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普光 《阴山学刊》2009,22(1):23-24
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而且,金融危机不断深化,波及全球,由虚拟经济链向实体经济链传导,世界各国开始受到经济衰退的严重威胁。如何看待金融危机,笔者以为,一方面用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来考量,另一方面以资本的本性作为切人点分析金融危机。这样,更容易看清金融危机的本质的深层原因,也更容易对资本主义和资本有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源于西方货币理论的货币政策,必然出现只注重流通中的货币而忽视经济实体运行的理论异化。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认为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供给内生于经济实体运行,货币政策一定要建立在对实体经济调节的基础上,没有商品流通领域的结构调整,仅仅依靠宏观调控不可能解决经济中的顽疾。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实际效果表明,只关注流通领域的货币政策是有缺陷的,这也是马克思货币理论对现代货币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2008年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在众多的原因中,有效需求不足、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次贷危机这三个方面是最主要的.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可以使我们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走的更稳更好.  相似文献   

4.
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金融危机既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缺陷,又带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契机.全球经济能否快速摆脱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平、合理和高效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如下发展趋势:全球重建国际货币秩序的呼声高涨,但美元独大的状况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国际货币金融合作将加强,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是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一个显著趋势;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具有复杂的过程、机制以及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学术界对于本次金融危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解释.文章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较现有理论更好的研究本次危机的分析框架,并对危机进行了解释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货币经济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货币经济学的源头,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是威克赛尔第一次打破了货币与经济分离的“面纱”而最早探讨了货币经济关系.实际上,如果我们客观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并把它放在货币经济理论史的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正是马克思先于威克赛尔而在“二分法”盛行的时代最早探讨了货币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最先形成了统一的货币经济理论.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货币经济学说史上货币面纱观占统治地位并逐步向货币经济观过渡的时期,也是货币价值理论中货币数量论与货币生产成本论共存、拼争的时期.在这种学术潮流与学术流派交叉发展的背景下,威克赛尔(1898)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并在此框架内实现了由货币面纱观向货币经济观的转变;马克思(1867)则独创科学的劳动的货币价值论,在货币生产成本论的框架风实验了由货币面纱论向货币经济论的转变。也许是由于信用货币制度从而货币数量论畅行当代,马克思的货币经济理论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我们相信,这一贡献不仅具有科学史的价值,而且它所揭示的一般货币经济规律对于研究当代货币经济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始于次级贷款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动荡.这场危机给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在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及变革的可行性,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而且迅速蔓延至全球,演变为世界性金融危机.从本质上看,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下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导致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严重脱离,成为危机的深层次根源.  相似文献   

9.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形成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立足于深圳,从税收角度剖析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从税务工作层面提出抵御金融危机的建议,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前景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有它的必然性。从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中,也可以预测它的发展前景。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出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中的货币危机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将其本质概括为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和货币危机,后者的理论含义和重要性长期为人们所忽视。文章对《资本论》中货币危机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对货币危机思想进行了初步的阐释,有助于加深对货币、经济危机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所蕴涵的内在矛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我国经济实体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经济危机作了深刻的经济学分析.论文认为实体经济是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基础,金融创新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从中国幅员辽阔的基本国情和效率原则出发,内需应当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自然状态,而不应当是一时的政策举措;在经济政策的取向上,要始终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宁肯选择有轻度价格上扬的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也不选择物价指数低、经济紧缩和严重失业;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把握调控的方向和力度;过度刺激会把原本该在经济周期中解决的问题包下来,这些问题再一次爆发时会产生更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企业危机管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冲击,"三鹿奶粉事件"的突发,给人们再次敲响了警钟.认识危机、讨论危机、研究和应时危机刻不容缓.本文系统介绍了企业危机的界定,全面分析了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揭示了企业危机管理的本质,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危机,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基本策略,为进一步探索危机管理提供有益的思辫.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于以华尔街为首的美欧金融体系违反了金融业3个基本原则:植根于工商产业,严格管控风险,杠杆率适度。我国金融体系要防止5个趋势:政策过度叠加,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老大"意识蔓延,收入过高,服务意识不强。规避危机要力求4个平衡:贷款余额与GDP大体1∶1,证券市场市值与GDP大体1∶1,房地产总市值与GDP大体1∶1,国家主权债务加上社会保障支出与GDP大体1∶1。化解金融危机,不能依靠金融业自我循环,而要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5.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广泛影响。将经济危机与编辑工作结合,通过经济分析的视角,探讨作者论文与实体经济、编辑部运行的可能性边界、编辑流程中的虚拟“信贷市场”、降低编辑信息成本、品牌效应和政策扶持。编辑应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谦虚谨慎,居安思危。编辑工作应为作者论文实体服务、最大限度地利用稿件资源、收取定金(编稿费)以防止作者随意撤稿、建立编辑部数据库、引导作者向各层次的刊物投稿。  相似文献   

16.
实在的危机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斗争延续至今,似有愈演愈烈之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虚拟实在的出现,似乎预示着“实在论”的“崩溃”。而实际上虚拟实在建立在对现实实在的仿真基础上,其不否认现实实在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7.
论危机领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频繁爆发的危机给公共领导活动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危机领导要成功地迎接挑战,化解危机,必须满足公众在非常状态下的各种不同的期望。“危机—改革论”对改革领导成功利用机遇,顺利推行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但危机提供的改革机遇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多,主要原因就是危机领导与改革领导之间存在不同的特性。因此,改革领导必须认识到“危机—改革论”的局限,以避免危机改革过程中的盲动性。  相似文献   

18.
衡量一国的国债规模是否存在风险,不仅要看各种性质的国债规模与各指标间的比例,而且要看财政支出是否履行了其基本职能.一国的实际国债,是各种已有债务与财政基本职能缺失部分(即应由财政支出而未支出部分)之和.在我国,后者的规模远大于前者,其所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危害的风险也更大.我国不仅存在巨大的国债风险,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国债危机.  相似文献   

19.
论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危机管理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依赖性和脆弱性很强的旅游业最容易受各种危机影响,因此应该重点研究旅游业中的危机管理问题。影响旅游业的危机主要有五种,即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危机和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面对这些危机,企业和政府都应该形成有助于旅游业度过危机的危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国际金融危机对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对中亚的新兴经济体哈萨克斯坦影响尤为严重。哈萨克斯坦银行业严重依赖国际资本,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流动短缺时,哈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就迅速上升,由此将银行业的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致使经济整体下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