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浩淼 《兰州学刊》2014,(5):163-169
西方关于福利依赖及其对就业的负面影响的讨论从1980年起成为热点,主流观点认为救助对于贫富差距的调节作用有限,且可能造成福利依赖,不利于就业甚至影响经济发展。受其影响,近年来中国学界和公共平台也出现了关于低保这项救助制度"养懒汉"的担忧。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现有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分析了救助是否必然导致福利依赖、就业是否能避免福利依赖以及中国的低保制度是否存在"养懒汉"问题这三个议题,提出救助、就业和福利依赖的关系是复杂的,它并非通常认为的"救助会导致福利依赖,而就业能避免福利依赖"。救助和就业并非"对立"或简单的替代关系,应从"协调"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2.
由于农地经济功能的弱化和社会功能的强化,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福利田产生,与之相对的是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效率田。通过对福利田的经济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福利田导致了农地的低效利用,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同时影响到农民工的非农化进程,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3.
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福利多元主义是继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贝弗里奇范式之后为解决福利国家危机,于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理论范式。它主张社会福利来源的多元化,既不能完全依赖市场,也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福利是全社会的产物。福利多元主义兴起的背景是福利国家演进中的危机以及理论界对福利国家的批判;福利多元主义的内涵有三分法及四分法之不同;对福利多元主义发展趋势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政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福利国家表明国家承担起对公民的福利责任,凸显了国家的福利功能,并不是高福利的代名词,不同时期福利国家的福利程度都在发生变化,不同模式福利国家的福利水平也相差甚远,因此,福利国家首先是一种福利态度、福利理念,其次才是一种福利程度。我国应借鉴福利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积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  相似文献   

5.
“福利”是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长期争论的一个概念,英国白金汉大学社会和政治理论教授诺曼·巴里对“福利”有独到的见解,他对政府提供完全福利持怀疑态度,希望挖掘个人、市场和社群的福利价值,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周幼平  唐兴霖 《学术研究》2012,(11):56-62,159
尽管与西方国家社会政策转向的起点和原因并不相同,但由于同样面临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性潮流的冲击,中国在建立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福利体制时,借鉴福利多元理论这一当前西方主流理论是一条必由之路。然而,为避免理论应用中出现"情景错置"的问题,从中国情景出发,反思福利多元理论也必不可少。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不仅存在独特的人情福利制度,而且同样的福利结构,也存在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福利依赖"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实践中存在着低保领取者能进不能出、易进难出,尤其是有劳动能力者长期领取低保金等不正常现象;而国内对低保制度引发的福利依赖问题看法不一,各种观点均有理论支持。但不管是理论机理还是实证方法,都需要借鉴国外较成熟的研究范式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继同 《人文杂志》2012,(5):145-154
2010年既是中国社会福利元年,又是中国儿童福利元年与家庭福利元年,标志中国儿童福利运动,尤其是儿童世纪和儿童福利时代的来临,儿童福利概念成为核心概念。儿童福利概念内涵外延、界定取向、社会理解与社会建构成前提性基础理论与重大政策议题。本文首次概括中国儿童福利概念界定个体化、专业学科、模仿西方、职能部门化和行政管理化五种传统取向,率先提出学术理论研究、纵横交织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建构界定等方法,构建了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儿童福利概念框架决定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以现代性儿童福利概念框架为基础,笔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儿童福利制度框架与服务体系,强调国家儿童福利责任主体与责任范围内容。最后,笔者简要讨论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对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全球战略、国家形象建构、国家最高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多重长远和战略意义,强调国家是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建设的责任主体,指出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制度最基础与最核心的部分,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是国家最大和最优先的政治问题,当务之急是形成"社会福利共识"。  相似文献   

9.
