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民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必须把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纳入意识形态建设工程,成为推动法治国家进程的支撑及其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刘雪欢 《兰州学刊》2004,(2):115-116
法律职业化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法律意识属于法律上层建筑 ,具有相对独立性。培养公众法律意识是成就中国法律职业化的内源性基础条件 ,其中包括对公民的普法教育和对机关干部人员的普法教育 ,二者不可偏废。塑造职业群体法律意识对成就中国法律职业化具有提升性净化作用 ,具有更高层次的内涵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法治国家建设与公民人格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两个基本目标。只有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对公民人格现代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两者的内在关系,实现法治国家建设与公民人格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和同步协调发展,更好地理顺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驱动问题上政府推进与自然演进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法治国家建设必然使权利、平等、责任、创新等法律的元素逐渐成为现代中国人意识的元素。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尚未普遍确立,是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滑坡”和“法律纸面化”现象的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事实上,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优越性,决定其能够为伦理秩序和法治秩序提供最有力的根本性内在支撑,进而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不可缺少的坚实基础。因此,要克服“道德滑坡”和“法律纸面化”现象,推动精神文明上新台阶和法治国家早日建立,就必须大力培养公民意识并推进其意识形态化,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法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其建立在国家机器民主法治化基础上催生出来的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更要重视国民的法治社会心理的培育。如果没有内生于社会生活的法治心理的支撑与配合,法治国家的实现就缺乏坚实的内在驱动力。当代中国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中存在诸多社会政治心理障碍,特别是传统社会形成的人治意识与现代法治社会存在根本冲突。现代法治心理的核心要素是理性,公正是现代法治心理的"生命线",信任是法治社会心理的价值前提,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法治的心理基础。实现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历史性转变应加强社会心理基础的培育,塑造以权责意识为内容的公民意识,培育以法律认同为根基的法律信任,建设以民主法治为导向的法律文化,践行以法治思维为核心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6.
论农民工阶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理论界》2009,(6):73-75
农民工阶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农民工从农业文明跨越到工业文明必然经历的社会意识变迁过程,它不仅意味着从传统法律意识到现代法律意识的转变而且首先意味着从农民阶层的法律意识水平向市民阶层的法律意识水平的转变.具体而言,即由轻视和畏惧法律转变为重视和信仰法律、由无证据意识转变为有证据意识、由权利意识淡薄到权利意识浓厚、由无法律程序意识到有法律程序意识等,而农民工法律意识现代化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其实质就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社会,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应有之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现代性普遍发展的过程中,在民族意识和利益诉求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必须与国家认同、国族认同和国家整体文化认同保持高度广泛的同一性并且要不断深化发展。这是一个必须在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大语境中,用现代文化的知识、观念和制度去统领转型期各民族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并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民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提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统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自由意识、公平意识、自然意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路径是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拓宽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和渠道,使公民在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体意识;政府要在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意识是法治模式构造、运行与变迁的先导和基础,直接决定和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法治状态和法治水平;法治的实践,不仅意味着社会管理结构的改革与制度模式的变迁,更意味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与法制实践的同步更新与发展。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总体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法治的内在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公民法律意识只有根植于丰厚的法治社会生成的土壤之中方能得以历练和提高,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塑造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环境,用民主和法治铸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法律职业伦理精神在法律职业化进程中具有重大功能和作用,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法治现代化和司法现代化进程.关注人性的伦理精神,即尊重公民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是法律职业化的逻辑起点;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崇尚正义的伦理精神构成了法律职业化的价值基础;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好模式,忠于法律的伦理精神是法律职业化的直接动力;珍视荣誉的伦理精神从内部维系着法律职业共同体并保证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是法律职业化的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法制现代化成为不同国家法律现象历史变革的基本发展方向。法律意识作为法律现实的民族精神文化 ,既真实的反映法制现代化状况 ,又必然反作用于社会法律实践 ,从而表现并引领着法制现代化建设。本文在论证法律意识在法制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并提出了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感知、认识、期待、评价等的综合反映,它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看法及守法、执法的自觉程度。为了实现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消除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就必须大力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法治意识作为法治国家的内在灵魂与精神支撑,不惟是一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一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全面认识法治与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国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性的认识及观念,中国社会在推进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居民的法律权威意识和法律合理性意识都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同时也表现为规范主义法律意识与工具主义法律意识并存的多元化特征。经验研究表明,法治意识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并不产生明显的作用,但对人们选择纠纷解决机制有一定影响。法律权威意识越强,选择法律解决机制的概率越低;人们越是把法律当作工具,选择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可能性就越大。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的结构扁平化特征及两极化趋势与法律至上、法律万能的宣传有一定关系。因此,研究它对化解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原崛起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保障,而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以各阶层社会成员较高的法律意识、法治理念作支撑。但中原地区社会成员的观念,还有许多方面与建设法治环境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国家公职人员法律观念错位,"人治"观念浓于法律意识;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公民权利意识淡薄,对法律认知的积极性和认知程度有待提高。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解决,强化法治理念宣传教育,培育社会公众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治进程中公民法律意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更新公民的法律意识 ,是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更新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内外在方式  相似文献   

17.
法律意识与法治进程密切相联,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的历史任务.目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培养中的"瓶颈"问题在于占总人口63.91%的农民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可以说,农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我国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技的要求、认识和态度。 一个国家可以有统一的法律体系,但其公民不可能都有统一的法律意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占主导地位,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藐视法律,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就是最好的注释。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首先就取决于人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执政党的法律意识水平。社会主义法律代表人民的法律要求,它代表并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般来讲,社会主义法律是能够得到人民遵守的。但是公民的遵法守法意识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一定的法律意识指导下实现公民的法  相似文献   

19.
张殿军 《学术界》2015,(2):65-75,324-325
东南沿海城市是少数民族的重要流入地。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长,民族关系复杂化,城市民族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握东南沿海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城市民族问题,完善城市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注重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培养,依法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冲突,加强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依法理性维权,是完善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促进民族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的建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俊廷 《理论界》2002,(1):83-84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法治国家的形成有待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实现,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制度、规范、价值、文化、社会诸层面的协力共进,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甚或否定法律意识或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现代化的规定性。相反,法律意识尤其是基于其基础上的法律信仰才是法治现代化的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