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新世纪、新阶段,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基于中国发展的要求,中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十八大上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被中共十八大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中国古代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天人合一”及朴素的自然伦理“仁民爱物”论等传统生态文化的扬弃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的传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中共指导思想之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西方文化的理想诉求,“中和”是中国文化的理想诉求,“和”则是人类审美共通的理想诉求.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以生态科学与生态哲学为指导思想的阶段,即生态文明阶段,人类的认识与思想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单一走向整生,所以传统之“和”的思想就由或天人关系或人人关系或自我关系的片面走向了各种关系的全面;由或突出对立冲突机制或突出协调统一机制走向了对立冲突与协调统一的整生机制;由单一价值的追求走向真、善、美、益、宜价值的整一追求;由静态走向动态;由三维空间走向四维时空.所以,在生态思想的背景下,在传统之“和”的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人类的理想诉求就走向了生态之和,是为“生态中和”.“生态中和”是人类“和”之理想诉求在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趋向,是人类“和”之理想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3.
“生态纪”思想的提出 ,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可能。“生态纪”是继地球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之后的一个时代纪元。要在宇宙过程的广泛背景之下 ,理解人的可生存性和危机的严峻性。“生态纪”就意味着创造性的生机 ,创造性是“生态纪”的动力 ,也决定了“生态纪”的必然与可能。  相似文献   

4.
大国之梦是大国对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情势理性评估的产物,是对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美好愿景与合理规划.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重大课题的背景下,大国之梦的内涵必然会对生态文明发展诉求做出必要回应.大国之梦蕴含的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之上,以生态持续为物质基础,以经济持续为核心动力,以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是最引人瞩目的大国之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发展方向.三大梦想尽管形成的时代不同,但都含有对生态文明的解读与考量.在生态文明维度上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刻地诠释大国之梦和生态文明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 ,道教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保护之“道”。其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认识和顺应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道教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道教的生态之“道” ,“道”与天、地、人的关系 ,生态生命之“道” ,生态保护之“道”等方面。因此 ,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道教文化的生态思想 ,使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王迎春 《理论界》2010,(1):103-104
生态技术是新型的技术体系,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生态技术突破了主体性哲学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局限,反映了人类自然观的深刻转变。生态技术天然蕴含着系统化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科学重组。发展生态技术具有逻辑必然性,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技术体系进化的必然阶段,是社会主体博弈的必然体现,是实现新型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7.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生态范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在全球化背景中并在对全球性问题的解答中获得新的时代性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当代环境问题出发,探讨建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可能性,在生态理论基础上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理论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生态范式必然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视阈,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人合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思想原则。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资源 ,其中最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就是主张人可以“裁成”、“辅相”、“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天人协调说。在这种天人观指导下 ,我们的先哲提出了许多善待自然、保护生物资源的朴素生态智慧 ,对于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不无启发意义。但中国古代并未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解决发展生产力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的实践转向表征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自觉。当代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方式造成的,文明危机的价值忧思诉求生产生活实践的根本变革。从实践哲学维度反思现代生态伦理学理论发展,走出利益逻辑、生命逻辑和生态逻辑道德拓展概念思辨式理论路径,基于“感性现实人”的社会生产实践和日常社会生活,在生态理性实践和生态德性养成中建构生态伦理学价值旨归。可以说,唯物史观视野下生态伦理学实践哲学路径生成既是现实实践诉求的理论“应然”,也是理论阐释实践的现实“必然”。  相似文献   

10.
生态审美包括四个要点:(1)彻底摈弃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2)生态审美是以生态伦理学为思想基础的审美活动,是对传统美学理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生态改造与强化,生态意识是生态审美的必要前提条件.(3)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4)指导生态审美的生态价值准则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人类审美偏好”,反思和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天性和习性.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生态问题纳入西方政治哲学的界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态政治哲学理论。它坚持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理论基础,倡扬生态正义的价值理念,勾勒了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蓝图,并致力于寻求新的革命阶级主体,主张红绿战线并举的实践战略。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实践上对于理解今天迫切的全球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生态利益与民族生态政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损害了民族地区的生态利益,导致我国民族生态政策的创新,这对保护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此应该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德军 《殷都学刊》2008,29(4):111-113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和日益低靡的文学环境,生态文学已成为必然。而中西方文学共同的启蒙载体——神话无疑成为这一思潮的原动力。本文从中西神话,生态危机、及生态文学的源起和现状等方面对这一思潮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人文科学是一种新的科学范式出现的征兆.生态人文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趋势,依托于后人文主义对人类中心论、欧洲中心论和西方科学的批判.传统生态学知识、本土知识和生物人文科学的发展,是生态人文科学的重要内容.其中,生物人文科学是一种包容性的知识类型,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联系起来.生态人文科学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元共同体观念.这个元共同体由人类与非人类构成,其基础是共同实质的亲缘关系、共生关联、协同进化和互相依赖.生态人文科学还从心灵延展和分布式认知角度预期了未来的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5.
耿超 《理论界》2013,(12):80-8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为此,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6.
建立黎族生态博物馆,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国际旅游岛的民族特色,促进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钟方 《理论界》2013,(8):79-81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北京"雾霾"天气的持续出现更是引起全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因此,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须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生态社会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世界的绿色运动中开始兴起,由此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寻找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本·阿格尔所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把资本主义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归结为消费异化所带来的后果。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当年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由此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我们应该借鉴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合理吸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去解决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由于生态的恶化催生态文学的兴起,报告文学、小说创作以及研究生态学的学术论文与专著皆取得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的反生态本性问题,展开了生态视角的技术批判、异化消费视域的批判、经济理性的批判、生态殖民主义批判、生态中心主义的红色批判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批判6大批判,表现出"红""绿"结合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道德到深生态道德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更是基于哲学、政治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对生态道德的研究走向深层的过程.从深生态道德的历史模块、环境特征、实践维度去分析深生态道德的"深"的含意,对构建深生态道德的价值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