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陶渊明深层心理中 ,存在着二重人格 ,一是理想人格 ,一是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主要源于家庭血统积淀和东晋士人矫前代士风之失而形成的人格理想。现实人格主要源于陶氏家族的沦落和诗人疾患所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和自卑情结。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决定了诗人一生无论出仕与归隐 ,都摆脱不了人生孤独困境 ,迫使诗人从精神上寻找一个守节固穷的群体归宿。自卑情结使诗人一生始终贯穿着自我拯救、不断超越的过程 ,这一过程便化作在人生优越感驱动下的自我理想化和生活诗意化。  相似文献   

2.
艾青继承中外诗歌形神美的美学传统,特别重视形象思维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诗人作为语言的艺术家,其重要本领之一,就是要“以形象使一切抽象的变成具体”。他所创作的作品大都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给人以“色授神与”之美。艾青曾说:“诗人必须比一般人更具体地把握事物的外形与本质。”这是诗人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描绘自然景物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因为诗歌同一切艺术一样,“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如果对于事物的“外形和本质”不能“具体地把握”,也就无从“抽象”,无从“再到具体”了,因为第一个…  相似文献   

3.
艾青的诗歌包容着丰富内涵的意象。诗人认为意象是主体情感与外界事物的契合。意象的运用,使我们既看到了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对诗人的影响,又看到艾青的诗歌同我们民族文化的渊源关系。由于艾青的诗歌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意象,因而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藏族当代诗人贡卜扎西诗歌写作的抒情艺术。认为它以抒情为生命,具有抒情的主观性,并艺术地化物为情,化理为情,使之成为诗人感情燃烧的、特有的、精美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艾青诗歌鲜明的时代感并不能掩盖其个性和自由意识,诗论家艾青试图贴近时代的兴奋和壮烈与诗人艾青对于时代的敏感和疑虑都杂揉在了《时代》中:顺应时代的光明的一面成了主流,而对时代的怀疑和焦虑则被潜藏在意识深层。艾青诗歌的价值,或许正在此意义上凸显出来:艾青诗论及诗歌的新的阐释空间,可能在于诗人追求时代和自由的心理及身份焦虑之间的缝隙。  相似文献   

6.
纪玲妹 《兰州学刊》2009,(4):210-212,216
毗陵诗派是由清初的“毗陵四家”、“毗陵六逸”,及清中叶的“毗陵七子”等常州诗人群体组成的地域性诗歌流派。毗陵诗派十分看重人品,诗人有较高的品格修养,他们的文化人格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立身以忠孝为大;狂狷人格明显;传承东林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千多年来,李白诗歌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仅因为其内容和形式的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纵情狂放;更因为其中所透露出的灵魂的煎熬、苦撑,长歌当哭的悲怆。李白的诗歌无疑是继屈原之后,把诗歌推向哲学意义,生命的更深层次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放逐之中体会生命的漂泊意义,又在一次又一次的醉酒中忘却生命的跋涉,沉醉于生命的无奈。本文试图从超越之心与人在路上;自我否定中的人格高扬;豪迈之中的悲怆三个方面来阐述李白诗歌中的悖论法则。  相似文献   

8.
诗象是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中逐渐浮现并确立的。诗歌的创作过程,是分观象、取象、立象三步实现的。观象、取象、立象三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的问题。因此,诗象这个词其实包含着文学创作中一个极深刻庞大的理论命题,即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歌作品中物我关系的命题。本文试分三部分讨论之。一、观象一首好诗,必具有感染人的力量。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种感人的力量来自诗人个体生命对自然的感悟所引发的“生命潜流”。…  相似文献   

9.
“我看见……”是王小妮诗歌的最常用句式,也是理解王小妮诗歌的一把钥匙。从三个方面考察了王小妮的诗歌:主体“我”(即诗人)的个性特征和与万物齐一的精神境界;诗歌文本所呈现的艺术世界,其核心是对诗人所理解的生命本质的呈现,即诗人之所“见”;主体认识和感悟世界的“看”的直观方式以及“处低”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诗人中,安谧诗的境界是自由的、静穆的,充溢着飘逸超脱的禅的意味。诗人的人格及他的诗已对自我与自然、历史与现在有了较充分的觉醒和圆识。这样的诗具有一种“天籁”之气,于极静中蕴含勃勃生机;于无关心中逼近生命与宇宙的真实。其中弥散着堪称东方文化精神的...  相似文献   

