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空间概念和身体部位是我们形成抽象概念的两个主要基础,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人类最重要的隐喻源.本文分析了从"上/下"域向非空间域的映射过程,对空间隐喻的经验基础和拓展过程做了认知分析,试图通过对时间、数量、状态、等级、背景条件、行动方向这六种目标域揭示"上/下"空间概念对非空间概念的认知隐喻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定语位置对空间维度词“大”进行语义分类,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分析“大”由空间始原域向数量规模、力量程度、年龄、时间和社会地位目的域的隐喻映射路径,探讨通过“量”的相似性原则“大”借用空间概念来构造其他非空间概念,揭示隐喻作为认知工具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莱可夫和约翰逊隐喻映射模式的理论框架下,通过汉语"婚姻"的隐喻认知机制的个案分析,发现汉语中的"婚姻"域指向了基于人类身体体验和社会体验的多种源域类型,再次印证了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人类体验基础上的理论假设;同时对始源域指向目标域的单向性映射认知模式做出修正和补充,为目标域与始源域的双向互动关系提供实证性支撑。  相似文献   

4.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才得以构建。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近”的空间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近”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情感/态度域、知识/智力域、时间域和程度域,两者表现出一种“同异并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概念隐喻的认知运作机制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概念隐喻就是把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范畴(源域source domain)框架(该概念域所蕴涵的推理模式inference pattern)映射(mapping)到抽象的概念范畴(目标域target domain)上。下面以"LOVE IS A JOURNEY(爱情是旅程)"隐喻为例来说明这一对应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6.
章婷 《齐鲁学刊》2007,(1):88-9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人类通过其他具体概念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认知过程中,汉民族通过多种意象图式对时间概念进行建构。汉语中的时间概念隐喻分为时间是空间;时间是实体;时间是金钱。形成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三种隐喻方式。汉语时间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论证莱可夫和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单向性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整合西方体验哲学、中国传统心学思想和当代神经心理学的感觉统合理论,提出以隐喻认知思维体验性特征作为隐喻源域类型划分标准,通过汉语"人生"的隐喻认知机制这一个案,探讨从单一目标域指向多种源域的反向映射认知模式,从而与莱可夫和约翰逊从单一源域指向多种目标域的单向映射认知模式构成双向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8.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可定义为从源域(经验域)向目标域(抽象域)的系统映射。在认知理论指导下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MyLifehadstood—aLoadedGun中的多元隐喻,分析其中从具体到抽象的映射关联,有助于探究诗人诗性隐喻映射的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入了解其诗歌连贯性的隐喻性阐释及体会独特的诗性隐喻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认知科学如火如荼的发展下,隐喻这门古老的学问重新绽发了新的生命力.从修辞学研究转向认知语言学,隐喻成为"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本文试图以莱可夫的"映射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描写并阐释了隐喻是人类概念范畴建构的基础,是人类创造性地把不同义域并置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新颖地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文章并通过分析文本<拜年>,论证了语篇中隐喻性幽默的产生,扩展了我们对隐喻幽默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含有"V成"结构的把字句中,"V成"有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这两种意义分别蕴含着认知理论的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是空间位置表达式"把A放置在B的位置上"的隐喻,经历了物质空间定位投射到心理空间定位的过程。空间关系是隐喻其他关系的认知基础,经济原则是形成隐喻这种认知方式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隐喻构建的认知主体在构建隐喻时需要充分调取其世界知识、文化模式、人生经验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对各输入空间中的信息进行表象、特性或内在结构的求同性关联或新创,经过比较、分析、判断、筛选等手段,留存源域与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最能体现认知主体意图的相似点,在此基础上,认知主体将各输入空间共享突显特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事件和认知图式,完成隐喻意义的建构。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在诗作《告别辞:莫悲伤》中创造了一系列独出心裁的奇特隐喻——"别离是死亡、地动及圆规复圆",这些隐喻意象相似点的挖掘和构建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及隐喻的映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人脑的概念结构在本质即是隐喻的。本文所探讨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系统从隐喻最基本的要素出发,分析了各个要素之间最紧密的联系,并进一步从例证分析隐喻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入手,揭示了隐喻不同的心理表征形式及其理解过程加工特点等等,这些研究对理解人类认知和思维的本质特征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理解不同文化规约中的隐喻提供了线索。由于Lakoff在后续研究中存在着忽视文化因素对隐喻理解影响的缺憾,本文将文化因素对隐喻建构中肖似性的影响也作以添充,认为所有经验基础都发生在文化预设的大背景之中,文化因素在隐喻的始发域与目标域之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而隐喻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正是一定文化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13.
现代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认知和体验乙事物,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隐喻的认知不完全受制于语境,还应考虑其形象性、贴切性和对隐喻的熟悉度等因素.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隐喻翻译必须熟悉两国文化,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过程,并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原型范畴化与概念隐喻同为人类认知与思维的工具。范畴化作为ICM(理想化的认知模式)下的副产品,需依赖于四种认知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而构建概念隐喻也须以原型范畴化为前提。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探讨跨域映射的构成要素,发现意象图式、转喻、范畴边缘模糊性等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单一及多重的隐喻映射构建以及范畴化的思维过程。然而,跨域映射守恒原则的运作机制与概念隐喻理论相悖。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中英隐喻认知异同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认知观认为隐喻不是违反语言常规的语言现象,它是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谈论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过程,在认知体系的支配下,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无处不在。隐喻的认知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人类有一些基本的生活体验是相同的,在英汉语中有许多隐喻具有相似性。同时由于受制于文化的体验和思维不完全相同,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隐喻又具有相异性。  相似文献   

17.
戴卫平  高丽佳 《兰州学刊》2009,(Z1):177-179
语法化是指形成语法的各种因素逐渐"化"为语法内容和语法形式的过程和结果。语法隐喻的产生体现在语法范畴与语义特征的非一致关系上。语法隐喻具有同一所指,不同能指、双向映射、语法域转移、级转移、形式兼意义的变体、增强明晰度和表达力等特点。语法隐喻理论有助于隐喻和认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认知科学如火如荼的发展下,隐喻这门古老的学问重新绽发了新的生命力。从修辞学研究转向认知语言学,隐喻成为"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本文试图以莱可夫的"映射理论"为基础,从认知的角度,描写并阐释了隐喻是人类概念范畴建构的基础,是人类创造性地把不同义域并置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新颖地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文章并通过分析文本《拜年》,论证了语篇中隐喻性幽默的产生,扩展了我们对隐喻幽默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229-233
隐喻理论的引入为研究荒诞派戏剧的叙事策略转向、意象图式构建及美学和认知运行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贝克特荒诞派戏剧通过构建结构隐喻实现了图像叙事的转向。图像化的阐释凸显了空间概念,通过空间隐喻构建了"悬置"和"间性"的存在意象图式。同时互文式的博喻从多个角度传递了对存在体验的经验主义的认知观。隐喻式构建以诗性的思维和言说方式展现现代人的存在图式,在熟悉感和陌生化两维之间体现出强烈的美学悖论,以似与非似的含混赋予读者最大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本文分析了"隐喻能力"对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以及发展认知和思维方面的作用,探讨了英语教师培养学生 "隐喻能力"的三条可能途径,目的在于唤起英语教师对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重视,并为学生的词汇学习以及自主学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