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期待视野”与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光伟 《北方论丛》2001,3(3):72-77
读者接受文学文本时,其心理结构不是洛克似的“白板”。读者阅读、理解文学文本的基础与条件是“期待视野”的形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探寻“期待视野”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读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实质上就是“期待视野”的形成问题。“期待视野”的形成是读者在文本的阅读中由表及里动态化过程。写实小说与意识流文本是我们探寻读者审美心理结构建构调整的蓝本。文化价值观念的生成与转换是读者心理结构建构与调整的动力源。建构与调整是历史循环,这一循环不仅来自过去,更指向未来。  相似文献   

2.
可读性是文学作品应有的属性之一,其内涵的确定受文本、读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而呈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可读性是文学作品应有的属性之一,其内涵的确定受文本、读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制约而呈多元化趋势。   相似文献   

4.
伊瑟尔的文学作品“两极说”,从接受美学维度力主“作品大于文本”,而不是文本大于作品,这是同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唯文本主义”理念的一种对话.伊瑟尔的文学文本“召唤结构说”,依据现象学原理深入阐发文学文本之开放性的内在依据,既有别于精神分析学对阅读心理对无意识的阐释,又不同于“读者反应批评”文论所宣扬的文本虚无主义与读者至上主义.伊瑟尔这样的作品观与文本观,丰富且深化了当代文论的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  相似文献   

5.
教育研究者是教育研究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者和教育研究活动的推动力量,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扮演着理解文本的“读者”角色,阐释作为“读者”的教育研究者角色、内涵和素养对深入理解教育研究者群体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研究活动中,教育研究者的角色表现为突出主体创造的传统面向和走向关系思维的“读者”形象。解释学视域下教育研究者是教育研究活动的参与者,是教育文本的读者,是思考和解释的学习者。教育研究者的“读者”素养可以通过心理移情、语言表达、批判反思和视域融合等方式来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叙事技巧和程序的革新与实验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小说中“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的采用 ,展示出人类灵魂深处的颤抖 ,打碎了叙事整体感以及因果逻辑链条 ,动摇了中国传统小说“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限知型内视角”、“呈现式”叙事口吻以及“跳角”的使用 ,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小说编排叙事视角的传统 ,使文本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特点。叙事时间刻度的模糊和时间转换语的消除 ,不但为文本带来强烈的象征效果 ,而且使文本本身成为一个大的意象 ,产生多元化的意义 ,迫使读者必须与文本进行横向“对话”,调动了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雨  白寅 《学术界》2006,(3):73-77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强调在对文本的接受过程中,略过读者和作品—作家之间时空因素、文本因素等等物质隔阂,直接透过语言层面寻求一种心理共鸣的直觉感悟。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滋味说”、“妙悟说”以及“微言大义说”等都是这种思维机制的典型产物。而所谓体悟型思维,主要表现为一种对作品的接受模式,它是文学批评活动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新闻标题的制作,不仅要求简洁、准确、生动,在修辞上下功夫;还应该研究读者心理,才能提高标题的视觉传达功能。探讨读者关注标题的心理特征,主要应把握好移情效应的文本转换,抓住“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愉悦中吸引读者,在瞬间留住浏览的目光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形势下,党委机关报所遇到的困境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难”:一是办报难,二是发行难,这两难注定了党报参与市场竞争必然难。这三难环环相扣,使得党报发展举步维艰。党报要走出这样的困境,我认为首先得从自身入手,大胆改革创新,下功夫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办出吸引读者注意力、适合读者胃口的报纸。可读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报刊的重视。为了增强可读性,不少报社想出了许多绝招、奇招,甚至怪招。党报的可读性,不同于一般报纸的可读性,它有自身特殊的规律,即:第一,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是党报的首要任…  相似文献   

