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炎才 《天府新论》2006,(1):123-127
在清末道德救世思潮中,部分时人视死节、无畏、献身等自动赴义为特殊道德救世途径。死节主要体现封建官吏在对外战争失败和在政治变革过程中所表现的忠君爱国;无畏则展示为有志于救世者视救亡图存为己任,勇破生死关,不顾身家而为之的忠君爱国与抑君爱国相结合;而献身则凸现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促进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勃兴的叛君爱国。此类自动赴义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创办实业学堂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实业教育是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实业学堂既是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 ,也是实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张之洞关于创办实业学堂的独到见解与实践 ,不仅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 ,而且为当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完善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吴雨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骨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爱国的观念和爱国的思想。《战国策·西周策》说:“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也有“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载。爱国主义的历...  相似文献   

4.
作为近代著名教育家的张之洞,极为重视道德教育,其教育思想丰富,教育实践成果丰硕,深受时人关注。他对道德教育的方向、途径、方式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和探讨,形成了系统而特色鲜明的道德教育观。培养爱国是其道德教育的核心,要求各学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将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起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不仅继承了诸如忠诚、仁爱、节俭、明于公私之分等传统美德,而且言传身教,垂范他人;重视职业教育,针对不同学堂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不同,强调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大力提倡道德教育的今天,重温张之洞的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张之洞的洋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洋务运动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张之洞的洋务思想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张之洞在其代表作《劝学篇》中所阐发的“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思想,更成为议论的话题。褒之者说,《劝学篇》是张之洞“结合当时中国实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求富求强的纲领”,并据此认为张之洞是个“改良派人物”;贬之者则认为,张之洞是个“真洋务假维新”的投机分子,而《劝学篇》则是这个投机者以“虚伪”手段,“向顽固派‘输诚’的礼物”。两种意见,大相径庭。孰是孰非?笔者以为,颇有辨明之必要。因为这个是非,不仅涉及对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个人及其思想的评判问题,而且关系到如何看待整个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时代价值问题。为此,略抒己见,以期就正于史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6.
面对国势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势 ,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张之洞和梁启超 ,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倡导教育救国、教育兴国 ;都主张废科举 ,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都主张建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同时 ,由于所处地位、所持立场的不同 ,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各个方面又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张之洞强调“稳中求变” ,梁启超则“趋变求新” ;张之洞主张进行“通才教育” ,梁启超则主张“新民教育”。他们的教育思想 ,体现了洋务派与维新派教育思想的不同 ,也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由“人才教育”向“国民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沈艳华 《理论界》2005,(7):50-51
邓小平同志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又赋予爱国主义崭新的时代内容。他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他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两种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把爱国爱民的思想落实到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之中。在中国爱国主义思想宝库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切实举措,更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现实保障。当前,在“概论”课教学中,仍旧面临着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弱化、历史虚无主义盛行、部分教师存在认识偏差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筑牢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建强爱国主义教育主力军等途径,将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概论”课,使其更有效地培养具有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何时,学术界有较大的分歧。张之洞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完整表达,不仅使得“中体西用”这一提法上升为官方意识、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也使得这一中西文化结合的模式完成了从洋务派的重在“开新”,到戊戌时期首推“卫道”的转变。虽然维新派也提倡“中体西用”,但其主旨在于中西文化的会通,这与张之洞意在以西学补救中学之缺的保守思路形成巨大反差。可以说,张之洞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五四爱国主义在继承传统士大夫济世拯民、爱国报国精神的同时,更赋之以全新的内涵。它摒弃了传统士大夫对于君主权威的依附人格,代之以生机勃勃、个性独立自主的民主气息;它饱含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源于开放意识的信心与乐观;它不是盲目的“忠君报国”,而是立足于“科学”、“民主”之现代意义上的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11.
“湘阴双杰”郭嵩焘、左宗棠,是近代湖湘文化孕育出来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侮,学习西方,富国自强的理论和实践中,既凝聚着二人浓浓的爱国情怀,又体现着二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差异。从爱国主义的历史功业来看,左宗棠超过郭嵩焘;从爱国主义思想认识来看,则郭嵩焘领先于左宗棠。  相似文献   

12.
从英国侵略军以船坚炮利炸开中国的大门到“五·四”运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是中国亿万民众倍受西方帝国主义欺凌、唤响和本国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英勇无畏、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所以,中国人民眼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表现最突出的主题。近代爱国主义内容的充实与发展,始于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所进行的反抗斗争。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开端,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积极鼓动、宣传反侵略的先驱…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同志“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科学献身精神,是大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以王启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献身油田长期实践中,以高尚的爱国情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必然结果,是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表率和楷模,具有非常广泛的典型意义。新时期铁入精神指明了知识分子成才必须具备的思想基础,即爱国意识、创新精神和忘我境界。1.青年知识分子成才,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朴素阶级感情,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  相似文献   

14.
试论张謇的救国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上下求索。张謇这位封建科举时代的“士林魁首”,曾满怀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和富民强国的宏愿壮志,艰难地探索救国之路。张謇的救国道路经过了这样的三个历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领导、推动清末立宪运动;拥护民主共和。这是一条顺应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斗争不断发展的历史潮流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要使大学生加深对我国悠久历史的了解,深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突出对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的理解。通过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整合社会资源等途径,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民族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历久不衰。“爱国”二字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战国策》的《西周》一章中,讲到秦国欲吞并西周时,就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说法。东汉时期苟悦的《汉纪》也有“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言语。显然,在奴隶社会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降,自从外国传教士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深入内地传教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就相伴而生,其高潮就是义和团运动。在义和团时期,张之洞出于对国运的忧虑,反对义和团运动,镇压反洋教斗争,组织东南互保。张之洞的教案思想,既有爱国、护民、捍卫主权的一面,又有软弱、妥协、委曲求全的一面,而妥协大于斗争。这种悲剧的产生,是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与抗争在张之洞思想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8.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特殊意义的爱国主义者.他经历了从忠君爱国的古典爱国主义向近代爱国爱民推进中国近代化的新爱国主义的伟大转变。他以通州家乡为试点,以发展实业和近代教育为龙头,全面推进他的“乡村建设”──中国农村近代化改造计划.并取得了灿然可观的成绩。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中通过自己的奋斗,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确立自己的社会主体地位,并实行社会改造崇高理想的典型,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闭关镇国给传统爱国主义造成两种缺陷:一是对内将“忠君”与爱国等同起来,爱国必须忠君,  相似文献   

20.
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爱国必然热爱社会主义或拥护社会主义,这是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地位。爱国必然为维护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和强盛做出贡献,以维护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为内容的爱国主义。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祖国的统一。爱国必须拥护“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做出贡献。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