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阳明后学的异端品格与道家风骨─—从李贽的“童心说”说起李大华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到:“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所谓“渐失其传”,不是说后继无人,而是说由正统走向了异端,走向了对王学自身的否定。这种否定性的...  相似文献   

2.
从泰州学派看吴承恩的创作思想周利生十六世纪上半叶,当王阳明的“心学”风靡全国之时,在江淮一带出现了一个与王学有极大差别的泰州学派。该派以王艮(1483—1541)为代表,发展了王阳明哲学中某些反道学的积极思想,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与王学根本对立的新创见。...  相似文献   

3.
邵廷寀理学思想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廷寀是清初宗陆王心学的著名学者,尝主持浙江姚江书院,讲授王阳明之学.邵廷寀于理学、史学、经世致用之学无不深究,然其思想主旨却始终坚持王学宗旨,而又善于根据变化的客观形势对王学作一定程度的修正,以"致用"和"力行"的观点重新阐释王学思想,力图纠正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使王学在总体退潮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性的回潮.邵廷寀是清初为数不多的苦撑风雨飘摇中王学殿堂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4.
晚明思想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独特性在于它是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历着来自内外的冲撞从而裂变。嵇文甫先生的《晚明思想史论》堪称晚明思想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典范性著作。从佛学、西学、王学三个角度对《晚明思想史论》作一个简洁的梳理,即整个晚明的思想史就是一部王学的演变史,对王学及其后学的研究构成了这部书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正> 明代黄绾(1480—1554年),浙江黄岩县人,字宗贤,号久庵、石龙,是王阳明、湛甘泉的挚友,后崇信王学,在阳明门下,执弟子礼,与后起的王龙溪(畿)、钱德洪同为王门高弟。对于黄绾的思想,容肇祖先生在40年代著文称氏早年尊崇王学,但他晚年“转变了”,在王学营垒中,他第一个起来“不留余地”地反对王学,并早在明末顾、黄、王以前,在黄绾那里就有了启蒙思想。(《浙东黄绾思想》,载《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6月)自此以后,一些论者相沿此说,竞相拔高,以至时下又把黄绾列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一个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提倡经世致用的启蒙人物。  相似文献   

6.
在风靡一时的晚明浪漫思潮中,李贽堪称搴?前驱的主将,他的出身、环境和经历使之有可能更直接更深切地感受到新的时代脉搏,站在新旧思想交战的最前沿.李贽在四十岁时开始研究王学,以为“唯阳明之学乃真夫子”,继之又结识了王畿和罗汝芳,并拜王艮的儿子王襞为师,转而服膺泰州学派.不过他主要是从王守仁“满街  相似文献   

7.
王学又称阳明学,在海外(包括日本、欧美),它是一个常论不衰的热门课题,但是在大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王学却久遭冷遇。近年来,这种情况渐有改观,出现了一些颇有份量的王学论著。杨国荣同志的《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以下简弥《通论》)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种。《通论》是把王学作为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一代思潮来加以研究的,而不是仅仅限于王阳明一人的思想。这是《通论》区别于其他王学论著的一个显著特点。自从王学取代正统理学而崛起于明中叶以来,它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乃至近代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晚明社会意识的演进,到明清之际思想的震荡,再到近代新旧观念的嬗变,王  相似文献   

