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崭新课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已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标志着“和谐”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现实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要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作为思想指导以及具体的目标选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民主化,注重制度创新,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能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优劣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媒体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治国安邦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闻宣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新闻宣传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领公众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设和谐社会是从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小康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审时度势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党的执政理论的进一步深化。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涵义。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科学的新概念 ,第一次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看作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作为利益整合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功能便是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不断地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特别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意义尤为重大。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立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党的执政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加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道德基石和社会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确立公平正义的执政制度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提高执政主体的道德责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和基本思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 ,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下简称“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已经引起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国内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从实际情况看 ,构建“和谐社会”才刚刚破题。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 ,正确理解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立论依据 (亦即背景 ) ,全面把握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深入探讨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 ,对于逐步推进并最终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具有重…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今年两会代表讨论话题中的重中之重,笔者从古今中外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思想来展开论述,证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时代和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新闻传媒的功能、使命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治国安邦的重大战略任务。新闻传媒作为党执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闻传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舆论工具,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领公众舆论,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凝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转型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曙村 《文史哲》2005,2(1):149-154
改革开放前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是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 2 0世纪 70年代末 ,意识形态中心型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合法性基础由以意识形态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绩效为中心上来 ,成功地实现了合法性的第一次转型。当前 ,经济绩效主导的执政合法性面临着新的挑战 ,创新执政合法性 ,实现执政合法性的第二次转型是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牵动,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是医院发展新的主题和旋律,是当前医务工作面临的崭新课题。要充分认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对于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重要意义,要在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实践中始终展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出现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乡政与村治、村治机关与村民等一系列的矛盾,村民自治的家族化倾向也开始出现.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历史原因,也有村治机关自身的原因.从法律上界定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乡政与村治的权力界限,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等是消除这些矛盾,实现农村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试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及其基本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小龙  廖欢 《云梦学刊》2005,26(3):60-6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新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强调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如何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历史的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政治合法性是一个政党执政的基本条件,其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意识形态、领袖魅力、统治绩效、民主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理上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从历史变化看,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主要来源经历了从以意识形态为主向以领袖魅力为主转变、又由以领袖魅力为主向以统治绩效为主转变的演变历程。当前,如何加强民主选举制度建设,继续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和谐校园中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深入开发八大工作平台:价值观念工作平台、党建带团建工作平台、教学管理工作平台、就业工作平台、心理健康工作平台、日常管理工作平台、特殊群体工作平台、安全稳定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学生思想政治管理体系,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大考验,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金桂  郑曙村 《齐鲁学刊》2005,2(1):149-15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执政合法性做出了不懈的探索。改革开放前,中国共 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是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20世纪70年代末,意识形态中心型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以邓小平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合法性基础由以意识形态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绩效为中心上来,成功地实现合法性的第 一次转型。当前,经济绩效主导的执政合法性面临着新的挑战,创新执政合法性,实现执政合法性的第二次转型是 我们党当前执政合法性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日趋多样化,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面临着国际和国内多方面的挑战,我们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以便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河南省紧紧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取得了如“三级联创”、“四议两公开”、“金桥工程”、“红色家园”、“双联双增”和“党员关爱”等成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环境考验和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工作机制和制度创新、构建大党建格局,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开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举"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