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示众》:独异的杰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禧修 《北方论丛》2005,1(6):34-37
<示众>的艺术形式与传统小说迥异,它是二三十年代中国读者所完全陌生的,与今天主流的小说理论依然有相当的距离;<示众>的题材是生活中极常见、也极容易忽视的,它所开掘的思想内涵却是极深刻、极富有开创性的.<示众>是独异的也是杰出的,独异性与杰出性是<示众>相连贯的两个方面,这为读者阅读接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长久回味、思考和反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引起我的注意,是受了钱理群、王得后两位先生的启发。他们认为:“《示众》是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二者的一种契合……我们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中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①我非常赞同两位先生的论述,但仔细推敲后疑问依然不少。其一,《示众》收入鲁迅小说集《彷徨》,写于1925年3月18日。除了《故事新编》,大部分“对《示众》进行生发与展开”的小说,都写于《示众》之前。那么,鲁迅为何还要特地写这篇以“示众”为惟一内容并以此命名的小说?其二,…  相似文献   

3.
王吉鹏  孙丽凤 《殷都学刊》2009,30(1):104-106
前期的<中央日报>副刊是很有特色的进步副刊,对其鲁迅是持有支持的态度,在孙伏园的中介下鲁迅与这一副刊发生了一些关系.鲁迅在1927年2月在香港的两篇讲演稿<无声之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分别于3月23日、5月11日在<中央日报>副刊得以完全地与公众见面.在讲演中鲁迅对中国旧文化进行一以贯之地剖析并对港英当局进行了强有力批判.此外<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的<鲁迅先生脱离广东中大>一文,引起了一场鲁迅与顾颉刚之间的风波.  相似文献   

4.
启蒙·人道·信仰--从鲁迅到余华再到辛格小说中的"三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中,常见到一些愚人.但大都是配角,像戏剧舞台上的小丑.然而,有三位作家写的三部小说中,愚人却是作为小说主角出现的.那就是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的来发和美国获诺贝尔奖的当代作家辛格<傻瓜吉姆佩尔>中的吉姆佩尔.把他们所塑造的"三愚"放在一起来阅读,居然读出许多意味来.  相似文献   

5.
张永刚 《兰州学刊》2005,1(5):304-305,296
<搜神记>通常是以"志怪小说"的名目为人们所接受,但事实上在<晋书>、<隋书>、<旧唐书>中都被列为史部"杂传"一类.由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出发追溯其为"杂传"之因由,并通过探讨干宝之经史观,认为<搜神记>足可为当时社会世相的实录.  相似文献   

6.
为<社会科学研究>30华诞写一篇小文,就我个人来说,的确是有感而发. 在拙著<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的"后记"中,我曾发自内心地向为数不多的几家刊物致谢;其中一家是<社会科学研究>,同时也感谢了几位从未谋面的编辑,其中一位是<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的李琏生先生.如此认真地致谢,表明我只是一个寻常人,因为真正的"人物"通常是受恩不谢的.之所以不谢,意在暗示自己发迹后将有以重报,其中包含着不同寻常的自负意味.但也正因为我只是一个寻常人,也就更能见出<社会科学研究>在我的学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在学术上的些许成绩是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提携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天下>是一份英文文化期刊,由中山文化教育馆主办,先后在上海与香港编辑出版,在公正性与国际性的原则下"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所以<天下>虽具有官方的资金支持与人事背景,但还是从宣传中国现代文学的角度向西方大力译介宣传鲁迅.<天下>对鲁迅的译介与责任编辑姚莘农有极大关系.鲁迅逝世后,姚莘农第一时间在<天下>刊发<鲁迅:他的生平与著作>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利用"书评"栏配合宣传斯诺<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还接连在<天下>刊发鲁迅作品的英译文,向西方世界展示鲁迅的文学成就,从而充分利用了<天下>在20世纪30年代所建构起的国际文化空间,扩大了鲁迅在西方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56年前后, 久不动笔的著名作家施蛰存在<文汇报>发表了多篇杂文,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956年发表的<吊鲁迅先生诗并序>和1957年发表的<才与德>等.这一现象与"百花时代"的政治空气有关,更是施蛰存不平则鸣的担当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意志、轮回与解救对于人类仿佛是个永恒的话题.而在鲁迅的<过客>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我们分别可以得到两位伟大思想家给予的答案,深入体会一番,不禁可以感受到他们人生观与哲学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并未停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上,而是在不断发展完善.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倾向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婉而多讽的讽刺风格观,后期是中西交融的婉曲含蓄与辛辣直切并重的讽刺风格观.发现鲁迅的讽刺风格观的转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研究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其经典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唐代的"传奇文"在中国小说史上影响深远,对于小说文体的演进至关重要.他在该书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中这样写道:"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①这一论断影响巨大,很多学者都据此认为唐代是中国小说史上至关重要的时期,比如,石昌渝先生就认为:"唐代传奇不避讳虚构,驰骋想象进行铺叙描写,实录的原则放弃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标志着小说文体的诞生."②其实,鲁迅先生的说法固是笃论,但其侧重点仍放在创作主体--作者一面,所谓"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也,而且他并没有下"小说文体诞生于唐代"之类的断语.如果以"新批评"的观点把侧重点放在作品本身,并参考"接受美学"的观点把读者这一文学要素也考虑进来,关于小说演进的观念也许就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当中,受到鲁迅先生尊敬和佩服的,当首推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每每论及俄罗斯大作家时,往往将陀思妥耶夫斯基放在首位,这决不是偶然的,两位文学巨擎都因以小说描绘人类灵魂而著称,鲁迅对国民魂灵的无情剥脱形成了他的双重艺术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苦难灵魂的残酷拷问建起了他的"摩天祭坛",两人的小说创作都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现实主义.(一)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事小说创作都有一个崇高的发端,在鲁迅是为了唤醒沉睡的民众,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做到"国民精神之发扬";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为屈辱的以及人人抛弃的人请命"因此,他们的艺术着眼点始终是"人",是"人"的独立价值,这是两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和现实主义大师相通  相似文献   