8.
王心斋早年师事王阳明,故其学术思想深受王学思想影响,但由于王氏学说在主体思想的内容上与师学有所违异,故另立“泰州学案”。王氏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尊身立本”为依归的“淮南格物”说;“即事是学,即事是道”的“百姓日用印道”的思想观点,及“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万世师”和“养之有道”、“教之有方”的政治思想中。以上诸说反映出王心斋哲学思想体系中的独特风格及其与王学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9.
泰州学派是阳明心学中的一脉,也是明代思想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王门后学群分类聚、自开门户,使王学风行天下,其中具大力者,首推泰州学派。自王艮立派以来,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标揭,中经王襞、颜山农、何心隐、罗汝芳、焦兹等的播扬,在当时蔚为闪耀,对明代中后期以降的思想界和文艺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汤显祖的“情至说”、公安派的“性灵说”乃至冯梦龙的“情教说”,无不是在阳明学及泰州之学的濡染下生发出来的,这些已为学界所共识,但如何在具体的学术层面厘清泰州学派与中晚明美学精神的渊源关系,学界的研究还空空阙如。姚文放主编的《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有力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0.
刘宗贤 《东岳论丛》2004,25(6):155-160
王阳明晚年有四句教言,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的是格物。"曾引起身边弟子钱德兴、王畿的争辩。阳明殁世后,钱、王争论并未继续,更大的分歧却发生在江右王门与越中弟子之间。又,王学自明末在学者群起而攻之的形势下渐走向衰落,批评王学的人又多以四句教为攻击目标。凡此种种,都说明阳明心学思想与王门四句教之间不一般的关系。所以,从"四句教"分析阳明心学的哲学意蕴,可对阳明心学及阳明学派的思想特色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唯意志论的抬头,是中国近代哲学的显著特点.从龚自珍到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唯意志论的倾向.“五四”以后,梁漱溟更进一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唯意志论体系.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唯意志论已蔚为一代思潮.这种思潮既植根于近代中国的现实土壤,又以传统思想为历史源头,而后者又主要与王学相联系.相对于程朱理学之强调天理的超验主宰而言,王阳明更注重主体意志的作用.他对意志作用的突出,逻辑地包含着导向唯意志论的可能.他的后学——以王艮及王栋等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即已开始向意志主义迈出了一步.这样,当强化心力与意欲的近代哲学家试图寻找传统根据时,即十分自然地首先注目于王学(包括泰州王学).本文拟从如上视角,对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的演变及特点,作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学以致良知说为其主干。王阳明在肯定良知天赋于主体的同时,又强调先天良知最初只具有本然(自在)的性质,只有通过后天的致知工夫,才能使之转化为自觉之知。致良知的这种二重性,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以王畿及泰州学派为代表的现成派,将注重之点集中于先天本体(良知),并由强调本体的见在性而表现出取消理性工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梨洲(宗羲),既是王(阳明)学的正宗传人,又对王学进行了修正,在阻止王学向禅宗、伪学深渊下滑之时,还汲取了朱子学说中的许多有益成份,进而将王学向自己诠释的而又不违反其自身逻辑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黔中三宝”即黔中王学、佛学和易学。黔中王学的产生缘自王阳明及其黔中王门弟子 ,是全国王学的重镇。黔中佛学主要以明末清初的贵州禅宗为代表。黔中易学集中于明清时期。这“三宝”是黔中传统文化中的奇葩 ,至今仍给予人们以形上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百姓日用即道”是泰州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其他一切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在泰州学派思想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只注意阐释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而很少从整体上考察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有一个提出、发展和推向现实的过程,并从这三方面对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6.
于文博 《浙江社会科学》2015,(3):115-121,136,160
作为"浙学"近现代代表人物之一的马一浮,其学术生命展现出独特性。《政治罪恶论》一书贯穿了他早期思想转变的整个过程。该书译稿的重新发现,补充了马一浮早期思想研究的材料。通过对《政治罪恶论》的讨论,可以回溯其在1903年至1912年间的主要思想历程。1903年马一浮将翻译这部书视为研究西方政治学的一个途径,但其间复杂的心态促使他由西学转向中学。1907年他借为该书写序的机会,表达了以西学辅中学的主张,展现出对中西学术关系的全新认识。而在1912年对《政治罪恶论》的重提,使马一浮最终完成了对西学的彻底疏离和对中学的全面回归。在此基础上,马一浮开启了此后延续数十年作为一代儒宗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7.
泰州学案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所设定的"泰州学案"未免过于庞杂,实有必要作一番重新厘定的工作.通过这一前提性的基础工作,才有可能对泰州学派的思想特质有一总体上的真切把握.本文主要就赵贞吉和耿定向与泰州学派的关系进行考察,指出无论从师承关系还是从思想特征来看,赵、耿(包括他们的传人)都不能视作泰州学派中人.进而指出黄宗羲在设定"泰州学案"之时,他的设计理念以及标准原则受制于他的明代思想史观;他为了维护阳明学的正统性、纯粹性,不惜把泰州学案拼凑成了一个儒释混杂、异端百出的"大杂烩".其结果则有可能使得王艮-罗汝芳一系的思想传承及其泰州学的精神特质反而晦而不彰.最后对于应当注意并加以集中研究的泰州学派的思想人物,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王艮、何心隐世俗化的儒学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艮、何心隐世俗化的儒学政治思想陈寒鸣王艮及其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色,在于其以阳明心学为契机,将儒学由庙堂之学变而为民间之学、由经院之学变而为大众之学①。兹从政治思想史角度对王艮、何心隐的世俗化儒学思想予以论析。一王艮(1483──15...  相似文献   

19.
唐鹤征虽为王学传人,但又不满于阳明后学中空疏狂放之学风,其思想成为王学后人中的另类,且力图纠正王学末流之弊病。由此,唐鹤征于易学注重践履,着重以易象证易理,强调易学要走以象明理的笃实之路;提揭"乾元生三子"之说;且以"心之灵即性"为归结,认为心与行不二。尤其是唐氏着重以象释易,对卦象、爻象、互体之象等体例的娴熟运用,此举既对易象的发挥圆融无碍,又于易理阐释深得其意趣。这些都是对易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和推进。  相似文献   

20.
世情小说与晚明文艺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思潮之源起明朝中叶以后 ,中国已步入封建社会末期。一方面 ,维系千年的封建体制已经日趋没落 ,摇摇欲坠 ;另一方面 ,在江南一带 ,自发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它的范围只局限在江南工商业城镇 ,但它的影响却持久而深广。新的生产关系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变革 ,它首先在哲学领域向传统理学发难了。首先是泰州学派的异端思想。以王艮、何心隐、李贽为代表的王学激进派 ,从王守仁的“心学”对道的抽象阐释中 ,逐渐发现其现实内容 ,进而揭示了现实存在的不合理 ,得出了许多惊世骇俗的反道学结论。从王艮的“百姓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