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7 毫秒
1.
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但当前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着重在大学生中全面培育爱国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团体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契约意识等。  相似文献   

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音乐教育对于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创造冲动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直觉与想象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具有智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自觉地发挥音乐审美特殊的作用以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 ,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后备军,有无创新精神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兴衰。因此,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大力拓展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各种渠道和方式,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营造和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提出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做法和思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新的世纪,将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在新的形势下,开发和激励学生创造潜力的创造性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本文试就加强大学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粗浅探讨。(一)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素质教育是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逐步融合发展的需要。加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广博文化底蕴。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新的发现往往在交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人才日渐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直接因素,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精神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且也关乎中华民族的存亡兴衰。因此,高校必须担负重任,转变教育观念,分析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大力拓展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人才是创新之本。新世纪的高校外语教学也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外语师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四个角度探讨高校外语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结合,以期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外语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时代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后经济危机时代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重要战略机会期,依靠低劳动成本的人才观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发改委预计在2010年到2015年,中国的这种人力资源优势将会丧失,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主要供给面,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精神的建设者,其职业化素质的形成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的竞争中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本文就大学生职业化素质形成机制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大学生在培养自己的职业化素质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国飞 《兰州学刊》2008,(11):219-22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功能;适应创新素质教育要求,需要全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包括创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要求素质教育应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注重个性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和有效方式。现行的教育方式缺乏个性培养 ,扼制了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需要下大力气予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肖文学 《理论界》2008,(11):175-176
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校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必须以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为切入点,而阐述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内涵、特征,分析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现状及成因,探索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路径是本文重点解决的三个问题,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应注重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新世纪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成才中的主体精神 ,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 ,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作为高校“两课”主要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 ,理应成为培养大学生主体精神 ,营造良好的主体氛围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4.
浅谈高校创新教育与大学生个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而创新教育与个性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高校应通过形成开放性的教育观、实施大学生课外创新素质教育和评价机制、改革课程教育体系和教育管理模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注重社会实践环节训练等途径来完善创新教育服务机制,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 1999年在全国科技教育会议上指出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说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时代重任 ,必须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具体到高校的体育教学 ,应该创造一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氛围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本文着重就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 ,谈谈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创造…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千千万万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真正适应我国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和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教师 ,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新世纪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和提高科学的理论基础、全面的科学文化修养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乃至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作为知识经济奠基石的高等教育就必须打破我国原有的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努力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主体,其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和大力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从责任意识、意志毅力、砺志勤学、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于批判、开拓进取、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几方面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和发展,促使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与创新的实践活动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9.
孙雪玲  徐晓曼 《理论界》2013,(8):183-185
创新实践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应具备和掌握的重要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也强调了这点。以学生为本,搭建科技创新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从健全保障体制、构建创新实验室和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术竞赛等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引导大学生乐于参与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大学生自发学习和主动创新精神,制定全过程、全方位、贯穿式的育人方案,营造良好学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0.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因而如何使大学生尽快具有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条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