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我们通常对"实事求是"的理解是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出发,无法解决如何从"实事"中求"是"的问题,对于作为"是"的真理问题也远远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实践以及实践的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人的认识和真理问题。"求是"的认识活动同时作为改造"实事"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在"求是"的实践历史活动中不断与"是"接近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真理也并非是脱离人和历史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的,而应该加入价值和历史问题去考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事业的指导思想是没有疑义的,但也必须承认,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性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可能是终极性真理。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历史的演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失误与不足,便日益显露出来。然而,应该看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它的价值构成威胁的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失误与不足,也不是它的一些原理与一些结论已经过时,而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中  相似文献   

3.
莫雷 《理论界》2008,(3):99-100
齐泽克试图通过结合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提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齐泽克通过分析商品拜物教,揭示出意识形态的不完整性,征兆就是颠覆意识形态普遍性的崩溃点。他不同意把意识形态看作虚假意识的看法,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现实的无意识的幻象。意识形态的幻觉不是定位于"知",而是定位于"行",信仰和服从支撑着意识形态幻象。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作为“问题”被提出来,这实际具有理论和现实双层原因。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主题、思想基础和理论产生的社会现实三方面看,我们与150年前的马克思面临共同的问题域,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当代性。鉴于社会历史的变化,应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化对三形态理论的研究、立足商品经济时代三方面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与时俱进,从而充分彰显其当代价值,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独特性在于它是"法律拜物教批判",是批判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法治理念及资本主义社会法治实践的法律理论,这是英国分析法学家柯林斯的基本结论,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独特性以及把握它的当代价值具有启发意义。法律拜物教把法治看作为不可质疑的教义或必须信奉的原则,看作为国家的最优结构和终极理想,相信依靠法治,权力得到制约,权利得到保障,社会就会成为公平正义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法学不是停留在对法律表面功能的认同上,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从整体社会形态的宏观视角出发,以一种冷峻的眼光审视现代社会流行的法律理论、法律观念及法治实践,为法治进程的未来推进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执政思路,即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由此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主体性出发,探讨科学发展观,可以发现,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是把人民群众作为主体来看待的,体现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根本的主体价值原则。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处处体现着主体性的价值导向,是真理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对比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维范式、政治资本逻辑思维范式及权力话语思维范式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批判范式是从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背后,去发掘和揭示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的一种思维范式,而且要实现对这种社会历史根源的消除与批判.后马克思主义阐述的政治价值主导性和独立性思维范式理论,拓展了当代理论和实践视野,对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合法性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分化为自由主义及其批判两大范式。前者宣扬合法性主要来源于"法律、合法性信念和宪政民主",而批判理论认为,这些要素虽然重要,但最终需经真理的检验,以使权力体系重新合法化。批判理论主要来自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但也来自自由主义阵营内部。这两类合法性理论的存在,为当代政治实践提供了较全面的检查视界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面对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的动荡,弗兰克力图为俄罗斯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理论路径。在对俄罗斯出路的理论探索中,弗兰克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发现了真理,认为在当时的俄国,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危难中的俄罗斯。弗兰克认为马克思世界观根源于人道主义,而社会主义则是人道主义的最有影响力的实践形态,由此他提出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体系建构。这种"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一方面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有机吸收,另一方面则强调以东正教神学为底色的人道主义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或理论前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有没有一致的地方? “西方马克思主义”完全否认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关系、说马克思坚决反对那种主张“应当在物质和物质过程中寻找一切思想和精神现象的根据”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基础”仅仅指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里提出了实践、生产劳动是否需要物质前提的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著作中,他们的确很少专门阐述自然观和重复一般唯物主义的初步真理,而是集中注意力于社会历史领域、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观。尽管如此,他们以一般唯物主义作为不言而喻的理论前提,仍然是非常明显的。仅举两例:  相似文献   

11.
李颖 《晋阳学刊》2009,(5):22-24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人学思想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人学思想上的心理相容性也许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两者都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实践性是两者共同的理论目的;群体本位是两者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品质;追求和谐是两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今天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共性,既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也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演进态势是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的总体性意识分不开的。在实践总体意识、思想总体意识、人学总体意识以及历史总体意识的支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的历史使命在于推进整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现代化,推动中国社会历史由民族史向世界历史的整体转变,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代立梅 《理论界》2014,(9):10-13
探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理论地位需要我们自觉摈弃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单一学科视野,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来重新厘定。马克思主义有着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基础、理论主题、历史视野和方法体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初步批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基础;对人的本质的初步揭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发掘,初显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历史视野;对矛盾辩证法的初步探讨,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确立了一以贯之的方法体系,这四个方面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为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做了重要奠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状况,面向未来科学发展道路的主观正确反映,是中华民族在全世界范围内本土独立身份和主体意识的充分展示和体现。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它是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实践选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规律,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及“世界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三个重要理论维度,分别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本体论基础、历史价值论基础和历史方法论基础;应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视野,准确地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社会哲学思潮,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足,并生根发芽,这绝不是偶然的文化事件和历史事件,它们彼此之间肯定有着契合之处。当前,在新的历史大环境下,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关联性,将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最可靠的理论保障。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进行有效梳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马晨  雷琳 《社会科学》2008,(1):73-7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正受到内外部错综复杂因素的合力的冲击,出现信仰危机和被边缘化的趋势.从它生存的外部环境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时代主题转换和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根本性挑战;从它依存的社会基础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等社会阵痛所带来的根本性影响;从它发展的内在动力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理论研究和宣传手段有效性不足的根本性制约.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纪兴 《河北学刊》2002,22(6):21-24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特征 ,在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新的社会实践既向传统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 ,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一方面要培育和激发理论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要培育和建立良好的理论创新的实践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20.
白新欢 《理论界》2014,(2):8-11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不断的怀疑与责难。这种怀疑与责难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构成了挑战。现代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如对人类社会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利他主义理论、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理论,以及现代社会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新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等等,都构成了对共产主义理论的新支持。总结这些最新理论成果与实践成就,对共产主义进行新的理论论证,不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