13.
李小杰 《理论界》2009,(7):121-124
对于高晓声的评论,一般认为他是描写当代农村的高手,又或是继承了鲁迅批判社会的笔触.不过如果纵观高晓声的全部作品,就显得不够中肯.其实高晓声的小说根据其迥异的风格可略分为两类:除<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这些典型现实主义小说外,他还创作了具有<山中>、<鱼钩>、 <绳子>、 <钱包>、<飞磨>、 <心监>等现代意识的小说,这部分的小说才是他文艺理想的真正的体现,而这恰恰是高晓声小说研究者一直忽略或语焉不详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份现代意识,高晓声的小说才会从写实描写农村的生活转而描写人物,从描写人物转向深入人物灵魂和处境,故他不仅农村小说卓有成就,而且还写出了一系列呈现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这篇论文试图从他的文艺思想和作品来研究他小说所蕴含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重要奠基者的胡适与鲁迅,出于以往学者对<西游记>主题的长期误读而提出该著是一部"游戏"之作.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有184处写到"哭"或"落泪",依原因可分为12种类型.如此的描写既拉近了神魔与人的距离,又增加了形象的生动性与多样性.<西游记>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少不了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创造,部分"哭"或"落泪"就带有"游戏"成分.但由于文人世界观与情感的贯注,这部名著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浓郁而深刻的悲情色彩.因而,胡适、鲁迅等人视<西游记>为"游戏"之作,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发表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非常特殊的小说.它是鲁迅沉默多年之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小说的发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以一个狂人的形象诞生的,也标志着中国小说叙述开始从"无我"向"有我"转变.  相似文献   

16.
小说<妻妾成群>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实际上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颂莲形象.小说中的颂莲是个受过新式教育、有着独立精神世界的叛逆形象,而电影中的颂莲则是个被封建家族制度成功规训的奴从形象.  相似文献   

17.
天籁与野草     
鲁迅是不大喜欢庄子的,小说<起死>充分表达出了这一点,其中的冷嘲甚至带着些许轻蔑,这当然是那个时代的锥心之痛使然.其实,庄子同样处在一个有着锥心之痛的时代,所以庄子与鲁迅同样是以"冷"的面貌呈现给世人的,与他们的心灵是炽热的一样.庄子与鲁迅同样是不世出的人类精神的独行者,庄子心中的"天籁"与鲁迅心中的"野草"正一脉相承.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一个的独特纬度.……  相似文献   

18.
陈卫星 《兰州学刊》2005,(4):275-276,265
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对古代小说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和比较系统的阐述.鲁迅对这本书十分重视,他的古代小说研究借鉴了书中的诸多观点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引用了书中的大量古代小说研究材料.<少室山房笔丛>的学术地位和价值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关于鲁迅小说意义的阐发不能脱离对其所展现的社会空间的准确认知.借鉴社会史研究视野来认识小说<离婚>中的人物关系,爱姑与七大人其实处于乡土社会的绅一民关系格局中.围绕爱姑的婚姻纠纷调解事件,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尤其是绅权的基础、特征与运作的过程.对于鲁迅小说中"士绅"这一人物类型及其嬗变尚有待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鲁迅在艺术手法上取法于果戈理,因为两位作家有着相近的国情,面临要解决相似的社会问题,采用了相似的表现手法.但由于他们所处时代、民族不同,阶级、世界观的不同,对当时社会问题剖析深度也不同,在主题开掘上鲁迅的作品更有着巨大的深刻性、广泛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