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周琦 《文史哲》2023,(6):141-152+165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国剧运动意指1926年前后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闻一多等留美学生归国后开展的一场短暂的戏剧艺术实践。国剧运动派的“初心”是试图在中西跨文化视域中重新评估和定义中国旧剧的价值,以实现民族文化传统的再生产,这是一种建构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想象的过程,也是在“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中重建东-西方权力结构重要的探索性尝试。在理论上,国剧运动派力图融合中西方戏剧的“写实/写意”传统,建设具有“中国性”的民族戏剧,然而这种对于文化差异性的强调难免落入“自我东方化”的陷阱,也导致了“国剧”的民族性理念在其文化价值的论争中解构了自身。在实践中,由于国剧运动派对本土的文化环境缺乏深度考量,以及在“国剧”办学方针上的含混和剧本创作上的薄弱,导致国剧运动最终游离于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流。然而,在百年后文化复兴成为主流叙事的今天,国剧运动对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想象与实践悖论,为我们如何集成和创新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我们理解全球化格局中的中西方文化关系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意义维度。  相似文献   

2.
论"国剧运动"对"五四"戏剧改良的反思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祏元 《江汉论坛》2004,5(6):110-113
在"五四"戏剧改良中,<新青年>派对民族传统戏剧进行了全面地批判、否定,不顾国情机械移植西方戏剧,无视戏剧艺术本体特征,把戏剧变革政治化、工具化,导致了"问题剧"的风行泛滥."五四"以后,"国剧运动"派对"五四"戏剧改良和"问题剧"进行了审视、反思,开始了话剧民族化的理论思考,提出了民族传统戏剧有它独具的价值、戏剧要以自己的艺术去真切地表现社会人生、戏剧变革要立足国情去创建一种"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来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开辟了传统戏剧从民族的平台走向"中西合璧"的道路,揭开了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戏剧艺术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论国剧运动的理论资源及文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剧运动具有一种跨文化的性质,它是余上沅等人在西方戏剧理念的基础上对旧戏的重新发现,他们的戏剧理念主要来自西方唯美主义,但这场运动是一种误读的产物.内容和形式的断裂是这一运动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两种心态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新月派戏剧创作──以《兵变》《一只马蜂》为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博 《齐鲁学刊》2001,(5):132-135
新月派剧作家以提倡“国剧”,以艺术地反映社会人生为己任,善于运用成熟的戏剧语言和戏剧技巧对戏剧主题进行完满的诠释,避免了社会问题剧直露地宣扬社会意识的弊病,从而为中国现代戏剧注入了艺术的新质,并由此获得了独立的戏剧品格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民族复兴的起点。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扬弃。“五四”运动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面光辉的旗帜。“五四”运动开创的现代中国青年爱国主义传统应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性事件,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五四”运动期间的李大钊得益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向新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了革命—现代化的新途径和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这些,为“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现代化中地位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抗战时期,曾经出现一个多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并形成一定规模和声势的民族文艺运动。官方试图将其引导到文化统制的轨道上去,但由于众多自由文人和进步文人的参与,这一运动已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之上。具备了民主主义、启蒙主义、国际主义等新的质素,没有重蹈30年代初期的“民族主义文艺”和30年代中期的“民族文艺”的覆辙,官方的图谋因此落空。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教会学校曾经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但20世纪20年代,随着收回教育权运动兴起,教会教育开始面临前所未遇的危机。在国民急于寻找改造中国新路径的背景下,被视为“西亚病夫”的土耳其人收回教会教育权以及“巴顿调查团”所作中国教育状况调查,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情感,“国家主义”教育理念遂成社会共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适逢其时地与中国革命结合,将国人抵抗列强侵略的民族情感上升至现代民族主义的“理论”高度,教会教育因之被认定为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而苏俄通过促进国共合作,为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提供了联合阵线的组织形式,则促成了运动的深入开展。从根本言,遍及全国的收回教会教育权运动乃是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苏区戏剧运动在我国革命文艺发展史上有其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第一次由广大人民群众和革命文艺工作者共同创造的新型文艺运动。对于苏区戏剧运动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特征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文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向,当代戏剧也面临“边缘化”的状况,我们在对当代戏剧形态多向度、多层次发展的探索中,通过进一步深入对苏区戏剧运动的研究认为,苏区戏剧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艺术方针、创作方法、表现形式,与我们今天的探索有许多契合点,有许多经验可资借鉴,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990年秋季的北京亚运会及亚运会艺术节,着力向全世界展现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是一个刻意策划的预示,也是一次精心准备的预演。紧接着,在1990年12月20日,规模空前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在北京拉开了序幕。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1991年1月12日,并得到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显然成了1991年中国大地“民族”与“文化”热潮的先导。 众所周知,京剧是中国的“国剧”,集中华民族的多种文化精粹于一体。“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的策划者和组织者颇具匠心。由此下手,自然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先着下了有力的一鞭。然而,“国剧”并没有占据国家法定戏剧的地位,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也决非局限于京剧。若要涵括中华大地上的民族文化精髓,仅有一个京剧实在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传统的中国京剧艺术急切需要改革更新,否则难以普遍适应当今中国各年龄层民众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娱乐的需求。不过,有必要强调指出,此次“振兴京剧”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京剧本身,尽管它并不能使传统的京剧艺术一劳永逸地走上振兴之路,但作为一个直接诱因,却引发了全社会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迫切反顾。在1991年的中国,这一点可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要务所在。  相似文献   

12.
