼斯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9.
20.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