丁华  徐永德 《江淮论坛》2011,(4):132-138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福利私营化"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福利体系改革的主要路向,福利服务提供和管理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同时,中国也开始进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并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多进展。文章旨在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起源、内涵、利弊的深入比较、分析,澄清可能引起的概念混淆,并借鉴西方"福利私营化"进程中取得的经验对"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80后”新生代的社会福利意识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区分并不明显,有学者把它归纳为混合式福利意识,即认同政府在福利供给中的主体角色,也认同个人的责任。反映出对普惠制福利制度与剩余式福利制度偏好的矛盾现象,“80后”新生代虽然认同个人责任,但在普惠制福利事务里,又希望国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保障公民权利。“80后”新生代福利意识形态既沿袭我国集体主义中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又具有西方个人主义中独立、自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福利"是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长期争论的一个概念,英国白金汉大学社会和政治理论教授诺曼·巴里对"福利"有独到的见解,他对政府提供完全福利持怀疑态度,希望挖掘个人、市场和社群的福利价值,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在走向国家民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对于“福利”的论争就从未停息过.只有明晰“何谓福利”、了解“福利”的特性和逻辑,才能保证福利政策和福利治理的有效性.福利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利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一旦“平等自由”、“公平正义”成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时,无论是政治议程还是经济安排都会与“福利”实现自动勾连,打上“福利”的烙印.福利既不能单纯从个体需求的角度加以界定,也不能单一地从制度或行为层面加以理解,它是一个多维的、整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周缘园 《理论界》2013,(6):59-62,105
20世纪70、80年代的福利国家危机之后,对福利国家传统理论的质疑和探索成为热潮。"福利多元主义"在危机中应运而生,并成为讨论者口中福利国家新的理论范式。本文分析了福利国家危机和表现,探讨了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变革实践,对其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障碍作了分析,得出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福利观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致力于使最广大的劳动群众过上“绿色福利”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的福利观的视域下审视“绿色福利”,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绿色福利”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丰富内涵,把握“绿色福利”是客观物质基础与主观幸福感的统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聚焦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寻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原则,谋求在更高层次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钰 《兰州学刊》2013,(7):85-90
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国福利社会构建已成为学界的重要论题。中国福利社会的构建必须正视当前中国现实,转型期中国有着独特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背景;社会福利三角范式是西方社会政策中的重要分析概念,文章强调大社会背景下政府、市场、市民社会大三角的构建,政府起着主导性作用,体现公平和保障的价值,市场体现着自主与选择的特性;同时,还提出增强中国市民社会中家庭、社区和非营利组织小三角的融合与发展,以期增强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福利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16.
工作福利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西欧一些福利国家在本国的社会政策中引入工作福利这一受益准入制度以来,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原有的社会救助政策进行了改革。本文回顾了工作福利制在欧美的演进及所依据的现实基础和概念架构,总结了工作福利政策所具有的特征,并对其实施效果作了较详细的分析。虽然中国与欧美的社会政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通过对工作福利政策的借鉴,以积极的社会政策代替消极的福利给付,实现福利事业从公益型向人力资本投资型的转变,有助于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单位福利的延续、断裂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索德钢 《东岳论丛》2006,27(6):21-28
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福利涵盖了养老金、住房、医疗、福利服务、政治待遇等多项内容,基本上满足了离、退休人员的物质需要和生活需要,也促成了他们对单位福利的全面依赖。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实现从行政主体到经济主体的转变,单位逐渐剥离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在这一过程中,离、退休人员的正式福利—退休金制度以不同的提供方式延续了下来。在单位将离、退休人员推出,社会福利服务向社区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社区发展迟缓,服务能力不足,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使离、退休人员的精神归属和福利照顾发生了问题,福利断裂由此而产生。为缓解福利断裂对离、退休人员的负面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福利提供的弥合。在福利弥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政府、单位、社区和个人进行某些程度的改变和适应,使他们能够成为福利转型中成熟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东亚经济奇迹与社会政策领域亚裔学者的增多,以东亚福利体制、发展主义福利体制及生产主义福利体制等概念为核心的东亚社会政策研究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迎来了一个高潮。学术界关于东亚福利体制研究的缘起、东亚福利体制的核心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解释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的研究当中存在着判断标准缺乏、东亚福利体制与福利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及有关东亚福利体制的动力学研究不充分等三个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人口与家庭福利是对人口工作和社会福利工作中的共同对象——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的整合,是一个全新的福利概念。人口福利与家庭福利有其指向上的相似性,政策内容的重合性,以及实施过程的一致性。人口与家庭福利具有大福利、发展型福利及适度普惠型福利特征,包括儿童福利、妇女福利、老年人福利等内容,其供给主体多元,实施方式多样。构建以家庭为媒介,覆盖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福利主体多元,强调适度普惠的人口与家庭福利体系,对于以科学理论支撑并推动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社区福利建构过程中产生了诸如社区福利观念功利化、责任主体模糊化、福利来源过度单一化、福利获得复杂化、福利服务诉求全面化、福利差距扩大化和福利矛盾尖锐化等实践问题,在充分强化政府的道义责任过程中,对"福利社会化"的理念再做必要的检讨和反思、注意解决社区福利发展中的商业与福利理念的对立问题、着重探究社区福利改进中的福利均衡实现路径、警惕社区福利依赖性文化的再生和防止歧视性福利拉大社会距离等是今后进一步完善社区福利机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