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个体道德需要作为人的特殊的、高级的需要,既非个体先天固有,也非神启,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和认同,将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道德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个体道德需要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个体道德需要也呈现出高低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道德需要是激发个体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要使学校德育取得实效,得到较大发展,关键在于注重研究学生的道德需要,构建以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德育激励系统。  相似文献   

3.
道德需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需要是人的道德活动发生的主体动力,是人的道德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是衡量人的素质,主要是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是人的需要系统的调控阀.  相似文献   

4.
唐凯麟 《云梦学刊》2009,30(3):158-158
道德需要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涉及到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等多方面的内容,是考察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道德原则、规范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心理依据.对于如此重要的课题,国内不少学者近年来已经开始关注,陆续推出了一些成果.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应该说还是有待深化的.  相似文献   

5.
广西初中学生道德需要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方法及过程在我们的前期研究①中,认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主要地应归因于其道德需要而非其道德认识,道德需要在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当中居于基础、核心的地位。道德需要的学说应成为学校德育研究的基础,它是彻底扭转“灌输式德育”,构建“主体性德育”的根本。人的道德需要属个性倾向,常表现为道德信念,包含道德认识,更主要的心理成分则是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属道德认识,但当人坚信自己的道德判断正确,并付诸行动时,这一判断则超乎认识而能反映其道德信念和道德需要。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界定,年龄为12、13…  相似文献   

6.
自我道德需要的意义及其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我道德需要是主体基于道德良知、道德价值的吸引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热切渴望。自我道德需要的产生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动机的心理基础,也是主体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主体的自我道德需要不仅要确立个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要制定适宜目标,深入道德实践,使主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7.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道德问题产生的主体性根源。人的道德需要是道德信仰生成的起点,能够激发人的道德需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德福一致的社会现实和神圣信仰两种因素。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德福一致的现实是激发道德需要的主要因素,增进德福一致是构建道德信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道德内化的特点及其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泰来 《云梦学刊》2006,27(3):74-77
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通过个体的自我意识转化为个体道德的过程,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统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以及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据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当注意优化外部的道德环境,完善公民自身的内环境和坚持针对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马建国  张树芹 《河北学刊》2012,32(1):207-209
长期以来,由于对个体道德发展内化过程的关注,忽略了对道德外化机制的研究。道德外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它是由外化准备、外化实施和外化环境等三个层面的不同变量组成的定向机制、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完整的道德外化过程三个机制的众多变量互动均衡发挥作用,一般会经历平稳、冲突、统一三个阶段。以外化机制视角研究个体道德发展,对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生成过程的熵变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熵是复杂系统中反应状态的一个函数,它表示系统的是有序化程度.道德生成过程可用熵变来进行研究.道德生成的过程就是个体对道德教育和环境信息渗透内化后在人脑中产生熵变的过程,控制熵变方向则是一个关系到个体道德在生成过程中有序与无序、向善与向恶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控制道德生成过程中的熵变,增加外界作用的"负熵流",抵消内熵增,实现总熵值的减少,使道德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道德情感形成的制约要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当前公民道德教育所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而道德情感的形成 ,必然要受到个体的生理基础、道德认知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以说 ,正是这三者的不断运动和交互作用规定了个体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2.
冯永刚 《南京社会科学》2012,(5):129-134,140
制度、道德与人性密切相关.对人性之善恶的预设既是道德教育不可规避的核心命题,也是制度安排必须回答的前沿问题.制度安排中包摄的行为规则、人伦规范和道德诉求,对人性的塑造和改造之效不可低估.制度安排影响着人们对道德教育中所含规范的认同程度,关涉到道德教育所处社会环境的优化状况,决定着道德教育所需成本的高低.要促进个体道德完善,提升社会道德水准,调动个体的道德自觉固然重要,得当的制度安排亦不可缺.  相似文献   

13.
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完善了道德建设体系,突显了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性,为明确“四德”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打开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空间。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表现及其所处的层次。个人品德建设就是在社会(国家)、组织(单位)、家庭和个人的协同努力下,个人道德品质持续不断提升的系统实践过程。个人品德修养、个人品德建设的原则底线应该是不损害相对一方当事者的利益。推而广之,利他应是社会主义道德及其建设的原则。个人品德建设的方法途径,一是个人要加强品德修养;二要以纪律、法律做保证;三是社会各层次、各方面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正面宣传,严格执纪执法;四要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流道德观念和言行准则。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道德文化是一种向善、美好的道德理想,是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提出的。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价值在于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坚守正确的发展方向,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大学精神的培育,充实大学精神内涵;引领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成长成才。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价值进行探讨,从而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提供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道德承担的主体是个人的;教育亦应该成为道德的调节方式;道德评价的对象不仅是行为,还应包括言语,是对"言行"的评价。因此,道德的定义应是:道德以善恶为标准,是调整个人的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权力性言行规范的总和。它以教育、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  相似文献   

16.
王腾 《晋阳学刊》2008,46(3):57-62
在市场语境中,市场主体的联结纽带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本性使得市场主体的价值追求以及现代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市场生活世界中,诚信之所以成为现代社会的“道德的底限”,是因为超越这一底限,现代社会的经济体系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将会失去保障。必须理解与把握市场主体间“目的手段”与“竞争合作”辩证逻辑,主体与他人、社会才能互利共生共存。竞争与合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方式。个人价值实现中的道德不是“守伦理的道德”而是基于意志自由基础上的“守法律的道德”。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人性化的实质是从人性出发、从人的生存状态出发培养人的德性。现代社会,共生性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特征。共生关系是共同体与个体的统一。所以,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学生共同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德育人性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前道德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不高,其中一个表现是人们在道德上的双重人格现象,即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脱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育方法单一片面不够科学。应该从道德需要入手,适时扩充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道德教育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和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9.
刘恩允 《齐鲁学刊》2003,1(2):77-80
道德价值取向的本质涵义是通过其界定和分类来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指“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是否应当认定” ,它使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有一定的倾向性 ,引导和制约着道德价值观的确定和道德行为的选择 ;从基本的道德关系来看 ,道德价值取向可划分为个人和社会两大取向 ,并且从道德关系的五个方面来看 ,个人———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实质性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