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都市圈的成长阶段与动力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都市圈是一个由单个地位突出的具有国际性的核心城市和几个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相应城镇群落所组成的规模层次分明、功能结构合理、经济联系紧密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空间发展实体。大都市圈过程即大都市圈的成长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一般要经历各城市圈竞争发展、大都市圈培育、大都市圈发展与扩张、大都市圈创新发展等四个阶段。大都市圈过程的动力来自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基础设施发达、市场和制度规范等条件基础上所产生的合理的区域分工、竞争与互补以及政策推动。  相似文献   

2.
南京不仅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长江下游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经济中心,并成为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济的中心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南京必须构建城市群式的大都市圈,才能加强其超越省际的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本文着重从都市圈的空间区位和功能作用的角度分析南京的投资环境,进而对南京大都市圈的重点投资产业和空间发展前景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南京不仅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长江下游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经济中心,并成为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济的中心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南京必须构建城市群式的大都市圈,才能加强其超越省际的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本文着重从都市圈的空间区位和功能作用的角度分析南京的投资环境,进而对南京大都市圈的重点投资产业和空间发展前景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列辉 《江汉论坛》2012,(10):69-77
从港口吞吐量、航线设置、商业辐射范围、金融经营范围和海关等级等考察上海与香港在近代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来看,上海是中国中北部的经济中心,香港是中国南部的经济中心。这种双中心格局的形成基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两地处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门户地位为两地崛起为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开埠之后区域经济中心开始由苏州、广州向上海、香港转移。上海由贸易带动商业的发展,进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繁荣,香港则在近代凭借区位条件和自由港政策,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两地的发展路径不同,但都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策、法律等安排也为两地成为经济中心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重庆建设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应大力发展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卫星城市。根据卫星城市布局一般规律,重庆大都市圈应重点打造形成“一核七星、环形拱卫”的中心城区——卫星城市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卫星城市科学的规划和发展机制,创新卫星城市开发模式,完善卫星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推进主城与卫星城市产业的多重整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经济快速发展,被称为"小上海",其成功得益于与上海经济的互动联系.具体考察锡沪城市之间物资、资金、人口以及信息等经济要素的流通,运用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增长中心"理论分析锡沪间经济互动关系的特征,得出结论:无锡是由于上海"增长极"的创新功能作用而成长起来的新"增长极".两个城市之间经济要素流动越复杂,双方间经济互动关系愈密切.双方相互依赖,各自在对方的扶助下获得了协调发展的契机,从而奠定了不同等级区域中心的地位.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个体城市的转型,更是区域城市体系结构的变革,同时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区域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任务将由上海和上海周边地区共同承担 ;沪浙经济关系并非单纯的中心与边缘、“吸纳”与“扩散”的关系 ,而首先是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关系。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对浙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接轨上海主要涉及市场规则一体化、交通设施一体化、产业分工与产业政策协调等三大议题。接轨上海应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接轨上海与接轨国际、“中心”与外围等三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颢瀚  张超 《学术研究》2012,(11):84-90,159,160
地理区位差异引发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并决定了城市功能差异性和互补性,而地理区位差异的有限性决定了城市竞争关系的存在,互补与竞争的空间作用构建了大都市圈内既相对稳定又动态优化的层级结构体系,推动大都市圈成长。区域交通格局优化则进一步促进市场潜力扩大和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后者又进一步强化大都市圈的空间集聚、成长动力和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整体发展的能力和效率。因此,大都市圈成长动力主要包括区位动力、结构动力和市场动力。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区域的多中心化趋势和一体化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银兴  吴俊 《学术月刊》2012,(5):94-100
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扩大后,产业可以顺畅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分流和空间重组,但区域空间结构逐渐呈现出多中心化趋势。主要是因为:(1)上海以外的外围地区对毗邻中心城市的技术依赖性逐渐增强,而对区域首位中心城市的技术依赖性开始下降;(2)由于服务业依据其交易成本定位于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外围地区对毗邻中心城市的服务依赖性明显增强。在多中心背景下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有新的思路,这就是在上海提升为全球城市的前提下,加强不同层级城市之间的服务业的有效衔接。"长三角"一体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与连接服务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尤其是上海与各个功能多中心城市的便捷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上海对整个"长三角"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强有力的辐射服务作用强化自身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金融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上海市作为文化、经济以及科技汇交的窗口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通过研究上海市经济影响因素,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选取长三角经济圈16个城市经济指标,建立上海GDP与长三角经济圈中各个城市经济关系模型,验证上海市在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同时研究上海市近十年对长三角经济圈各城市的辐射作用,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长三角经济圈各个城市与上海市的居民消费、财政一般预算等六个主要经济指标关系,同时对经济传递机制提出科学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深圳建设经济中心城市的意义、机遇与条件1、深圳建设经济中心城市的意义(1)建设经济中心城市是深圳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地位和作用的现实需要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议,党中央、国务院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经...  相似文献   

12.
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现代化应建立在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之上 ,而所谓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是社会经济国际化的中心。是提升我国经济国际化水平的前提与基础。在 2 1世纪的上半叶 ,中国可分两个阶段建构起一个较有实力的国际性城市体系。我们应尽快将建设国际性城市的设想与方案写入国家的长远发展纲要中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经济改革下各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崛起,中心城市担负着各省稳定与繁荣的重任,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建立起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济调节体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转型成本是指为达到预期目标而应付出的代价。大庆经济转型成本是指大庆由资源型经济向综合型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油田矿区向生态城市"四个转变"所应付出的代价。经济转型成本问题的分析极其复杂,本文仅从经济转型成本分析的意义、经济转型成本的构成及其支付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上海建设“三个中心”与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竞争分析徐斌一。优势与制约:上海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及隐含困难列宁说过:“在现代各个国家甚至在俄国、城市的发展比乡村迅速得多,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①二城市是组织经济空间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与举足轻重的影响。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环境、特点的变化,上海的地位与作用也有较大变化,但其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经济发展的带动,整合功能一直长存。一、从历史变迁看上海...  相似文献   

17.
论广州港口与对外贸易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后,广州的全国对外贸易中心地位逐渐被上海所取代,但它仍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广州港之所以能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外贸港口,是有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缘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一、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态势和新机遇90年代我国将实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其中对扬州沿江地区最具有直接影响的是上海浦东开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浦东开发将重建上海经济、贸易、金融、信息、科技等中心城市的功能,巩固和加强上海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恢复上海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大通商口岸和经济中心的地位。这对于重建上海国际通商口岸的功能,强化上海作为从事出口生产和进口替代生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缓解上海城市膨胀病,形成合理的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以及协调上海与邻近地区的关系,带动广大内地经济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国未来的产业和城市密集带将形成沿海和沿江的“T”型分布,并在这个大的格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与香港都进入了经济结构升级和服务功能提升的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沪港合作将主要是各自以广阔经济腹地为主要支撑的共同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新的合作,在新的互动与合作中实现共赢与发展。上海应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着力于服务业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制化发展,从而加快上海国际地位与国际经济中心功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加速推行上海郊区城镇化的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要从重新构建上海新都市的认识高度推进上海效区城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日本、法国、美国先后走过的城市郊区化道路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纽约人口1600多万,与上海相近,面积却为上海的5倍,但中心市区居民只有735万。芝加哥中心市区面积比上海小,但包括周围众多的卫星城镇总面积为上海的两倍。洛杉矶中心市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但大市区包含80多个县镇,总面积达到10000多平方公里。上海虽说是“大市区,小郊区”,但作为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而言,郊区面积不大,市区更小,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