11.
<正> 艾青说过:“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必须使它崇高与完整”。诗歌作为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以社会心理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来概括时代愿望与要求。这种艺术特性,决定了诗歌以塑造典型的抒情主人公为使命:它主要不是描绘具体的现实生活画面,而是着力抒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感受。自由的想象、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形成了诗歌鲜明的艺术特色。诗人在创作中并不追求具体的情节结构,而是努力把笔触伸向自己的内心,以富于韵律的语言来传达情绪的内在节奏,以感觉意象的组合来展现具体的情致与心境——这就形成了以意境为核心的抒情主人公典型化的表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忧患的创世者——论艾青诗歌的抒情主人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艾青是一位悲哀的诗人。他在《致亡友丹娜之灵》中说:“这歌声是你熟悉的——即使最欢乐的时候也有悲酸……”崇高的悲剧感充满了诗人的心灵,因为封建主义的礼教夺去了他少年时家庭的温暖,帝国主义的牢房囚禁了他青年时黄金的岁月,极“左”路线的镣铐锁住了他中年时响亮的歌喉,郁愤追随诗人的命运,并在诗中投下了浓浓的阴影。可是,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又成就了诗人的现代艺术精神,充满忧患意识的创世者形象,就成为艾青的抒情主人公,艾青抒情主人公的特异性,反映出诗人高度个性的现代意识,和充满创造性的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13.
艾青与西方近代诗画艺术顾国柱(上海财经大学)艾青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正像蜜蜂酿蜜要博采百花一样,他在汲取民族传统营养的同时,大胆地借鉴了西方近代诗画,特别是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艺术个性诗歌风格。在学习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蓝冰 《阴山学刊》2009,22(4):22-26
陶渊明的隐居和诗作使他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生存、生活和创作,形成了中国士文人“诗意居住”的典型范式,部分地实现了生命的和谐,反映了他的超迈峻洁的人格。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可以探讨出“人类诗意地栖居”这样的内容。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构建了千古不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情境”作为一个现代诗学概念,可融中国古典的“意境”和西方的“戏剧性处境”等观念于一体,它可指现代诗吸收小说、戏剧等文类要素而呈现出的文体混合倾向及其包容性品质,还可指现代诗采用的客观化、非个性化的知性抒情策略。中国现代诗的情境建构可分为拟态化、场域化和戏剧化三种类型。“拟态化”的实质是诗人将自我情感客观化,并在自我与外物、自我与他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应相通的情感契合关系。“场域化”特指诗歌吸收绘画艺术的表现功能,将抒情主体在时间流程中的思想或行动转化为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空间形象,以视角形象和空间场域来传递思想和情感。“戏剧化”指诗人营造的戏剧性人物的独白与对话、戏剧性情节的对立与冲突、戏剧性时空的跳跃与转换,以及由此综合而成的戏剧性处境。现代诗的情境写作,是现代诗人面临20世纪以来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文化语境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折射出现代诗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审美趋向。情境诗学为我们研究现代诗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第三代”诗是“朦胧”诗后的一批青年诗人实验性诗潮的泛指。它已定格成为历史了;然而在它鼎盛时期的1986──1988年,却是风靡全国的“时尚”。首先要肯定的,第三代诗潮的涌现并非偶然,它是继朦胧诗后的又一次精神的解放。如果说朦胧诗人的历史功绩在于“把诗从政治工具中解放出来,恢复了诗的审美性质,显示了肯定自我的价值观。诗人将是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的自我引入诗中”①,那么更年轻的第三代诗人,则在反叛的道路上走向纵深,他们继续轰击原有新诗形成的意识形态硬壳,追求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体验,与之…  相似文献   

17.
庄伟杰 《晋阳学刊》2005,(1):103-108
真正的诗人总是保持恒久的前倾姿态,在人格上确立一种自觉的边缘意识.正如古今中外一切大作家大诗人一样,余光中的生命境界和精神世界是立体多元而又充满矛盾的,同时也保持其微妙与和谐的统一.余光中展现的世界具有多重的美学内蕴和多维路向.我们发现,当诗人从边缘立场出发,至少在两种向度上同时展开一是既能作为个体生命独特的心灵图景与创作主体的生命感受;二是又能作为表现出人与超自然两个层次的契合上,发出关于人类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和关注以及体现出文化与历史传承的真义.余光中诗歌对当代华文诗歌写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岑界参诗歌,在浓郁的异域情调与夸张色彩中,真实的生活内容与自然景貌或如实反映;或变形展现,在创作主体的敏锐感受中显出神奇的艺术表现力。透过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的层次。岑参诗歌进而显示出处于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点与结合部的深层的文化意蕴。诗人生性好奇,又长期活动于西域极境的边塞地区,正因这种性格气质与边塞经历,决定了其诗歌的基本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建安游仙诗因诗人们的功业思想而充满着“豪气”;抒情主体置于仙界之中;稍有玄学倾向;风格瑰丽雄奇。阮籍《咏怀诗》的游仙描写充满着对痛苦心灵的自慰;抒情主体与仙界截然分开;具有玄学品格;风格清逸玄淡。后世游仙诗基本是在这两种模式风格的交融嬗变中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无限的渴望:诗人之死肖鹰即年代末90年代初,是诗人死亡的岁月。而这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诗人新生的岁月,不到10年之隔。我们曾在80年代中期以后,感受到了当代中国自我诗性存在的消解,诗歌的内在性消亡。这种消亡以四位青年诗人的肉体生命的电光疾逝般地殒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