10.
村上春树讲究叙事的策略 ,从他的代表作《青春的舞步》可窥见其一斑 :他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 ,他重视使叙述视角平易化 ,以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更重视叙述视角的“陌生化” ,与读者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调动读者积极参与文本的再创作 ;他对情节结构的安排上突破了传统故事模式 ,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 ,虚实相生 ,张弛有致 ,符合青年读者的心理结构。总之村上春树注重将日本传统叙事方法与西方现代的叙事手法相糅合 ,创造出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本与“寄生文本”马大康文学作品就如霍夫所说的是一个文本覆盖着另一个文本、意义层层相叠的“羊皮书”。读者打开一部书,阅读一首诗歌,他就同时打开了许许多多部书,同时面对着一系列的诗歌,因而阅读欣赏也不再是一种封闭的、孤立的活动。读者不可能把自己死死捆绑...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我是《家庭科技》的忠实读者,当今报纸、刊物如林,但我特别爱读《家庭科技》。因为《家庭科技》编得生动活泼,文章短小精悍,富有特色。许多专栏可读性、趣味性强,特别是“生活百科”、“生财理财”、“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现代心理学五大流派关于审美经验如何产生的研究成果──“动力说”,以及当代接受美学学派“微观研究”的倡始人伊泽尔的“审美响应说”为理论支点,试从阅读过程中审美经验产生的中介,即读者与文本之间双向运动过程的角度切入论题,对运动中介在双边角色中的不同体现与其具体体现过程进行分析论述,并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研究的实证基础出发,论述不同阶段的儿童读者对儿童文学文本运动模型的不同对应需要;同时,在对审美响应中介──运动的度,即节奏的分析中,指出儿童文学文本节奏应叠合儿童审美心理节奏。  相似文献   

14.
语言、思想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存在论的语言结构关系,事物因此可以被语言化为能被理解的存在,人们可以像阅读书籍一样“阅读”事物,理解事物就是解释文本。文本概念遂成为哲学诠释学的中心概念。伽达默尔通过考察文本概念进入现代语言的两种方式,揭示出文本概念的两个内在规定性:以真理为内涵的经典性和意义诠释的无限延展性。文本不是预成物,先于诠释直接给予诠释者。文本在诠释中生成,表现为一种可被带入不同语言并不断被赋予新说的语言意义整体。哲学诠释学的文本概念具有“历史性”“非成品性”和“可读性”三个基本特征,它们揭示语言与被理解物之间的诠释学关联,映现被理解物的存在状况,显明诠释学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具有“从生命来把握”的特点和对“实际生活经验”的关切。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对海德格尔哲学分析与继承中致力于从理解的最源初的可能性进行解释,其对于“文本”的阐释也就包含有“从生命来把握”的特征。文本的意义流动于作者、读者、世界和“文本”之间,“文本”本身具有着间性、生成性、开放性等存在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与莫泊桑《一生》中的约娜是两个天使型女性,两人共同的悲剧根源是文本的男权语境和宿命意识。这是男权文化和宿命论思想在作者心理世界的积淀,并成为他们创作的心理动力“意”,男权语境和宿命意识就是“意”在文本中的变体。  相似文献   

17.
就文本而言,偏重诗学编码的文学文本不同于偏重逻辑编码的非文学文本:后者所传达的信息确定,意义明晰,读者读解会得出相同的认知和结论,而前者“所传递的信息多是感性的和形象的,又是模糊的和不太确定的,其中充满着诱人的神秘色彩,蕴蓄着原始的生命冲动。这类文本的读解少有确定不变的逻辑程序,是对读者的情智的操练。”①可以说,中国二千多年前面世的《诗经》无不享誉是经历着无数读者进行“情智的操练”的文学文本。王船山的《诗广传》和《姜斋诗话》对《诗经》做出两种不同的意义读解,可谓超级地演习了两种不同的“情智的操练…  相似文献   

18.
“文本”概念决定着诠释学对象的范围,也决定着诠释学方法的性质.利科所说的“文本”既包括话语系统,又包括象征系统,也包括行为方式,还包括无意识领域.文本的间距化不仅使解释成为必要,而且使解释成为可能;文本的间距化既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变得困难,又使读者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空间是词体描绘的重要主题和物象,也是其内在的形式肌理,两者有机融汇在词体文本中,构成“词空间”。它经由感官开启、心理幻构、符号物化三个维度,在情感抒发、情态叙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并为词境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境界”以“境”即诸识所开启的感官空间、心理空间为基础,经过词人精神气象、胸怀志向的陶铸凝定,最终表现于词体的符号空间之中。读者穿透符号的帐幔,与词人同情共志、心气相通,境界方豁然显现。  相似文献   

20.
从神话到现实——"英雄形象"被接受的心理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关于现实的普遍本能……始终把这个世界从根本上看作英雄主义的舞台。”[1] 这句话说明了英雄对人类精神的支柱作用。提到英雄 ,人们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由衷地产生崇敬之情。英雄形象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主义情结是不是一成不变地搁置在人们的精神家园中呢 ?接受美学认为 :“新的文本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早先文本的期待视野和规则 ,那样早先的文本就被更动、修正、改变 ,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创作了。”[2 ] 新的文本是在早先文本中繁衍的 ,这种繁衍来自于早先期待视野与新的读者期待之间的较量与比照 ,从而推陈出新产生的文本和文本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