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数字化视域下,科技信息服务对校企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出系统性、动态性、集成性等新的特征。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分维度对科技信息服务的演化趋势进行描述,探索科技信息服务对校企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科技信息服务是信息服务支持系统、知识共享保障系统、主体优势集成系统和创新成果转化系统的作用集合;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具有周期波动性增长趋势,数字技术建设投入具有较稳定的规模报酬不变特性,而数据环境支撑能力体现出了阶段敏感性特性;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对主体协同创新效应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数据环境支撑能力的反应最为敏感。因此,在数字化视域下,应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对校企协同创新在信息支持、优势协同、知识共享、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系统化作用,通过数字技术建设投入和数据环境支撑能力的保障措施,提升校企协同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2.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战略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乡村治理体系的不适配问题日益凸显,亟需重塑乡村治理格局。数字技术作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有力支撑,契合乡村精细化、透明度、专业化治理需求,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发展转型。基于此,结合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内在规律,对"十四五"时期乡村数字化治理创新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数字化治理从敏捷治理、多规合一、多元协同角度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创新知识、信息等溢出效应,可加快乡村现代化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强化数字化规则适配能力、发挥数字技术引导效用、构建多元主体联合机制、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四五"时期乡村数字化治理取向,以求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关键任务、价值遵循、发展要求、实践原则上体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主体作用;增强内在动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支撑载体,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强化持续保障,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张夏恒  肖林 《学术界》2024,(1):73-85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举措,而数字化转型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发挥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数字化转型为技术创新提供底层技术和要素支撑、为管理创新提供战略管理范式、为模式创新构建智能化运营的数字生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共同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涌现。立足技术供给相对不足、协同机制尚未成熟、创新生态欠缺活力以及治理体系有待完善等现存问题,从技术层、联动层、生态层、治理层分别提出优化策略,以实现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强力赋能。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要求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由单点演进转向集成迭代,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实现了更加深度的融合,这有助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组织方式的变革,有助于增强产业技术关联与网络协同并提升产业链韧性,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污染治理效率,从而对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带来叠加倍增的赋能效应。因此,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加强数字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产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任保平 《东岳论丛》2024,(1):41-48+191
在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双重目标,既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又要实现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双重目标下数字经济能够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机制有创新驱动机制、效率提升机制、分工协调机制、组织管理机制、供需结构机制、融资支持机制。新发展阶段双重目标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数字化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的数字化经营管理;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发展,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水平;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生态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针对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双重目标下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在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补齐农村数字经济短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完善保障支持系统,提高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拓宽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7.
张蓓  马如秋 《东岳论丛》2023,(2):128-136+192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是夯实“大食物观”保障我国食品高质量供给,提升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效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信息不对称明显,且面临数字化治理理念相对落后、要素整合不强、智能应用不够和多方参与不足等现实困境。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框架,辨析信息主体、信息内容、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等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要素,遵从协同性、最优性、涌现性和调适性等系统特征归纳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原则,厘清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逻辑思路。通过信息主体数字理念创新、信息内容数字要素聚集、信息技术数字智能驱动和信息环境数字组织互联等均衡协调,提出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优化路径,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整体化、精准化、敏捷化和协同化。  相似文献   

8.
李娜  黄永春 《江海学刊》2023,(5):130-137+256
数字经济时代,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并强化其知识协同是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协同机制能够提高行为主体实施知识共享的意愿,激励行为主体主动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从而提升行为主体的知识协同能力,促进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团队协作能够增强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提高数字信息的利用效率,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转移,进而增强知识协同效应;团队协同情境正向调节行为主体间的知识协作关系。因此,应完善知识协同的数字技术保障,健全数字化治理模式,激发行为主体的协同意愿,增强行为主体的数字能力,从而提升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协同绩效。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和新趋势,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实现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衔接,培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优势。从理论机理上来看,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衔接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型,促进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培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引导数字文明新形态。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衔接需要构建和完善融合机制、联动机制、并联机制和合作机制。数字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衔接的路径在于:走中国式数字化道路,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进程,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立足数字经济背景时代构建中国式数字经济现代化概念。第一部分阐释中国式数字经济现代化的突出特性;第二部分论述中国式数字经济现代化的体系架构:现代化数字共富价值体系、现代化数字市场配置体系、现代化数字产业协同体系和现代化数字经济伙伴体系构成中国式数字经济现代化的体系架构。第三部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一是加强数字人才建设;二是优化数字基建布局;三是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保障;四是提升数字创新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面对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的重要方向与主要问题,要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低碳创新机制,加快高质量发展;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构建绿色发展机制,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构建开放融合机制,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吸纳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相似文献   

