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尽四十余年心血所撰写的经济学巨著,同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揭示,劳动作为中介完成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原因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生态批判;三是对未来社会的生态描述,即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对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姚黎明 《北方论丛》2017,(6):128-132
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是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也是阐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危机的理论依据.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客观力量来源于“人的自然力”“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资本“无偿”吮吸客观物质世界的三种“自然力”,形成推动社会生产力系统扩张的强大动力.根据这一理论思想,资本过度吮吸自然力,吞噬“自然力空间”,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危机尤其是人的发展危机和资源生态危机的形成机制.这正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所要阐释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范畴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能否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导致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土地和劳动者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社会生产力极大浪费,使生产力的发展严重不可持续.为了防止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发生,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开创性地提出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劳动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生产;建立适合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等一系列极具实践性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绿色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理解绿色生产力的基础,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是通过劳动而建立的物质变换关系;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背后还有着更为本质的人与人的关系;在马克思的自然观基础上,绿色生产力才能统一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对立,才能从理论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论》及相关文本中,马克思揭示了时间的本质及构成。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节约劳动时间、追求自由时间的过程,是自由时间不断增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以商品范畴为研究起点,而以劳动范畴为研究基点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劳动范畴有不同的认识和阐述。在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之后,马克思给出了一个人类劳动一般的定义式认识,即"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由此确定劳动具有整体性,即劳动不是单纯的人的活动,而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而在没有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的对劳动的认识中,尤其是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的考察中,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同人人都习惯使用的劳动范畴是一致的,所表达的是完全主体化的劳动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点,由客观的逻辑决定,只能是具有整体性的劳动范畴。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的劳动整体性理论。经济理论界不仅需要创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点,更需要对劳动的整体性范畴展开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资本论》由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中介性,生产劳动范畴的社会本质,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普遍适用性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的方法论意义阐释了对《资本论》一般生产劳动概念本意的理解。其逻辑结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不含有只限于物质生产的意义,把一般生产劳动概念限于物质生产的传统理解不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本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是在完成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和对异化劳动政治学批判基础上生成的,其开辟的生态哲学新地平在于把自然界好与坏的问题归结为生产的好与坏、社会制度的好与坏。唯有实现生产的生态化、建构起真正的人与人平等关系,才能创造出美丽和谐的自然世界。生产生态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物质变换本身内在要求人与自然之间权利义务的平等交换,以及将物质变换置于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共同控制之中。物质变换的劳动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化奠定了全新的实践基础,为自然界的复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人与人建构平等关系而共享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成果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正>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抛开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形式,即抛开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和自然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的能力就叫生产力,它是生产的自然关系。而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又总是由人们的具体劳动引起、调整和控制,并通过人们的具体劳动实现的。所以,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也就是人们通过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物使之采取适合人们需要的形态即产品形态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①,“在同一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就意味着“劳动的生产能力更大”。劳动生产力,按其产生的本源和途径,可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劳动的技术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指的是由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即协作所产生的生产力。马克思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变换”概念是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芩主义生产方式、展望未来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内在地蕴含了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注意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尊重自然界存在的生态规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文章主要揭示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环境和生态问题在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生产力经济学是研究、揭示生产力自身运动发展规律的经济学科。而劳动生产过程“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劳动的材料,而劳动则把材料变为财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961年曹葆华等中译本第137页)经济再生产过程不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中运行的,而是和环绕人类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看,也就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和环境之间复杂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过程。其主要渠道,一是农业各部门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以及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化为食物或原料,输入经济系统;二是通过采掘工业将自然界的各种化石燃料(如煤、石油、油母页岩等)和矿产资源,输入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方面来揭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强调自然的优先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人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还通过对物质变换裂缝的深刻批判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其生态批判至今仍具有生命力,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3.
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卷78页对生产力解释为:“生产力……指人们同他们所利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那些自然对象与自然力的关系,即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同自然对象与自然力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典著作中都是指劳动过程而不是指生产力。生产力则是指“人对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化的自然就是使自然界成为真正的属人的自然界;人的需要的实现总是以自然尺度为基础的社会尺度与自然尺度的统一;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据马克思的这些思想,社会发展应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这不仅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也是社会文明的现实体现。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迈向更高形态的必经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更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因此,认真总结和探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人本思想,而且也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一题: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吗?钱学森同志1990年4月11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社会科学技术之所以也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第一,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人类的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此相适应,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亦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并用以补充“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概念的不足.《资本论》中的“精神生产力”概念,主要是指人类以知识或智力形式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智力、知识作为精神生产力,不仅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智力因素在内.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趋势,即所调整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已开始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成为“一门  相似文献   

16.
<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和研究。这并不是因为他把生产力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而是因为对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必须结合着生产力进行。他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必需的限度内,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但是,“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  相似文献   

17.
就劳动的积极意义而言,由于古典经济学家理念的影响,黑格尔的主奴理论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在"人——自然——人"的关系维度上具有相同的叙事逻辑和结构。但就劳动的全面意义而言,黑格尔主奴理论以劳动的精神形态为基础,只承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却把人与人的关系对立于"恶的循环"体系中;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劳动的物质形态为基础,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异化使人与自然,人与人形成对立关系,并在对立关系内部酝酿着消解"恶的循环"的积极力量——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完全和解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其他许多著作中,对生产力问题进行了大量论述,但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使用的生产力的概念的具体涵义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在研究科学和生产力的关系时,应注意把物质生产力和知识的形态上的生产力区别开来。什么是物质生产力?它是人们征服,利用、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发生作用的结果必然是创造一定的使用价值。所以又可以说,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一定使用价值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9页)。这就是我们一般使用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概念。这个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和“生产关系”相对应的。它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所进行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而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进行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变换。整个过程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自然与社会交错地运动着,这就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提供基础。 早在1844年,马克思已经开始探索,在人类的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是以异化的形式)和工程的方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的自然界,从而,历史本身是自然界产生人类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人的科学,正象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人本身是自然科学的直接的对象,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界流行的所谓马克思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看作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这种不妥当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马克思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说成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一、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不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无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克思只是分别考察生产使用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和生产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其一,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这是因为马克思《资本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通过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