当中国的话剧在30年代明显走向成熟的时候,至少有三种戏剧运动对其产生过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它们分别是:艺术戏剧运动、革命戏剧运动和职业戏剧运动。对于革命戏剧运动,我们论述得较为深入;对于职业戏剧运动,我们也偶有涉及;而对于艺术戏剧运动,我们的研究至今还存在着盲区。有鉴于此,我想就后一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中国的话剧在经历了20余年的艰苦跋涉之后,终于在20年代的后半期逐渐进入了它的艺术自觉时期。这里所谓的“艺术自觉”,实际上是指人们对于戏剧艺术的本体性认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的戏剧运动,也就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在“五四”运动前后,民族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从而掀起了全国民族主义意识的大觉醒。这次民族主义的思潮无论是人员参与方面还是它的影响程度都是空前的,这也标志着中国近代社会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4.
文卫勇 《江汉论坛》2006,1(3):107-110
在抗战正酣的1941年,一群知识分子以《时代批评》杂志为平台,发表了一系列人权文章,集中于“人权运动专号”,由此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权运动。本文将重温这场“纸上”的人权运动,再现国家民族危亡之时的人权论争和诉求,探寻其特点与意义,以冀温故知新,为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人权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商民运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商民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方式和目标受到辛亥革命后民族思潮的启迪和不断兴起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及农民运动等其他阶层的民众运动的深刻影响.南方国民政府希望通过发动中小商人参加国民革命,壮大革命力量,完成国家统一.波及全国的商民运动对北伐的成功和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小商人希望通过商民运动改善自身命运的目标在民国政治背景下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6.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展开了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复兴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不仅支撑着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求得胜利,同时也成为一切有社会良知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的精神内容及其创作要义.文学与历史在这里形成从未有过的默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戏剧观念由古典进化到现代的发展中,《新青年》派的批判旧剧、推崇易卜生等西洋话剧,无疑是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他们强调戏剧在艺术殿堂中具有其独特的文学地位,强调戏剧配合现实斗争的社会作用,强调戏剧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等,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四时期话剧登上中国舞台而蓬勃兴盛,即写下中国戏剧发展的新篇章。然而遗憾的是,1921年前后,《终身大事》、《娜拉》、《群鬼》、《华伦夫人之职业》等剧作演出失败,面对如此情形,很多戏剧家都在思考探索。陈大悲等人提倡“爱美剧”,蒲伯英等人提倡“职业剧”,北大学生提倡“平民剧”,洪深呼吁建立严格的表导演制度,田汉则组织在野的“南国”戏剧运动……。 当田汉、洪深、陈大悲等戏剧家在国内艰辛探索时,在大西洋彼岸,余上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苏区文化是很短暂的一瞬,苏区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写出了民族光辉历史的新一页.苏区戏剧运动是苏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区戏剧运动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第一次有广大工农兵大众参加的新型的艺术运动,是苏区军民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它的历史地位及基本特征,对于今天我们弘扬苏区文艺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家庭科技》2012,(4):27
“膳食宝塔”大家并不陌生,它把日常食物按照“金字塔”形式排列,常吃的基本食物在塔底,应当限量或少吃的在塔尖.近日,台湾成功大学运动专家曹建民推出了“运动金字塔”.在这个五层塔中,从上班、家务劳动,到走路、打球都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晚近西方社会运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冠华 《东岳论丛》2006,27(5):19-29
本文介绍和评析了晚近西方社会运动研究。作者从社会运动的概念开始,分别论述了理性选择学派,组织资源论,政治时机分析模式,认知框架分析(社会运动思想动员),以及“广义社会运动”理论。最后,作者还介绍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所谓“动态社会运动学说”。在对上述学派的介绍中,作者既注意了理论上的分析和评论,又列举了不少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的例子,不仅有源于西文历史的,也有出自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作者强调了西方理论的借鉴作用,也提醒“削足适履”的危害;无论是何种研究方法和理论,都应该防止舍本逐末的倾向,明辨社会抗议活动的根源——政治压制和经济掠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