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斗一定有倾向。”——这是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鲁迅于反文化“围剿”的激战中,写于上海之“且介亭”中的一句话,也是鲁迅对他的几乎一生的创作和斗争的概括和总结,这是一个准确而科学的总结,是肯綮之言和精诚之论,它凝结着由苦楚而臻于丰富的实践经验,闪耀着饱含哲理和诗意的马克思主义的熠熠之光。鲁迅的一生,就是恪守这个原则进行生活、创作和战斗的,而当他在经历了漫长的生活旅程,站在创作和斗争的高处,居高临下地鸟瞰以前的生活道路,创作轨迹、斗争特点,并将之升华到理论高度的时候,便对无产者的生活、创作和战斗具有了普遍的指导意义,从而成为鲁迅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2.
《两地书》是鲁迅1932——1933年编校的与许广平的“通信集”,这本书记录着他们“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的思想和生活片断。过去,大都以为《两地书》即是鲁迅与许广平原信的编集;近年来从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中,得见鲁迅致许广平的原信手稿,经与《两地书》中收录的书信对照,发现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或是手稿中有整段整段文字未录入《两地书》中去,或是《两地书》较手稿有新的增补,或是人名的隐去和事件详略的裁剪,等等,真是别有洞天。其取舍增补过程无疑是鲁迅进行的一项新的创造性的劳动,是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和鲁迅后期杂文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3.
新版《鲁迅全集》日记人物注释在许寿裳夫人陶伯勤名下,出现凡六次,其中五次因《鲁迅日记》明言“季市夫人”,故归入陶伯勤名下,完全正确,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三日《鲁迅日记》所记:“得季市信并还陶女士医药费十六元。”之陶女士非陶伯勤。鲁迅在书信、日记中称长辈和并辈朋友的妻子,不以女士、小姐相称,都是以夫人、太太称呼,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鲁迅全集》第十二卷,第六一二页。) 鲁迅这段话中的“齐天太圣”一语,一九八一年版《鲁迅全集》对此语的注释是: “齐天太圣”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孙悟空翻如来掌心的故事,见《西游记》第七回。这条注释说“齐天太圣”原作“齐天大圣”,认为是鲁迅写信时在“大”字上多写了一点,形成了笔误。其实不然。查鲁迅书信手稿,原信上写的确是“齐天太圣”,此四字并加有引号,清晰可辨,可见是鲁迅有意如此写的。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足足有十三年”,对于鲁迅这位独特的精神个体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创作现象。因为鲁迅的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小说——散文——杂文,随着现实的急剧变化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而历史小说这种体裁一直引起鲁迅的创作兴趣,早年“决计不再写这样的小说”的誓言也不能阻止他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这一点恰恰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者摇旗呐喊而对生活中切身感受过种种苦于不能忘怀的东西描写和再现的话,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  相似文献   

6.
翻开《鲁迅日记》,关于吴奚如与鲁迅的关系,似乎很简单,只有1936年4月23日这一天有过记载,而且只有“得奚如信”这短短四个字,再别无其它。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吴奚如自第一次见到鲁迅,直到最后与鲁迅诀别,前后时间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他们一直战斗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老友许寿棠说:“我觉得他感到孤寂”。不错,鲁迅是孤独的。波特莱尔也是孤独的。他6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波特莱尔觉得父亲被出卖了,母亲对他的爱校出卖了,他对母亲的眷恋被出卖了。他这样写道:“尽管有家,我还是自幼就感到孤独——感到命中注定永远孤独。”①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还写着:“如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议得忧郁和消极的滋味,那肯定就是我。”②然而孤独却远远包容不下这两颗敏感、深途的灵魂——在那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鲁迅“冷藏”着他的“清热”。他在《热风·题记》中这样写着:“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的确…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奠基者,他将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杂文创作,并铸就现代杂文的丰碑.鲁迅与杂文这一文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明显存在一种浓浓的"杂文情结".鲁迅"杂文情结"的形成,是急剧变动时代的呼唤,作家自身的思想、经历、素养、气质等,杂文文体的独异性三者相融合的审美凝聚物.正是这一情结成就了杂文,同时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9.
每当我翻开二十卷本《鲁迅全集》或《鲁迅书简》时,仿佛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见到了许广平同志深印着的指纹和遗留下的汗斑,情不自禁地想念起十年前为保卫鲁迅遗产——鲁迅书信手稿而含愤死去的许广平同志。从而使我联想起许广平同志在整理鲁迅遗产工作中的不可磨灭的功绩。许广平(1898——1968),自号景宋,广东番禺人。早在青年时代,就背井离乡,弃家出走,于1917年到北京、天津求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负着改革这“黑色的染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婚恋生活和文学创作无不贯穿"文学是人学"的理念,成为文学创作的生命与动力。鲁迅一生与三位女子有过爱情纠葛,分别是琴姑、朱安和许广平。她们在鲁迅创作生涯中留下深远影响。无论是初恋、"礼物"还是"真爱",对鲁迅文学创作的相互影响都不可忽视。他的婚恋生活不仅改变人生,更促使他创造现代文坛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1935年9月19日,鲁迅在致王志之的信中,写下这样的话:“年来因体弱多病,忙于打杂,早想休息一下,不料今年仍不能,但仍想于明年休息……”过去读到这里,并未留意。为写鲁迅晚年又一次翻阅这期间的书信,双目却被这“想于明年休息”碰得微微作痛。这真像是一句谶语。一年零一个月以后,也就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永久地闭上了双眼。晚年深感自己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也常打算要好好休息一下,但却未能好好休息一下的鲁迅,在这一天不得不永远地“休息”了。其实,晚年的鲁迅,生命像一根绷得太紧的绳索岸就一股接一段地断裂,而且自己也…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为了营救许钦文的第二次被捕,曾于1933年8月20日致函挚友许寿裳,信的主要内容如下: 钦文一事已了,而另一事又发生,似有仇 家,必欲苦之而后快者,新闻上记事简略,殊 难知其内情,真是无法。蔡公生病,不能相凟, 但未知公侠有法可想否? 在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12卷“书信”第216页注②中,关于“钦文一事已了,而另一事又发生”注作:“钦文一事,参看320302信注④。另一  相似文献   