12.
焦豪 《社会科学辑刊》2022,(2):96-104+209
数字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已成为驱动企业数字化升级的根本力量。企业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参与主体,如何通过数据赋能与数字技术应用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内在逻辑和路径设计值得进一步研究。为了有效支撑企业数字化升级,首先,数据与数字技术分别是企业数字化升级的通关密码和赋能工具。其次,基于数字技术驱动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创新,实施流程再造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升级。再次,基于数字平台赋能打造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数字平台,重构传统价值链和塑造新的价值创造及传递方式,最终实现商业模式的数字化升级。最后,基于数字生态共生拓展行业边界实现跨界整合,构建数字生态体系引领行业整体数字化升级与跃迁。这些结论对数字经济下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内在逻辑和路径设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武峥 《新疆社会科学》2024,(2):20-28+148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影响?从动力机制及其未来路径等方面深度解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价值维度。在经济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产业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助推经济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社会层面,通过优化人民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全面进步;环境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上,分别通过技术创新效应、组织创新效应和制度创新效应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技术创新为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创新优化管理,释放创新活力;制度创新构建高效公正的治理体系,保障现代化进程顺畅进行。未来,需要构建双支柱举国体制促进技术创新,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完善组织创新,构建长效的制度创新机制,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为了确保巩固乡村脱贫攻坚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需要对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加以透视。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民生引领、品质共享”为价值导向,构建“多主体合作、动态化调适”的主体结构,发挥“精准供给、供需耦合”的功能效果,以“技术引领、规则协同”为驱动过程,实现“服务高品质、治理高效能”的目标结果。然而,在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多元主体缺乏高效的联动融通、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不足、数字化赋能水平较低、质量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掣肘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全过程质量治理理念,全面实现全主体高效能的联动融通、高品质服务的全流程追踪以及网链性制度结构的全周期改进,以此助推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治理的集成、协同与高效提供决策支撑,也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文化治理的数字化运行方案,文章从全局性协同视角,通过引入算法理论及逻辑,从一类问题的描述方式、算法模式、算法框架设计到算法重构的设计逻辑,阐述了公共数字文化全局性治理的算法决策机理,阐述其实现路径,以模型数值模拟案例,刻画了公共数字文化全局性协同治理的算法决策模式的优势。研究发现,基于算法重构的治理决策为公共数字文化协同治理方法库提供一种有力的决策工具,同时该模式既能实时优化现有信息资源配置问题和体系机制,也能通过事后结果的相关性对体系机制进行优化,为助力公共数字文化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方案借鉴。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先进的科技创新模式支撑.由于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原创性以及经济增长效应均较低,尤其是现有科技创新模式忽视创新成果的原创性及转化率,且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度不高,有效科技创新不足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科技市场培育角度来看,应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念,构建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为主体的科技协同创新模式,转变创新主体观念和行为,完善创新成果交易市场,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充分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以其开放、平等、创新、协同、共享等特性,对个人生活、企业经营、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和社会治理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将互联网看作继市场和政府之后资源配置的第三只手,提出各类市场主体可通过数据这一重要生产要素,有效集合生产资源、整合闲置资源、聚合优质资源和特色资源,优化配置路径。分析了互联网通过变革社会生产方式、服务方式、治理方式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和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最后,给出了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驱动下,现阶段互联网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包括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和智慧农业,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等。  相似文献   

18.
政府数字化转型既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数字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先导性工程。如何发挥数字政府建设的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本研究运用2009—2019年23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政务云计算中心试点启用为政策干预构造准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回答了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问题。实证研究发现:(1)作为政府创新示范的政府数字化转型能够提升区域创新绩效;(2)政府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提升本区域创新绩效,而且对于经济和技术水平接近的区域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政府数字化转型作为一种政府内部管理的创新活动,其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一种可能机制是通过权威主体的创新示范,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规范型助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9.
顺应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媒体融合新趋势,推进文化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是实现福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文化影响力的关键。在发展对策上,重点是建立系统的政策驱动机制,推进数字文化工程、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以科技创新助力工业设计、推进文化制造业升级,构建文化科技融合基地平台,加强文化科技人才培育,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和完善金融支撑促进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加强乡村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展现。新时代十年的乡村治理致力于保持基层稳定以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它突出以统合治理健全“一核多元”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以系统思维推进“三治”融合发展,注重以改革创新推动末梢治理转型,重视以农民为主体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从而筑牢基层基础。创新和完善我国乡村治理,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注重横向协同、纵向赋能与条抓块统;彰显并践行“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突出积极治理、系统治理与共同缔造的结合;通过引领型协同治理来驱动新时代乡村善治,实现基层社会的安定有序且充满活力,进而更好地建设农业强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