13.
鲁迅诞生已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在这场变迁中,鲁迅的思想和行为,代表了这一时代中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我们可以从鲁迅的一生,看到中国的昨天,再来看看今天,对中国的明天,也就更加清楚了。鲁迅出生在清朝末年。在他出生前,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鸦片战争已经失败,中国不  相似文献   

14.
发表在《青海湖》(1985年第8期)上的《论鲁迅创作生涯》(邢孔荣作,以下简称邢文)一文,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因为他一反鲁迅研究界和广大读者的共同看法,对鲁迅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将鲁迅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准备时期(1906—1918)、创造时期(1918—1925)、衰退时期(1925—1936)。认为鲁迅在准备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失败的”,创造期中只有四、五篇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1925年鲁迅就进  相似文献   

15.
<正> 王统照属于我国新诗开拓者的行列。他从1919年开始,就一面写小说,一而写新诗。解放前他共出版过五本新诗集:《童心》(收入1919——1924年的诗作)、《这时代》(1924—1932)、《夜行集》(1933——1936)、《横吹集》(1937)、《汪南曲》(1936——1938)。严格地说,王统照的新诗创作起点并不算高;但他能够踏踏实实地攀登不懈,不仅在思想上紧随时代的脚步,而且在诗艺上苦心探索,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25年春,崔曙海的《出走记》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但是他此后的诸多作品都没能超越《出走记》的艺术成就.崔曙海的这种艺术悲剧是由于他以狭隘的艺术理念指导自己的创作而造成的.他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工人农民读者的要求,却忽视了文学的提高大众审美能力的职能.他主张文学源自生活,必须反映真实的生活.结果,他只写一些自己的生活经历,没能将那些自身经历与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他的小说始终遵循"现象——本质"这一模式.他想为劳动人民申辩、揭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是他过分强调了作品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却忽略了作品本身感性的、偶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1935年)中评价自己的创作的那段话,是帮助我们打开鲁迅小说宝库的大门去窥探其中奥秘的一把钥匙。那段话开头说道:在这里(指《新青年》——引者注)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已》,《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  相似文献   

18.
书信,原是传递信息情报,交流思想感情的通讯工具,但也往往用为别具一格的一种文学样式;论文书,则历来是文学家和文论家用以论文论学的文章体裁之一,是以文会友,切磋学问,交流经验,开展批评的重要方式。我国历来有以书论文的悠久传统,西方文论家和马列主义理论家也不乏这类作品。鲁迅书信中的大量论文书,就具有这种特点。发扬这种传统,运用这种形式,对我们今天的开展评论,繁荣创作,也是有益的。鲁迅在文艺问题上的见解和主张,以及他对某些作品和作家的评论,除了见于他的文章、演讲、序跋外,有很大部分是在他的大量书信中表述的。收入1981年版《鲁迅全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书信选集》收入了周恩来同志从1918年4月到1975年7月的重要书信300封。这些书信,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周恩来同志追求真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程,记载了他为创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作出的努力,体现了他的高尚革命情操和思想作风,很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 周恩来是怎样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呢?读一读他早年写给同学、亲友和觉悟社社员的几封信,便可以受到深刻的启示。 一、新思潮尤所切望 书信选集开卷篇《致冯文潜》,是1918年4月3日周恩来写给当时正在美国依阿华州葛林乃尔大学留学的南开同学冯文潜的信。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周恩来当年在日本留学时对于新思潮的渴望和追求,并反映出他在日本留学时所过的清苦生活。周恩来在信中写道:“左右居美,所得宏深,甚盼时有以示我,新思潮尤所切望。”(《周恩来书信选集》第1页,以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他对新思潮的追求和渴望,并不是偶然的,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1898年3月5日当周恩来出生时,中国已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走过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全面深入阐述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学家。基于对中外古今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广泛了解和丰富的实际创作经验,鲁迅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理论总结既精到又富有实践性。鲁迅早期倡导浪漫主义,后来变成坚持现实主义,但仍保留了浪漫主义的积极进取精神。鲁迅提出了作家的现实主义自觉写实论,很强调以现实社会为描写对象,通过对现实关系的如实描写表现生活的客观本质真实,这是鲁迅主张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本特点。他的现实主义真实观,要求把实事的描写提高到典型概括的境地;他的现实主义典型论,把深入揭示人物内在精神的主张,看作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鲁迅的现实主义原则是发展的开放的,在他看来,现实主义创作可以吸收其他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